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運用與不對稱作戰結合之重要性

藍碧玲 2021年01月26日 07:00:00
美國政府同意軍售我國無人飛行載具,只要如期如質採購,應能大幅提升我軍執行長距離的海上偵蒐能量。(維基百科)

美國政府同意軍售我國無人飛行載具,只要如期如質採購,應能大幅提升我軍執行長距離的海上偵蒐能量。(維基百科)

美國無人飛行載具集群技術,已經漸趨成熟,美國《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表示,美國海軍陸戰隊計畫招標「自殺無人機」,其主要目的為對抗解放軍。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無人飛行載具技術,也急起直追,不但有車載發射台,還能從空中投放,精準攻擊目標。

 

前美國空軍顧問Eric Chan先前在英語線上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上發表的一篇評論引發中國大陸官媒不滿,Eric Chan建議台灣使用大規模無人飛行載具消耗解放軍飛彈、攻擊中國大陸,《央視》對此跳腳怒轟。

 

藉無人飛行載具發展不對稱作戰之思維

 

無人飛行載具研發的產品,目前多用於偵蒐、監控、追蹤、災防搶救、測繪、農林漁業調查、資源探勘等領域。筆者認為,台灣可以吸取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納卡衝突」的對戰教訓,使用大規模廉價無人飛行載具,於某重要防護區域部署可阻滯或誘敵之無人空中載具,據以攔截破壞敵地對面或空對面武力,以有效消耗解放軍攻擊的飛彈。同時若能配合其他種類各型無人飛行載具以及聯合海、空戰力,適時壓制局部海、空域或登陸作戰,甚至還能夠威脅敵境內重要軍事目標物,即不把作戰模式侷限住,就意味著具有更大的思考空間。

 

針對前述戰役總結,值得「學習」的三個方面,第一是靈活運用無人飛行載具戰術,就是運用大規模無人飛行載具系統,由地面部隊在局部戰爭中大量部署無人飛行載具系統,可讓空軍在空戰中表現更強大的威力。第二是建議國軍擴建廉價的空中誘餌機編隊群,主要任務是在重要區域的海、空中建構密集立體防禦天羅地網、充當目標誘餌,消耗解放軍進襲的飛彈,此組合編隊可能是由旋翼/多旋翼無人飛行載具、固定翼飛機,甚至是老化戰鬥機構改成自動化無人飛行載具組成的混合體。最後則是發揮空、海及地面多重組合之戰術靈活性,建議國軍能靈機運用美軍所具備的多軍種混合作戰模式。

 

中國大陸無人飛行載具發展威脅

 

中國大陸已將無人飛行載具列為關鍵性研發武器,並投入龐大資源積極研究相關領域之科技,此點可由歷屆珠海航展的展出項目獲得驗證。再者,中國大陸無人飛行載具發展早已含括戰略、戰術、小型、匿蹤等多機種、長效能,並集監偵、攻擊、觀測、目標指引等全功能之面向同步發展,而其作戰能力已包含陸、海、空、天、電等各類型作戰支援,印證其發展與運用是結合頂尖產、官、學界多重單位資源。在中國大陸戰術單位全力配合下,同時發展多功能、全方位無人飛行載具,除載具本體外,與其有關之發動機、偵測裝備、攻擊武器、通信與控制等技術均已列入其國家軍民航太工業發展重點。

 

依據中國大陸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2020年10月驗證固定翼無人飛行載具「蜂群」系統的空中打擊任務能力,相關試驗工作展示車載快速部署、密集發射、空中懸停投放、機動投放、精確編隊、陣型變換、對地察打、精確打擊等多功能、組合任務能力,再再顯示將準備融入未來作戰武器系統內。預判解放軍的軍用無人飛行載具發展科技,已不只擁有無人飛行載具的攻擊技術,同時也逐漸具備抵禦無人飛行載具的能力。基此,解放軍在無人飛行載具相關武力的建立確已形成規模,對我軍事威脅正逐漸提升,甚至其程度已不亞於戰術飛彈之威脅。

 

無人飛行載具運用反思我未來作戰模式

 

近來解放軍運用無人飛行載具於台海周邊遂行偵測、干擾與追蹤,而我國軍在不升高情勢與避免耗損戰力考量下,既不能對其採取激烈反制措施,又無法避免戰術情資外洩。倘若戰時解放軍以數量龐大的無人飛行載具對抗我防空武力,再以精確地摧毀目標的戰術飛彈對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攻擊,在耗盡我主要兵力後,以有人駕駛機、艦收拾戰場,而其長、中程導彈則做為反制美、日等國介入的關鍵武器,此等威脅對我台海國防安全確已構成嚴厲之挑戰。

 

目前國軍尚未建立真正無人飛行載具獨立部隊,對該型武器的戰術運用也尚在紙上談兵階段。(資料照片/朱明攝)

 

日前,美國政府同意軍售我國MQ-9B「海上衛士」無人飛行載具,只要如期如質採購,應能大幅提升我軍執行長距離的海上偵蒐能量,而與海上衛士同一級別,由我國中科院自行研製的「騰雲」無人飛行載具,也被直擊在花東地區進行密集飛測,不讓美方將國軍所需的無人飛行載具市場獨占。不過,距離此2款無人飛行載具要真正歸國服役或擔負戰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國軍僅就現況而言,目前無人飛行載具正式服役扛起戰場偵蒐及管理重任,也僅就是隸屬海軍「海上戰術偵搜大隊」的「銳鳶」無人飛行載具。

 

但目前國軍尚未建立真正無人飛行載具獨立部隊,對該型武器的戰術運用也尚在紙上談兵階段,更遑論類似由無人飛行載具成群立體編隊成點、線及面與載人戰鬥機的佈署相結合的成群作戰飛行與干擾、阻滯能力的不對稱作戰模式。

 

小型無人飛行載具最直接的特點就是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接戰面廣與作戰效果佳,且無飛行員損失風險;較大型的無人飛行載具機種特點除可擔負諸如長時間偵巡、目獲等多樣化作戰任務外,更可避免飛行人員平白損失,亦可長時間待命執勤,同時降低執勤人力的運作及維持費用成本。對於資源跟人力捉襟見肘及中共頻繁出海襲擾威脅下的空軍而言,各型無人飛行載具的發展,無疑是重要且高效的一種值得投資方式,更已是未來戰爭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國防部實可學習研製此一不對稱武器的作法,減少向美軍購比例,多投資類如無人飛行載具的不對稱武器開發及外銷,創造高科技無人載具的運用者所獲成果─無傷亡、低成本、彈性大、支援裝備簡易,以及精準攻擊等突破傳統的高效益戰力。

 

試想未來,高風險打擊任務由無飛行人員操作,但卻能自主化執行任務之戰鬥無人飛行載具,不論是何種大小款式之戰鬥無人飛行載具,它們被設計的目的都是要成為有人戰機的一種低成本、可消耗式、半自主化的忠誠「鐵桿」護衛僚機。若能真正朝向AI人工智慧驅動的戰鬥系統工業建立的無人飛行載具武器發展,除可增強自主國防工業外,亦符合時代潮流,甚至可外銷獲利、國防安全得以保障。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駐點學官。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