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虔豪專欄:步南韓後塵的台灣 接下來有三件事要特別提防

楊虔豪 2021年06月01日 07:00:00
疫情在南韓爆發1年3個月,現在人們已經麻木,也開始學著跟病毒共存。(湯森路透)

疫情在南韓爆發1年3個月,現在人們已經麻木,也開始學著跟病毒共存。(湯森路透)

台灣爆發首波新冠疫情,終結維持已久的太平時日。過去,南韓政府忽略台灣經驗,導致大邱爆發感染病蔓延後,重演台灣口罩供應麻痺的窘境:而現在,台灣則面臨醫護人力、病床數與檢疫量能不足的問題,這些都是參照過往南韓經驗,就可先行準備與避免的。而國民黨的失能,更是疫情的另一個隱憂…

 

去年2月中旬,南韓大邱新天地教會爆發集體感染,疫情迅速蔓延。1週內,確診數從個位數飆升至3位數,規模一度高居世界第2,僅次中國。但從農曆春節後到大邱疫情爆發,其實韓媒已有許多台灣相關報導,包括禁止從中國入境,還有口罩供不應求,在國家徵收生產下,快速恢復正常等。

 

南韓忽略台灣經驗 重演「口罩大亂」

 

那時,我接到幾家電視台和廣播電台聯絡,他們都渴求台灣的「成功秘訣」;疫情才剛爆發,也不知台灣接下來會怎麼樣,我對這種急著定義成功的行為,不以為意,我給他們的建議是:「注意口罩生產」─台灣零星確診,都出現民眾排隊買口罩了,南韓疫情嚴重,很快也會上演。

 

不久,南韓就出現口罩供應麻痺,出現比台灣恐怖數倍的排隊人龍。過了3週,疫情依然險峻,南韓政府召集防疫相關各部門,舉行外媒簡報與記者會,負責口罩生產的食藥處官員也列席參加。官員強調,南韓擁有優秀檢疫量能,而疫情已趨於安定,正成功阻止擴散。

 

記者提問橋段,我拿起麥克風提問道:「南韓政府說要將口罩生產量,從原本1000萬張,提高到1400萬張,但最重要的MB過濾材質仍不足,外界評價要達到生產目標很困難,所以我想知道,政府如何確保MB過濾材質的數量?」

 

食藥處官員錯愕說道:「呃…因為我是(食藥處)醫療機器審查部門,無法統籌給您回應;口罩供需的問題,相關部署都是經過協議,正盡最大努力,盡可能供給。」匆忙結束答覆,整段卻已現場直播出去。

 

隔天,就有早報以「自誇防疫卻丟了臉的政府」為標題,把我的提問寫進報導中;口罩供應的問題,要到3月中旬才緩解。

 

後來,我在公開場合被南韓官員認出,她說道:「您就是那位之前在記者會上犀利提問的台灣記者!據我所知,後來我們政府的口罩供需政策,幾乎都是參考台灣的。」

 

疫情爆發前,許多媒體報導台灣口罩供應問題,南韓政府卻漠不關心;若注意到台灣經驗,提前擬訂計畫採取行動,就能大幅減少民眾不便。

 

大邱感染潮後趨緩 南韓政府鬆懈應對

 

南韓首波集體感染,立刻出現嚴重問題─醫療人力緊張,政府因而號召其他領域醫師或退休護理人員加入行列;病床數不足,政府緊急協調大企業於各地保有的人力培訓與住宿設施,成立「生活治療中心」,分流收治輕症患者,加上光州與全羅道醫院開放收治大邱與周遭地區患者,才緩解壓力。

 

但另一個不幸的是,長照機構內接連出現確診潮,死亡率極高,並持續極長時間。首波疫情在4月中旬過後趨緩,單日確診數甚至一度降到個位數。此後半年間,疫情相對安定,只有零星感染。

 

但年末年初,隨著民眾不耐與鬆懈,零星感染不斷增多且擴散,積累成前所未有的險峻局面─單日確診數飆升至4位數,病床再告不足,長照機構感染與死亡潮重現,拖了1週後,政府只好發動緊急命令,強徵私立醫院填補。

 

首波感染潮時,南韓政府若有記取教訓,訂出因應更緊急情況的因應措施,因應年末年初的疫情最高峰,這些問題應能更有效面對。

 

南韓重蹈台灣覆轍,然後自己重蹈覆轍;如今,更令人扼腕地是,台灣也重蹈南韓覆轍。

 

南韓碰過的問題 在台重演

 

5月初中旬,台灣疫情爆發至今3週,包括醫護人員與病床數不足等去年出現在台灣的問題,今年於台灣重演。

 

而台灣還多出的問題,一個是檢疫量能不足造成通報延遲,過往確診人數,一週下來都不斷上調更正,採驗規模也有限─而大規模篩檢,正好是南韓最引以為傲的,目前單日量能可達23萬件,目前規畫提升至50萬。

 

醫護人員、病床數與檢疫量能不足,只要去年台灣在太平時期,持續參照南韓經驗,擬定緊急狀況備案,至今疫情爆發,應能更從容應對,減少輿論恐慌。

 

事實上,南韓經驗,包括我寫過的報導在內,都有大量中英文報導與文獻可參照,只可惜政府似乎也沒對南韓狀況有太多關心,顯示先前主張的「超前佈署」,實際上並不充分;我們在太平時期,並未居安思危。

 

另一問題則是疫苗不足,民眾施打意願也低落,目前接種率僅1%;事實上,同樣問題也出現在南韓,過去兩個多月,疫苗到位緩慢,至今保有AZ與輝瑞兩廠牌,總量為867萬支,若以每人施打2劑計算,僅夠南韓總人口8.3%使用。

 

南韓原本成長緩慢的疫苗接種率,在這幾天出現變化;5月27日的接種人數為65.7萬人,28日也有51.3萬人,總接種率剛於5月29日突破10%。以平日接種人數逾50萬以上(接近或超過總人口1%)來看,預估全國接種率至6月底可望突破30%。

 

以平日接種人數逾50萬以上(接近或超過總人口1%)來看,預估南韓全國接種率至6月底可望突破30%。(湯森路透)

 

未來幾項南韓經驗 台灣得留意準備

 

但在此同時,這幾週,南韓單日確診數仍在400~800間震盪,若就人口比例來看,兩國不相上下、互有消長。疫情在南韓爆發1年3個月,現在人們已經麻木,也開始學著跟病毒共存,若台灣疫情也跟著長期化,接下來3件南韓發生過的事,就得提防與準備。

 

留意可能發生的密閉空間感染:

 

南韓基督教會分布密度,比便利商店還高,教會為維持捐款生計,強行舉行禮拜,因而導致群聚感染至今仍不斷發生;另一個曾爆發的場所是電話客服中心,許多客服接線人員都處在狹小且不通風的空間工作,導致一有人確診,就持續擴散。

 

政府須速擬定經濟支援方案:


南韓受疫情衝擊,加上觀光客進不來、國內人流減少,仰賴生存的飯店、民宿、餐飲與服務業,全受影響,但南韓地方與中央政府要到疫情爆發兩個月後才意識到此問題,推出減免手續作業的緊急貸款和接連幾回的災難支援金。但定額支援金全民發放,並未排富,效果生疑;政府也未積極要求房東對承租者減租,對中小或自營業者的補助金,遲至年末年初才編列發放,但包括許多老字號店鋪在內,早在年中就紛紛倒閉或收攤。

 

教育不平衡問題須有配套措施協助輔導弱勢學生:

 

各級學校遠距上課,許多家境不佳的孩童家裡,沒有網路(或網速過慢)、電腦或平板,許多年輕學子沒嘗試過視訊上課,產生硬體落差,容易分心或因無法跟老師面對面互動,而出現分心或學習熱忱低落的問題,導致教學進度跟不上,成績明顯反映在考試上;而家境好的學生,硬體無問題,父母也能聘請家教或陪讀,督促或協助學習,最後形成「教育M型化」現象。

 

最大在野黨的失能是疫情另一個隱憂

 

如今疫情爆發,顯現過去政府因去年防疫成功,而準備不周時,作為最大在野黨的國民黨,只顧展開政治攻勢,持續炒作普篩與疫苗問題,年初大力懷疑AZ疫苗有問題,疫情出現後,又反問政府為何不多買AZ疫苗,接著自己又嚷嚷要與中國接洽疫苗。

 

面對疫情長期化,該如何協調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更有效防疫、該參照哪些經驗給出改善醫療與防疫體系不足的建言,前述南韓面對疫情的過程,都能成為國民黨好好問責並提出可行方案供政府參考的依據,但國民黨至今都未善盡;疫情爆發後,國民黨的失能,是另一個隱憂。

 

國際新聞的存在目的,不是為自爽或幸災樂禍,而是透過觀察他者經驗,來思考並補足自身不足。遺憾的是,疫情爆發後,就算明明有充足資料可擷取,南韓與台灣當權者與在野黨,皆未好好觀察與學習彼此。

 

※作者為駐韓獨立記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