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如何面對無症狀感染者?

呂秉原 2021年06月14日 07:00:00
「無症狀感染者」感染後10天「傳染給別人」的機率就大幅下降。(湯森路透)

「無症狀感染者」感染後10天「傳染給別人」的機率就大幅下降。(湯森路透)

侯友宜市長前幾天在記者會中分享了新北市社區廣篩的心得,其中「90%以上都是無症狀」最讓我感到值得注意,大家應該藉此機會,仔細探討「針對無症狀感染者」的適當作為。

 

很多人説,當然要儘可能找出「無症狀感染者」,才能切斷社區裡的「隱形傳播鍊」,但公共衛生和疫病防治不是單憑「想當然爾」的邏輯就能做好的工作,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才會不斷「滾動檢討」,並於審視許多科學文獻之後,在今年3月16日公布,其實「無症狀感染者」感染後10天「傳染給別人」的機率就大幅下降,所以檢測發現的無症狀感染者只需自主隔離10天;如果10天後仍未發病,「不必再次檢測」就能自由重返社區。

 

至於哪些「無症狀感染者」應該做檢測?美國CDC的指引也清楚寫道:

 

一、若跟確診者「密切接觸」過。

 

二、若參加過大型活動、或去過室內人多擁擠的地方,因而感染風險升高,才比較有必要接受檢測。

 

因此,台灣如果想要盡可能降低「無症狀感染者」把病毒傳染給他人的風險,那真正事半功倍的作法應該是「病毒抗原快篩 + 血清IgM和IgG抗體檢驗」,針對「快篩陽性」的無症狀者立即加驗IgM和IgG抗體,如果驗出「IgM陰性,IgG陽性」,那代表這位無症狀感染者至少已經是14天之前感染到病毒,故依據美國CDC的標準,這位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的風險已經極低,防疫資源應該拿去用在其他感染者身上;尤其是染疫後非常可能惡化為重症的老人、肥胖者、以及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最需要加強照顧,以避免更多死亡悲劇的發生。

 

新北市應該已經理解上述「避免死亡悲劇」的迫切性,所以開始用血氧濃度為監測指標,搭配數位科技,試辦「遠距關懷虛擬病房」。我祝福新北市這個平台試辦成功,更希望早日見到這樣的平台廣泛使用到上述「高危險群」身上,發揮翻轉疫情的關鍵角色。

 

至於大家普遍認為「翻轉疫情」的關鍵工具——疫苗,行政院蘇貞昌院長6月7日已在擴大防疫會議做出裁示,日本捐贈的124萬劑AZ疫苗要優先提供「老人、養護機構、洗腎患者」注射,中央也已經在週末把這批疫苗分發給各縣市。我希望各級政府、不同單位能夠通力合作,專心貫徹這項「保護高危險群」的疫苗施打作業,民眾對這波疫情的擔憂,才能早日獲得解除。

 

※作者為美國 HSVG公益行動公共衛生計畫處處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出,原文出處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