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濁水專欄:小國的命運共同體 立陶宛以小援大傳奇

林濁水 2021年07月08日 00:02:00
當立陶宛、愛爾蘭、捷克把命運共同體意識從左鄰右舍跨洲越洋投射到台灣時,我們意外又感動地體會到了「遠距離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湯森路透)

當立陶宛、愛爾蘭、捷克把命運共同體意識從左鄰右舍跨洲越洋投射到台灣時,我們意外又感動地體會到了「遠距離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湯森路透)

立陶宛繼日、美之後成為第三個援助台灣疫苗的國家。

 

這三個令人感動不已的捐贈,故事都非常曲折傳奇,先先說美國的捐贈。

 

由於直到5月20日台灣累積確診病例奇跡的少,排名在全球各國140名之外,因此AIT處長酈英傑強烈暗示,台灣不必急著向美要疫苗。不料不到 1 個月,美國急急贈送疫苗,由75萬劑追加到250萬劑,日本也跟著從124萬劑再追加100萬劑。原來是台灣科技廠尤其晶片廠爆發群聚感染,台灣又被曝疫苗施打率低到和非洲國家同級,這嚇壞了美日,於是疫苗送得既猛又急,故事曲折堪稱傳奇。

 

立陶宛以小援大,令人稱奇

 

另外,〈路透社〉報導,因為台灣求助,立陶宛決定捐贈疫苗兩萬。國民黨立委毫不客氣地拿報導來大做文章,批「不要為難人家了。」言下之意,疫苗欠缺數以千萬劑計算的台灣,竟困窘到一個個國家地求援,連立陶宛那樣的這麼小的國家也不放過。針對批評,外交部立刻澄清,說過程是立陶宛知道台灣的處境,主動表示要幫助,我國才「依外交慣例及立陶宛法律規定」回應立陶宛的義舉。爭議中,義美公司又另外說了一個故事:現在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是曾提案贈送疫苗的國會議員,他更早時曾參觀義美工廠,很喜歡義美的小泡芙,所以義美要回送小泡芙。

 

一件立陶宛援台,路透社、外交部、義美各自解謎,故事大大不同。

     

最難解的地方在於疫苗助台三國中,美日國家規模巨大,經濟能量龐大驚人,GDP合佔全球總額30%,人均GDP分別超過 6 萬和 4 萬美元,台灣難望項背,美日又都有疫苗產能(日本代工AZ),捐贈台灣輕而易舉。兩大國還是當前印太戰略布局的兩大主角,和台灣長期政治、經濟、戰略關係紐帶緊密,一旦台灣有難,急伸援手勢所必然;但是台灣 - 立陶宛,一方面地緣上一居東亞一在北歐,背對背分倨地球兩面,過去關係疏遠,雙方貿易一年不到1.5億,雖然近年力挺台灣參與WHA,但是迄今雙方連代表處都還沒有設置;再一方面,立陶宛國家規模遠比台灣小,人口只有280萬,不到台灣的12%,至於經濟實力,雙方總體GDP相差巨大,立陶宛人均GDP2.2萬美元算不錯,但是畢竟和台灣3.2萬美元落差不小;最後,也最特別的是,立陶宛迄6月20已經有27.8萬人確診,比台灣1.4萬多了將近20倍!這樣,災情比台灣慘重那麼多的立陶宛居然慷慨要捐台灣疫苗豈不令人稱奇?

 

美國捐給台灣的莫德納疫苗。(指揮中心提供)

 

雖說是報答去年台灣贈送口罩,但是去年台灣勤贈口罩,遍及各大洲80多國,西方富國也全都有份,為什麼回贈疫苗的只有美日兩國加上立陶宛?事態既奇,藍人便據以批評台灣居然向立陶宛求助,揶揄「不要為難人家了」;藍人又據以呼應美國援台疫苗是給「安家費」說,立陶宛援台是付美國「保護費」。「保護費」三字講得國際政治味道濃濃,很合當前氣氛;但卻不幸地呈現的是國際政治常識的幼稚淺薄。

 

針對批評揶揄,首先要指出,立陶宛雖然富不如台灣,迄今累計病例遠高於台灣,但是一方面屬於歐盟成員,在聯盟集體照顧之下,疫苗供應不虞匱乏,另一方面疫苗採購氣魄更令台灣瞠乎其後,雖然只有275萬人口,早在2020年12月政府疫苗採購目標就高達780萬劑,是人口的3倍!到了2021年年6月更批准採購總計達1620萬劑,每人分配的疫苗比率遠不是台灣比得上的。疫苗既足,迄6月20日民眾施打至少一劑疫苗的已經高達44%,遙遙領先台灣的6.6%,可見立陶宛適度幫助台灣並不為難。(見下表)

 

 

立陶宛捐疫苗是交保護費?

 

其次,立陶宛國家很小,但是他的安全已經靠參加了兩個集體安全體系-歐盟和北約組織獲得安頓。身居這兩個龐大無比的安全組織中,立陶宛會仍不安到要自個兒衝出去向美國交保護費?幻想就太幼稚了。

 

無論如何,看事情態度不妨正面,就直接相信立陶宛外長吧,他的外長說「雖然是用很微小的方式的,但我們能在抗疫途中為台灣人民伸出援手,為此我感到相當自豪。熱愛自由的人們應互相關照!」

 

只是,愛好民主,也反對中國打壓台灣的國家其實不少,例如不久前七大工業國就在7G會議結束時發表的公報中就涵蓋了聲援台灣的內容。然而7G中捐疫苗給台灣的還是只有美日。所以立陶宛的義舉肯定有更深刻的意義。

 

其意義不妨從從捷克談起。

 

小國抱不平與小國的「場所悲哀」

 

稍早於立陶宛決定捐台灣疫苗前,同屬於東歐一員的捷克,首都布拉格市長賀吉普已經公開呼籲中央政府捐贈台灣疫苗了。

 

捷克和立陶宛在冷戰時一個是蘇聯的附庸國,一個是蘇聯「加盟共和國」,同蒙長期異族專制統治的苦難,冷戰後同樣成為歐盟的成員國,又同屬東歐各國中民主化的模範生,人均GDP都超過2萬美元,屬於東歐中的富國。近年來兩國同樣高度肯定台灣的民主,在立陶宛送疫苗稍前,捷克首都布拉格市長已經呼籲捷克總理、衛生部長和外交部長,為台灣運送疫苗。

 

捷克肯定台灣民主並不是始於今年,賀吉普去年和捷克國會議長韋德齊一齊訪台。行前中國駐捷克大使館曾不斷威脅議長取消訪台,但是捷克總理巴比斯對威脅表示「絕對不能接受,我們必須拒絕」,隨後,捷克參議院於以50比1之壓倒性多數票,通過提案,支持韋德齊率團訪台。其親台氣氛可見一班。

 

來到台灣後,韋德齊在政大一番演講,從頭到尾充滿了令統派人士翻眼,令主張維持現狀的蔡總統坐立難安的比喻。

 

韋德齊說,你們的太陽花318學運,年輕人「反對中共」不透明服貿協議的運動,做得好,就像1989年捷克參加哈維爾領導的「天鵝絨革命」的大學生,在「人們習於到電影院看蘇聯電影」,強制性參與共產節日時,起而反抗受蘇聯支配的捷克共產政權一樣,都是「好樣的!年輕人」他說,「謝謝你們!」

 

他又舉和台灣一樣曾經被強權協議出賣的捷克親身體驗的苦難說,「慕尼黑協議」中,英法在姑息主義下把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權賣給了希特勒,但是結果證明對強權綏靖還是免除不了戰爭。

 

韋德齊特別強調,捷克和台灣這兩個國家,為爭取自由與民主,都走了一條相似的艱難道路。

 

最後,拿甘迺迪在柏林圍牆下的經典名言「我是柏林人」喚「我是台灣人!」 

 

韋德齊感情洋溢的演講令台灣很窩心。(資料照片)

 

他的演講的一年後,現在布拉格市長賀吉普又強調遠在捷克9000多公里外的台灣這樣一個民主國家因為「政治」而拿不到疫苗他非常震驚。

 

兩人的話,聽在台灣人心裏簡直句句貼心。

 

韋德齊感情洋溢的演講和賀吉普措詞強烈的聲援都清晰有力地說明捷克政界對台灣民主的支持並不只是單純基於對民主抽象價值的肯定,更是源於他們追求民主時,在外來強權威壓下歷經了和台灣類似的具體歷史體驗,產生的「命運共同」的認同。

 

和台灣隔山越野過海相去差不多1萬公里,卻因類似歷史悲劇而對台灣投射命運共同的情懷的,在歐洲,捷克並不是孤例。在上一個世紀中葉。1966年,台灣在聯合國的席位出現危機時,愛爾蘭代表在聯合國大會中就秉著這樣的情懷慷慨發言:

 

在考慮到這個重要問題時,愛爾蘭代表不能忘記我們的國土曾經被外在的強權佔領了好幾世紀之久⋯。

 

任何拒絕台灣人民自決權(denying to the people of Formosa their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的行為都嚴重地破壞了聯合國憲章的原則。

 

過去,國共經典的說法是台獨運動是外生的,是起源於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陰謀,然而當年愛爾蘭力挺台獨自決,卻恰恰是基於自已反外來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歷史經驗;至於近年捷克政壇聲援台灣,同樣是基於自己反外來帝國主義的經驗。捷克、愛爾蘭兩國的經驗更說明了帝國主義原來固然有姓資本主義的,也有姓社會主義的,同是一丘之貉,並無軒輊。

 

為什麼援台,前立陶宛國會議員的斯特波納維丘斯說得更深入,簡直是當年愛爾蘭代表在聯合國發言的翻版:

 

「立陶宛有反抗蘇聯極權重獲自由的歷史經驗,即使成為民主國家仍深受強鄰俄羅斯的威脅,因此對台灣的處境特別能感同深受。」

 

然而,立陶宛從「命運共同意識」出發的疫苗外援政策,台灣還不是第一個受援的對象。早在5月,立陶宛已經對和他們一樣從鐵幕籠罩中掙脫出來的喬治亞、摩爾多瓦、烏克蘭三國捐出了疫苗。

 

喬治亞等三國如今都遠比立陶宛窮,人均所得都不到5千美元。三國又非常不幸的,在地緣位置都比立陶宛更嚴峻,因此雖然在歐盟和俄羅斯的東西角力中都傾向西方,但是一直都還沒有加入歐盟,這樣的共同歷史經驗和不同的現實處境很引起立陶宛的同情。

 

(圖取自Google地圖網頁google.com/maps)

 

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說,我們的夥伴們需要疫苗,期盼其他歐盟成員也可跟進這樣的作法,他強調,歐盟成員國在疫苗接種的進度雖快且順利,但仍稱不上安全,得等到直到鄰近國家疫情能夠平息才算得上安全。

 

經濟條件和不是歐盟成員國沒有辦法享受到歐盟支援,以致於接種覆蓋率除了除了摩爾多瓦外比台灣高外,另外兩國都只和台灣差不多而已。於是立陶宛伸出援手。

 

無論如何,立陶宛從烏克蘭三國一路到捐助台灣,要想像其情操必拋開扭曲的陰謀論。

 

遠距離的想像命運共同體

 

愛爾蘭、捷克、立陶宛做為小國,在國際上縱橫捭闔不會是國家目標,他們卻從民主發展、民族解放的角度關注到萬公里外另一個小國的命運,很明顯的基督教世界的普世精神是重要的文化動力。以立陶宛為例,新政府上台後就釐定了「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外交政策」,並在疫苗捐助等行動上予以實踐,清楚展現建構命運共同體的精神。

 

相對的,在索馬利蘭、馬其頓、拉脫維亞等弱小國家掙脫外來勢力而獨立時,台灣雖然也都曾透過互設代表處、設總領事館、建交予以肯定,但在意義上都強調外交凸破的現實價值,少凸出對普世價值的認可,似乎是費孝通所謂「差序格局」仍然是位於東方的台灣的價值觀的主調,對外的命運共同體意識若有若無。

 

東歐弱小民族跨國性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更為動人的展現還在轟動世人的「波羅的海之路」運動。1989年8月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三國民眾滙集200萬人,牽手成超過675公里的「波羅的海之路」的人鏈,訴求獨立。三個小小國家,運動無比宏偉,震撼全球,不到1年三小國陸續宣布獨立,1991年9月蘇聯承認三國獨立。1993年從三國撤軍。

 

當立陶宛、愛爾蘭、捷克把命運共同體意識從左鄰右舍跨洲越洋投射到台灣時,我們意外又感動地體會到了「遠距離命運共同體」的精神。

 

※作者為前民進黨立委

 

關鍵字: 立陶宛 疫苗 援外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