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嘉宏專欄:民進黨派系圍堵吳怡農的背後

陳嘉宏 2020年12月07日 07:01:00
民進黨派系勢力以不能破壞制度為由,牽制新入黨黨員包括吳怡農參選黨職,其實是派系以制度為名,行分贓之實。(攝影:蔣銀珊)

民進黨派系勢力以不能破壞制度為由,牽制新入黨黨員包括吳怡農參選黨職,其實是派系以制度為名,行分贓之實。(攝影:蔣銀珊)

說民進黨是個派系共治的政黨,這句話對也不對。對的是,民進黨平常的最高權力機構中常會的確是由不同派系的競逐而生,中常會的結構大致反映了派系權力的消長;不對的是,民進黨的最重要決策(尤其是關鍵的選戰部署)並不一定反應派系的實力與意志,在支持者「提名會贏的人」的驅策下,民進黨的選戰佈局最終往往超越派系,且各派系最後還一體遵循。

 

「提名會贏的人」這句話說來簡單,但民進黨建黨30年來,多的是提名「錯的人」、「不會贏的人」,所以執行起來並不容易。若認真地歸納民進黨的提名佈局,一般而言,當民進黨處於順風順水的階段時(例如正在執政且滿意度高時),派系的意見往往會壓制選民真實的意見;相反地,當民進黨處境危殆,退一步即無死所時,派系較能捐棄成見,「讓最強的人」出來。

 

例如,新潮流系與美麗島系,陳水扁系與謝長廷系,從黨外階段鬥爭到公元兩千年前,但當時一無所有的他們,發現陳水扁有贏得總統選舉的機會時,隨即捐棄成見、修改黨規,讓陳水扁得以在角逐北市長失利後直攻總統。而陳水扁連任總統成功之後,派系坐大,自以為是,鬥爭國民黨不夠,還砲口向內鬥爭自己人,鬧出清黨以及所謂的11寇風波,最後應卯地提名謝長廷角逐2008年總統,果然潰不成軍。

 

但也因為這場大敗,民進黨各派系輸到六神無主,才會讓看起來立場中性、「沒什麼害處」,只有區區四年黨齡的蔡英文接下民進黨主席的職位。試問,如果當年民進黨只是小輸百萬票以內,這黨主席職位輪得到蔡英文嗎?

 

類似的邏輯也都適用在縣市長,甚至立委選舉的佈局裡。例如,現在看來表現出色的桃園市長鄭文燦、基隆市長林右昌、新竹市長林智堅等人,在2014年時都只是小黨工、小議員,而這三地都是傳統的深藍選區,民進黨內派系退場、無人敢戰,才讓當時的黨主席蔡英文得以調兵遣將,不次拔擢這些年輕人到第一線作戰,也果然立下戰功。

 

再舉一個更近一點的例子。去年的汐止金山萬里區立委選舉裡,如果不是因為等待黃國昌參選,導致該選區到選前三個月還提不出立委人選,輪得到徵召27歲的賴品妤出來參選嗎?而事實也證明,也唯有賴品妤鮮明的個人條件,得以在短短三個月內克服民調大輸兩成五的困境,逆轉拿下該選區的立委席次。

 

幾天前,民進黨中執會討論「黨職人員選舉辦法」,欲放寬「兩年條款」,讓這兩年才入黨的年輕黨員得以投入北市黨部主委選舉;此案被民進黨派系認為是「吳怡農條款」,因而出手反對,最終遭到擱置,這就是一件「派系思考」高於「選民思考」的典型案例。

 

民進黨地方黨部的主委由黨員直選,這些平常圈養一堆黨員,在地方呼風喚雨的派系互卡,已經導致北市黨部主委難產,如今還害怕一個才剛入黨,毫無黨員基礎的的年輕人加入競爭,簡直貽笑大方、毫無出息。當時訂定「兩年條款」的目的在於防堵「黑道黨員」及「人頭黨員」,現在竟成為既有派系勢力防堵年輕人入黨參政的藉口,甚至又把吳怡農打成新潮流(吳其實並非新系),想重現「新系」與「反新系」鬥爭,這就是典型派系以制度為名,行分贓之實。

 

兩年後的地方選舉對民進黨其實非常不利,已於中央執政六年的情況下,不僅部分選民會以制衡為由,刻意地在地方選舉支持在野黨;加上桃園、新竹、基隆這三個選民結構不利於民進黨的執政縣市長都已連任屆滿,以民進黨的全民調提名機制,加上各派系的老大心態,勢難再提出得以跨越藍綠,讓人一新耳目的人選。危機就在眼前,但這些平常吃香喝辣的派系還猶如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活。

 

民進黨的派系共治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它維持了黨內競爭的形式公平,使得不同派系有立足點的平等;不過,任何制度都有其惰性,當少數人利用這種「制度的惰性」尋租,其實就是政黨衰敗的開始。從台灣政黨的興衰大循環來看,蔡英文的第二任期已經來到民進黨往下走的趨勢,唯一能擋住這趨勢的,僅有現在施政滿意度仍處於高檔的蔡英文,只有她能利用總統的權威與籌碼去改變這個政黨的體質。

 

問題是,蔡英文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嗎?還是因循舊慣,只想當個「好好黨主席」,最終讓黨內的派系牽著鼻子走?從被擱置的修改兩年條款提案,這一點恐怕很值得觀察。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