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疫苗的目標不是達到「零感染」

冼翰宇 2021年06月28日 00:00:00
施打疫苗主要目的在讓接種者即使染疫,也能避免重症或死亡。(攝影:陳愷巨)

施打疫苗主要目的在讓接種者即使染疫,也能避免重症或死亡。(攝影:陳愷巨)

國內 COVID-19 疫情自今年 5 月轉趨緊張,在此之前一年多來宛如「世外桃源」的例外表現不再,連帶使得原本乏人問津的疫苗,頓時身價水漲船高「人人喊打」。幾乎同一批人,不久前還在嫌AZ疫苗差、不屑打,疫情升溫後即改口指責疫苗不足,甚至搶著接種。

 

隨著美國加碼捐贈總計250萬劑的莫德納疫苗抵台,數量正式超越國內取得的AZ疫苗,民眾與媒體也開始比較各廠牌疫苗優劣,然而幾乎都在類似的盲點上因為疏忽導致錯誤推論,令人意外的是,當中也不乏具有專業醫學背景者。

 

最常見的謬誤,就是把各廠牌公布的「保護力」當作疫苗優劣的判準,比如說「具有約95%保護力的輝瑞/BNT和莫德納,較AZ(70%)、嬌生(66%)更為有效」就是一例,美國密西根州的底特律市長也曾一度據此拒絕讓市民接種嬌生疫苗。

 

許多人直覺從字面上理解,會認為保護力指的是「接種後不染疫的機率」——如將70%的保護力當作10名接種者中7人不會感染、3人可能染疫——但只要稍微細究實驗方法就會知道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以輝瑞/BNT的試驗為例,4.3萬名參與者中有170人遭新冠病毒感染,假設施打安慰劑和疫苗者各佔一半(85人),那麼保護力將是0%,也就是說有無接種疫苗並不影響確診與否;如果全部170人都是注射安慰劑,那麼疫苗的保護力即為100%。根據輝瑞/BNT的實驗結果,170人中分別有安慰劑組162人、疫苗組8人,因此接種疫苗有95%更不易染疫。

 

即使各廠牌計算保護力的邏輯相同,疫苗仍無法就此判定好壞,最核心的理由在於,各家進行試驗的國家、疫情嚴峻程度、變異株流行情況皆不盡相同:輝瑞/BNT和莫德納在美國進行試驗時,疫情相對和緩;而保護力較低的嬌生,進行試驗時正值美國疫情升溫之際。

 

錯誤的前提,雖未必得出錯誤結論,但在論證上依然會被視為是無效的。人們面對疫苗議題最嚴重的「假前提」,就是預設接種後從此免疫的立場。COVID-19 疫苗的目標從來就不在於達到「零感染」,而是讓接種者即使染疫,也能避免重症或死亡。

 

以此前提再來檢視市面上獲得國際緊急授權的疫苗,會發現所有的廠牌都做到了。即便是被認定在防止感染方面表現較差的滅活疫苗(中國科興和國藥),在預防重症上也具有相當成效。因此,有越來越多專家出面喊話,「你能打到的疫苗就是最好的疫苗」。

 

深陷病毒風暴中的民眾比任何時候都更仰賴新聞,而人們之所以構成上述的盲點,媒體多少也得負上責任。近日許多長者在接種後發生猝死,雖然尚未有任何一例證實與疫苗有關,但部分媒體過度簡化的報導,恐怕就是造成緩打潮的源頭。

 

面對狡猾多變的病毒,人們更要沉著冷靜,過度焦慮和事實基礎薄弱的猜疑,對防疫都難達成正向效果;新聞機構也要善盡自身價值,做好傳達真知的媒介,畢竟社會的每一分子,都是防疫不可或缺的一環。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