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歐盟的態度對中國外循環很不利

蔡明芳 2021年05月29日 07:00:00
歐州議會日前以599高票凍結歐中投資協定。(合成照片/湯森路透/歐洲議會人權委員會推特@EP_HumanRights)

歐州議會日前以599高票凍結歐中投資協定。(合成照片/湯森路透/歐洲議會人權委員會推特@EP_HumanRights)

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雙循環經濟政策,是今年三月中國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全國政協會議)通過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有關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觀察項目。對內的循環主要著重於內需驅動的經濟成長,對外的循環則是指出口所帶動的經濟成長,這也是中國主要的經濟成長動能。

 

就內需而言,內需的成長與否主要取決於就業市場的薪資所得,在出口仍是中國主要經濟成長動能的當下,就業市場的職缺多寡與薪資高低,仍須視中國的出口榮枯而定。就出口而言,自美國政府以中國進行不公平貿易為由對中國產品課徵高額進口關稅以來,美國自中國的進口已有一部分為越南所取代。加上美國對於中國的科技管制趨嚴,中國在先進技術的發展也已受到阻礙,因此,技術自立自強也是今年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重點項目。

 

在就業機會仍須大量倚賴出口部門創造,先進技術在對其內部會有顯著提升的情況下,如何發展對外關係與擴大對外貿易,仍會是影響中國經濟的重點觀察項目。

 

中國在全球化過程所得到的好處

 

貿易對於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性遠比其他國家來得大,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副祕書長易小准在近日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舉辦的「世貿組織的改革前景與中國角色」研討會的談話,引用WTO統計資料指出,過去20年,世界貨物貿易總額成長了將近1倍,中國貨物出口則成長了7倍多,中國進口總額則成長了近6倍,中國在2020年的進口已占到世界貨物貿易進口總額的12%。

 

然而,在川普對中國祭出高關稅政策以來,中國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已受到其他後進國家如越南與印度的挑戰,加上中國與澳洲的貿易衝突以及武漢肺炎蔓延全球的影響,中國在國際市場所面對的挑戰已愈來愈大。

 

在川普總統任內,雖然美國持續對中國祭出貿易與科技管制措施,澳洲與加拿大等國也跟進,但是,以德國為主的歐盟國家對於中國仍是維持非常友善的態度,這是中國在發展外循環的重要助力。此外,去年底川普沒有連任,以及歐盟與中國在去年底完成歐中投資協定談判,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為主的RCEP也在去年11月中完成簽署,中國的對外貿易似乎以有重大突破。

 

中國與歐盟的關係面臨劇烈變化

 

然而,從今年三月美國聯合英國、加拿大與歐盟以侵犯人權為由制裁新疆官員,進而引發許多外國紡織大廠陸續發出禁用新疆棉花的事件。本月6日法國參議院以304票一致通過「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工作」決議案,無任何反對票。同時,歐洲議會在本月20日也以599票贊成(30票反對和58票棄權)凍結歐中投資協定。此外,位處波羅地海的立陶宛也在20日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7+1的合作機制,期認定北京對維吾爾穆斯林實施的是「種族滅絕」,呼籲聯合國組織代表團前往新疆調查大規模關押維吾爾人事件,要求歐盟修正歐盟與北京的關係。

 

換言之,中國在與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國的關係沒有顯著改善,又面對歐盟各國對於中國政府的交往策略可能大幅修正的當下,對中國與歐盟各國的投資或貿易關係必然會帶來負向的影響。若中國政府不忽略新疆人權議題,可以預見中國的外循環已不會發生。

 

對台灣而言,在美國與歐盟等世界主要國家對中國的交往態度持續改變的當下,包含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與中國的經濟往來程度必然會降低。從去年到今年四月為止,台灣的外銷訂單已維持連續14個月正成長,雖然許多人就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數據創新高解釋為「台灣對中國依賴」,或將台商回台投資解釋為台商分散投資,但是,任何說明都無法否認台灣的生產活動創新高,以及台商與外商對台灣投資增加的事實。

 

雖然台灣的經濟在過去一段時間維持正向的表現,但是,在面臨近期國內缺水與疫情升溫、印度肺炎疫情惡化與中國經濟持續向下的趨勢不變,於此情況,我們仍應注意國際情勢的變化對我國經濟所可能產生的負向影響。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