投書:「行人地獄」禍首誰──車多容易撞死人

戴世瑛 2023年08月26日 00:00:00
台灣的地窄人稠,行車稍不留神,即發生肇事與死傷。故依經驗法則,一言蔽之,即「車多容易撞死人」。(圖片取自新北交通族臉書粉專)

台灣的地窄人稠,行車稍不留神,即發生肇事與死傷。故依經驗法則,一言蔽之,即「車多容易撞死人」。(圖片取自新北交通族臉書粉專)

為洗刷「行人地獄」惡名,繼立院修正「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後,政院也在「還路於民」遊行前急急通過「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草案。惟若未對症下藥,所謂「車禍零死亡」願景恐遙遙無期。正如「酒駕」雖已歷經多次修法迄猶未能禁絕,更況是牽涉更廣、沉疴難解的行人安全?

    

徒法不足自行。李克聰教授投書直指台灣交通安全問題在於運具多元造成人車混流,加上道路空間有限、民眾用路行為複雜,故難有效設計規範適當且安全的路權。欲改成「以人為本」,唯有減少運具種類數量,甚至管制使用(2023/8/21聯合報A11版《急就章的「道安基本法」》)。對此我舉雙手贊成。

    

國內汽機車數量過多,已超過環境負荷。從平日上下班尖峰與節假日期間到處塞車,可見一斑。國內個人與家戶擁有1台以上動力交通工具者,比比皆是。以台灣的地窄人稠,行車稍不留神,即發生肇事與死傷。故依經驗法則,一言蔽之,即「車多容易撞死人」。

    

如何挽救?坦白說,自從當年缺乏遠見,屈服民粹,未仿傚鄰國日本規定先有停車位才能買車,就已種下禍根。如今積重難返,參考上述李教授所提,我認為只有在通說的嚴刑峻罰、更改硬體、加強宣導教育之外,藉民氣可用,徹底由總體管制運具數量,與個體限縮運具使用率兩重點入手,始能亡羊補牢。

    

針對前者,我建議採修訂使用年限與排廢標準、重課牌照稅、提高保險費等法,來逐步減少淘汰業超過合理使用範圍的私人汽機車數量。如此既符減碳環保,可節省公共道路建置維護成本,提升大眾運輸使用率。更重要的是釜底抽薪,為舒緩「行人地獄」壓力邁出首步。

    

此舉固不免造成民眾生活、出行與工作不便,打擊車市,招致民怨(例如柯 P在台北市長任內曾提過買車自備車位,反對意見卻如排山倒海而來)。做或不做,取決於主事者的魄力決心。

    

後者辦法不一,依我的認知,如各地既有假日行人徒步區、交通部推廣「行人專用時相」、高雄研擬「步行者天國」,與國外提倡「無車城」、舉辦「街道開放日」等皆屬可行。立意均無非在擇時、擇地禁制車輛行駛,將路權歸還行人。對降低事故發生與死亡率自有助益。

    

參與遊行的網紅「Iku老師」說,現場大雨如台灣人流下眼淚,流完眼淚要張開眼睛。聞言感動之餘,我擔心改革若不能直搗核心,即使張開了眼看見問題,仍不知還要流淚多久?

 

※作者為律師

關鍵字: 行人地獄 車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