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仙」許皓鋐vs.「豪俠」柯潔:亞運圍棋的情感與藝術

蔡振家 2023年09月30日 07:00:00
不管是「許仙」許皓鋐(右邊)的高妙棋感、沉著取勝,還是「豪俠」柯潔(左)的敗中求勝、自亂陣腳,這局棋裡的人類情感與藝術美感,都是目前AI所無法理解的。(中華奧會提供)

不管是「許仙」許皓鋐(右邊)的高妙棋感、沉著取勝,還是「豪俠」柯潔(左)的敗中求勝、自亂陣腳,這局棋裡的人類情感與藝術美感,都是目前AI所無法理解的。(中華奧會提供)

9月28日傍晚,台灣棋手許皓鋐贏得亞運圍棋男子個人賽的決賽,以黑馬之姿奪得金牌,成為眾所矚目的英雄。許皓鋐在這次亞運中可說是越戰越勇,他先在預賽取得4勝2敗,以A組第3名晉級,當時許皓鋐在Go Ratings網站的非官方世界排名為第35名。接下來,許皓鋐接連戰勝世界排名第二與第一的南韓棋士,進入決賽,最終戰勝了世界排名第三的中國棋手柯潔。短短三天之內,許皓鋐在Go Ratings的排名上升了12位,目前位居第23名。

 

競技活動一向在人類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人工智慧(AI)興起之後,為這個領域帶來不少啟發與反思。近日OpenAI執行長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來台演講時提到,雖然AI的棋力很強,但人們還是更喜歡看人類之間的對決。其實在三、四年前,還有不少人關注AI之間的圍棋比賽,這種棋局往往非常複雜,讓人大開眼界,但如今AI廝殺的棋局已乏人關注。亞運的圍棋賽事再次證明,觀眾真正想看的,還是人類在競技中的種種決策行為及反應,特別是情感反應。

 

亞運圍棋決賽之後,許皓鋐跟柯潔都接受了採訪,這兩人的情感表現,一冷一熱,形成對比。許皓鋐淡定地說:「非常開心,達成小時候的夢想」,他認為對方實力更強,而自己主要是贏在心態,「可能心態上比較好,比較沒有負擔。」在各項體育項目的決賽之後,我們通常會看到優勝者興奮不已,似乎很少看到態度這麼淡定的得獎感言。

 

大約二十年之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南韓棋士李昌鎬,也經常以些微差距擊敗對手,由於他總是淡定地面對緊張棋局,因此被封為「石佛」。圍棋界前有石佛,後有許仙,可謂棋壇佳話。許皓鋐在亞運賽制較短的思考時間限制下,抓住對手的失誤,以「平常心」取得勝利,這不僅為台灣締造光榮紀錄,想必也是個人的一次重要成長。

 

人畢竟不是機器,比賽時難免會緊張,亞運台灣圍棋隊教練也覺得,許皓鋐在四強賽當天早上有點緊張,但是,專注於圍棋的藝術天地,享受棋局的美感,或許便能脫離緊張狀態,瀟灑出招。許皓鋐在決賽中奕出「仙氣飄飄」的第41手,在網路上即時講解的中國職業棋士張學斌評論,從這一手可以看到,「小許放得很開」。這個局部攻防之後,許皓鋐取得明顯優勢。反觀柯潔,他承認「太想拿金牌」,所以技術上出現變形。在決賽的轉播影片中可以看到,柯潔到了局末,歎氣、搖頭、揉髮、拍臉,賽後受訪時嘴角明顯下垂,坦言「沒有什麼時刻,比這盤棋更遺憾了,我現在還是挺恍惚的」。

 

 

如果說許仙與石佛超越了情感的束縛,那麼柯潔就像一位性情奔放的江湖豪俠。他被AlphaGo輾壓時會顫抖落淚,得意時則高調放話;而當浪蕩過頭、自食惡果時,他也會當眾自摑臉頰。俠客人生,本當如此。

 

柯潔曾經說,在AI的高超棋藝面前,人類的存在是多餘的——難道說,當AI在某些領域中把人類遠遠拋在後頭,人類就沒有價值了嗎?我並不這麼認為。從認知科學與心智哲學的觀點來看,AI與人類在圍棋上的表現,有助於讓我們理解人類的大腦,並重新思考人類的特質與價值。

 

過去有少數幾項腦造影研究,試圖揭開人類職業棋士的大腦奧秘。一篇2010年的論文指出,職業圍棋手在經過長期的訓練之後,大腦結構產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對於學習、認知控制、工作記憶、抽象推理、問題解決等,可能格外有幫助。上述的研究結果讓我想到,目前AI的強項也大致是這些,因此,AI之所以擅長下圍棋,應該是因為它能夠模擬人腦在學習、認知控制、工作記憶、抽象推理、問題解決等方面的功能,並且更勝一籌。以圍棋的觀念來講,AI贏人類就是贏在「算路很深」,能夠快速計算大量的、深遠的棋局變化。

 

然而,下圍棋不只是靠計算,直覺或「棋感」也很重要。無論是職業棋士或業餘玩家,每當在棋局中靈光一現,下出妙著,這種美好的感覺應該不是AI所能想像的。這樣的美感經驗雖然玄妙抽象、難以捉摸,但是神經科學家已經找到它在腦中的神經基礎,那就是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該網路的其中一個核心為內側眶額葉皮質(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簡寫為mOFC)。

 

 

一篇2013年的論文指出,職業棋士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與普通人不太一樣,其灰質體積較小,而且跟內側眶額葉皮質之間的功能連結較強。杏仁核是眾所皆知的情緒中樞,而內側眶額葉皮質則跟決策、情緒與認知之間的互動有關。該論文的作者解釋,職業棋士可能比一般人更擅長利用身體感受來做決策,更擅長控制情緒。也就是說,圍棋訓練可能提昇了內側眶額葉皮質的功能,強化了情緒與認知之間的互動,以及基於身體感受或直覺的決策能力。

 

關於人腦如何做出決策,神經學家曾經提出身體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根據這個假說,我們在過去的經驗中,會生成與特定情境相關的身體感受或情緒反應,這些反應作為身體標記儲存在大腦中。當我們再次面對類似的情境時,這些身體標記會被重新喚起,影響我們的決策。

 

人類的決策受到情緒與感覺所影響,這是優點也是缺點。許皓鋐在決賽中的第41手,讓擔任講解的中國職業棋士立即有所感應,評論「小許放得很開」,許皓鋐本人可能也對這一手很有感覺,心態上有所成長。至於柯潔,他對這一手以及後續招法或許也有鮮明的情緒反應,只不過他沒有在該忍讓時忍讓,因此做出錯誤的決策,局勢急轉直下。此一精采的棋局變化,跟人類的情感密不可分,這在單純比賽計算力的AI棋局中可欣賞不到。

 

職業棋士比一般人更擅長利用身體感受來做決策,這項猜測得到其他論文的支持。一篇2017年的論文指出,職業棋士腦中的預設模式網路與腦島(insula)的連結較強。腦島的主要功能是處理身體的各種感受,如心跳、飢餓、疼痛等,進而產生情感經驗。在面臨決策之際,腦島幫助我們覺察到身體的反應或變化,從而提供有關該決策的參考訊息。預設模式網路中的內側眶額葉皮質跟價值判斷有關,當我們進行決策時,該腦區不僅根據當前局勢與先前的經驗,預測可能的結果,也會接收腦島傳來的情感訊息,綜合評估之後再做出決策。

 

職業棋士的腦中,預設模式網路(包括內側眶額葉皮質)似乎與腦島有更密切的交流,它們共同參與基於情感的決策,甚至,也形塑了圍棋的美感經驗。

 

許皓鋐與柯潔的這局棋,對於AI與人類具有不同的意義。對於算力強大的AI而言,它可以精準算出每步棋導致的勝率升降,從而評價它是好棋還是壞棋,因此,整局棋可以用一條隨著時間變化的勝率曲線來代表。人類做不到如此精準的評價,但是對於棋局的想法卻比AI複雜得多。我們能用直覺去欣賞妙手,試圖去推斷對弈雙方的心態變化,然後再想到國家的榮譽,全身熱血沸騰——這些能力或特質,跟腦中的情感迴路(包括:內側眶額葉皮質、杏仁核、腦島等)密切相關,而目前的AI根本就沒有這種迴路。

 

不管是「許仙」的高妙棋感、沉著取勝,還是「豪俠」的敗中求勝、自亂陣腳,這局棋裡面的人類情感與藝術美感,都是目前AI所無法理解的。在這個晶片掛帥、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更應該重新瞭解人類身體感覺與情緒的重要性,珍視這些使我們成為人的特質,而非「以己之短,攻AI之長」。展望未來,如何在AI的演算法中納入身體標記(感覺與情緒),納入求知的熱情,或者是反過來,教育下一代有關人類存在的價值,激起學生的熱情,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技術確實很重要,它使人活下來;而情感與藝術則讓人知道,為什麼要活下來。

 

※作者為台大專任教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