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沒有促成「進化」的災難是悲劇中的悲劇

李濠仲 2021年04月10日 00:04:00
紐約市工安事件並非少見,長年有將近四成工安致死,正是建築施工所造成。(攝影:李濠仲)

紐約市工安事件並非少見,長年有將近四成工安致死,正是建築施工所造成。(攝影:李濠仲)

911事件毋寧是紐約客最為傷痛的記憶,迄今座落原址的紀念館內,仍有揮之不去的哀戚陰沉,現場特別保留下來的斷垣殘壁和救援時被毀掉的消防車,足以供人拼湊20年前驚懼的一幕;但它卻也不只帶來紐約全城心理上的創傷症候,對長年熱中打造摩天大樓的紐約,從此也相當程度加注了新的安全建築觀。

 

就事後調查,執行恐攻的客機衝入當時的雙子星大樓,儘管確實造成很大的損害,但關鍵卻是「一場大火才導致了可怕的崩塌」。雙子星大樓是在局部受到破壞,消防灑水系統受損中斷,在無法正常工作下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使得原有建築耐火結構不堪負荷,於是就這樣一層層垮了下來,進而才引發後續如此嚴重的死傷。

 

當時有人質疑,雙子星大樓無論安全係數和防火系統皆符合紐約市建築法規,但所遵循的法規是始於911事件發生前三十年所訂,那麼法規是否過時?因為當時興建這類超高大樓,僅考慮到可以承受強度颶風或小型飛機的撞擊,也就是側重的是結構穩定性和常規防火安全,完全沒想到被飛機撞擊後可能產生的猛烈火勢,以及之後的連帶效應。另外有的疑問是,何以世貿中心遺址南端,另一棟同樣遭波及且嚴重受損的「高齡」大樓,過程中卻沒有倒塌?其間的對照,自然也成為往後在興建紐約世貿中心一號大樓時的參考,很多建築師也由此意識到建築設計的藝術感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讓大樓的安全設計淪於不切實際。

 

911事件當時遭毀壞的消防車。(911紀念館/攝影:李濠仲)

 

交相反覆的討論,紐約在2004年訂下新的建築法令,對於高樓層灑水系統,以及能夠協助緊急撤離的出口標示和樓梯逃生設備等等,皆一併做出更多的要求,不過,並非一次慘痛教訓就能讓後續的變革順利開展,其中多有建商反彈,因為這必然會增加建築成本,直到2009年新的建築法規才廣泛適用,而且每三年還要檢視一次是否得以落實或符合現況需求。

 

從此,紐約建築業就得同時應付更嚴苛的防火安全和成本更高的結構設計挑戰,並且不為迎合美感而妥協。911之後,紐約超高摩天大樓仍舊「雨後春筍」,從這一面向或也代表紐約客獨有的韌性,即「既然已處於一個新的世界,彼此就必須重新定義何謂『可行的方法』」。

 

儘管紐約大樓密度之高,近年依舊不斷有新建築自地表竄出,工安事件並非少見,長年有將近四成工安致死,正是建築施工所造成,很多時候不僅危及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2008年一座60公尺高的天秤吊臂倒塌,直接劈向對街住宅後落地造成的死亡事故,至今仍讓人餘悸猶存,每年因建築死亡的人數,甚而都在10多人之譜,近年曼哈頓有增無減大興土木,工傷事故再行飆升,尤其當大樓施工不慎,屢屢傳出掉落的機具砸死、砸傷路人,紐約市終究不得不成立特別督察小組,經常性無預警對市區大樓工地安全進行查核,以確保建築承包商不會在工作壓力下「走捷徑」。

 

2019年,官方對紐約市四分之一約1萬處施工建築工地進行無預警查核,突擊檢查了2萬餘次就有1萬餘次發現違規,其中直接影響環境安危,尤其缺少安全護欄和包商安全監督不周者,尤其立刻下令停工,這才有效確保紐約大樓的施工安全,不令紐約客行走其中仿若隨時都要擔心死亡陷阱。

 

沒有一座城市的安全是從天而降,背後有多少是血淚堆積而成,就像911事件除了大幅改造紐約市的建築安全觀,如今市區經常性、高密度的消防車、救護車飛馳呼嘯,發出的聲響或許非常惱人,卻也意味著這座曾經垮掉的城市,必須如此時時自我警惕,謹記沒有促成安全觀念進化的災難,將會是悲劇中的悲劇。

 

※作者為《上報》主筆

關鍵字: 紐約 工安 911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