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炳煇:一個斷電事故怎會是檢討缺電 

陳炳煇 2021年05月15日 00:02:00
台灣今年夏天的尖峰用量預估是38.5GW,而台灣的電力裝置總容量是50GW,根本沒有缺電問題。(圖片取自台電公司)

台灣今年夏天的尖峰用量預估是38.5GW,而台灣的電力裝置總容量是50GW,根本沒有缺電問題。(圖片取自台電公司)

由於用電有高峰、低峰期,為了節省能源與成本,平常所有備用的供電機組不可能全開機,就好像冬天不會開冷氣、夏夜冷氣會開舒眠一樣。

 

但供電機組不是一般的家電,需要時按個開關就可上場使用。機組是大型複雜的機器,備載機組需要暖機才能升載,燃煤電廠暖機升載需要六小時,天燃氣電廠暖機升載需要兩小時。所謂備轉容量,指的就是已經在一旁暖機、隨時可以在需要時上場供電的機組容量,但還沒有真正的開始上場供電,是以稱為「備轉」。

 

備轉容量,通常是以實際供電量的比率計算。假設今日預計可供電量10GW,備轉容量10%,那麼備轉可供電量就是1GW,全部加起來今日可供的最大電量就是11GW。

 

假設預估今日用電需求有9GW,但今日實際用電需求是10.5GW,那麼由於備轉容量的關係,11GW面對10.5GW的需求,仍然有餘。但假設預估雖為9GW,實際用電需求卻是11.5GW,此時即便所有供電(包括備轉機組)都如期上場供電,但也會不足0.5GW,這時就會產生供電不足的現象。

 

因此,當預估電用需求和實際用電需求落差太大,就很容易發生上述供電不足的現象。但這不能解釋為「缺電」,因為可供電量並不只「馬上能上場供電」的電量」,就好像一個人的財產,不能只計算口袋中的現金一樣。

 

除了預估用電量和實際用電量的需求落差,會造成供電不足。還有另一個可能,就是預估用電的來源,實際產能和預估產能有落差。例如假設今日太陽能預估產能有2GW,但實際上卻因為日照不如預期、產能只有1GW,這時可供電量也會產生少1GW的現象。可供電量的實際數字和預估數字的差距,如果再加上上述實際用電和預估用電的落差,就會使整個供電不足的情況更加惡化。

 

例如,預估用電需求是10GW,預估可供電量是10GW,備轉容量1GW,實際供電量卻因為缺水而造成供電量較預估減少1GW,導致實際供電量只有10GW,此時若實際用電需求超過10GW,就會有供電不足的問題。

 

但不管是實際用電需求的估算錯誤,或是實際供電量的估算落差,這都不能算是「缺電」。

 

因為就如同一個人身上帶有100萬的現金,不代表他只有100萬的財產,他可能還有100萬的不動產,100萬的股票,財產總額就有300萬元。只是就如同沒有WARM UP的機組無法立刻併網供電,沒有變賣的股票或不動產,也無法立即變換現金。

 

在一個人預估他只花90萬的時候,100萬現金自然足夠。但若一個人實際上需要200萬的時候,若他預估正確,就可以早點變賣不動產和股票,就沒有「缺錢」的問題。

 

513的斷電,首先是預估用電量、少於實際用電量,所以本來就會產生供電不足情況。此外,水力發電本來是最好的備載,因為它很短時間就可以升載,且可有4.6GW的發電量,是目前尖峰用電的10%以上。但台灣恰巧遇到缺水,也讓預估用電量出現落差時,備載機組無法全面發揮調度。此時加上興達電廠發生事故,啟動電網保護卸載機制,又再度減少一部分原本可能的供電,當然供電不足就更加嚴重。

 

台灣今年夏天的尖峰用量預估是38.5GW,而台灣的電力裝置總容量是50GW,根本沒有缺電問題。

 

興達電廠若有人為操作的疏失,固然需要檢討,電網和能源安全,再多加強也不為過。但問題如果在人為作業的疏失、或電網機件故障,卻檢討缺電,要避免類似的斷電事故發生,豈不是緣木求魚。

 

※陳炳煇為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前科技部能源國家型計畫指導委員。本文由陳炳煇教授口述,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江雅綺整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