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掀起紅色旅遊風潮的背後意涵

黃宇松 2021年07月18日 07:00:00
中共極力推廣紅色旅遊的背後目的,與愛國主義教育的推動密切相關。(湯森路透)

中共極力推廣紅色旅遊的背後目的,與愛國主義教育的推動密切相關。(湯森路透)

中國共產黨在今(2021)年7月1日迎來百歲生日,在第一個百年關鍵時間點,中共啟動一系列的宣傳及慶祝活動,如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在1月6日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指示今年要開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宣傳教育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而結合了政治宣傳、教育和刺激國內旅遊經濟等目的「紅色旅遊」也在中國大陸境內掀起一波熱潮。

 

然而與過往將紅色旅遊跟老年人緬懷過去歲月的刻板印象不同,「90後」的青年世代正在成為紅色旅遊的核心消費群體。本文認為在歷經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中共逐步加強學生愛國教育的課程內容,除指定青年族群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群體外,並以國家政策指導將紅色旅遊納入愛國教育課程範圍,同時結合現代科技進行行程包裝,提高中國大陸青年世代興趣,而最終目的即在爭取對中共的認同感,強化統治的正當性。

 

推動紅色旅遊是中共官方持續政策

 

配合中共建黨百年的話題,中共文化和旅遊部、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改委於今年5月31日公布「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路線」,並分成三大主題,其中「重溫紅色歷史、傳承奮鬥精神」主題要展示「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程」;而「大國重器、感受中國力量」主題則為展示「中共治理下的科技和建設成果,帶給中國大陸人民的自信和力量」;最後「體驗脫貧成就、助力鄉村振興」此一主題展示「我國在新時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顯然中共有意透過建黨百年的話題,推廣紅色旅遊,「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

 

但推廣紅色旅遊並非因應中共建黨百年所推出的新政策,中共早於2004年12月已就紅色旅遊的意義、原則及布局策略等項目,發布《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強調紅色旅遊的發展在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並以此增強民族凝聚力。而習近平掌權後也持續關注紅色旅遊的發展,並希望藉由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推出一系列研學旅行和體驗旅遊精品線路來打造紅色旅遊品牌,紅色旅遊成為中共自我宣傳的主要武器之一。

 

在這份紅色旅遊路線公布之前,中國大陸於今年的五一長假期間,紅色旅遊的相關景點早已人潮洶湧,依據中國大陸旅行平台─同程旅行發布的《2021年「五一」假期出行報告》,中共今年「五一」假期中,紅色旅遊核心人群中21至30歲的「00後」、「90後」比例超過四成,其次是「80後」人群,比例近三成, 40歲以下人群占比89.1%,[8]青年世代成為這波紅色旅遊的主要客群。

 

愛國主義教育是穩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具

 

中共極力推廣紅色旅遊的背後目的,與愛國主義教育的推動密切相關,然而中共推動愛國主義的作為亦非一項新的政治運動,依據學者的分析,愛國主義是中共建政以來長期使用的政治話語,並隨著歷史進程逐漸系統化與工程化。

 

1989年的六四事件,讓中共統治正當性出現危機,在化解六四事件的危機後,中共執政當局決定以民族主義及愛國意識,重建其統治正當性。中共在1994年發布《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愛國主義的教育重點在「青少年」,主要教育內容要讓人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的光輝業績」,最終目的在團結全國人民,鞏固中共統治地位。

 

習近平上任後,2019年11月12日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雖然延續1994年《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基調,然而更明確地把愛「黨」跟愛「國」相連起來,將黨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描繪成密不可分的狀況,同時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納入愛國主義教育主題中,[11]期望以中共治理下的強大中國,在年青世代的內心勾勒出美好願景,進而增強對中共的擁護及向心力。

 

爭取年輕一代的認同感與向心力

 

中國大陸「90後」、「00後」的青年世代,未經歷大躍進時期大饑荒慘況,也未體驗文革時期的政治、社會失序,更在中共強力言論管制下,對於六四事件的前因後果無法完整的認識,經過中共20餘年愛國主義教育的薰陶,其對中國近代史認知為舊中國時期之飽受世界列強欺壓的百年國恥,以及中共在建黨這一百年間如何艱苦奮鬥,所建立的新中國帶領中國大陸人民走向當前經濟高速發展,進而現今與英美先進大國分庭抗禮的局面。這種民富國強感覺容易激起中國大陸青年世代產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認同中共統治正當性。

 

然而誠如筆者之前文章的觀察,中國大陸青年世代在網路社群的愛國意識有言行不一的狀況,是否能真的成為穩固中共政權統治的助力,應當持續觀察。

 

此外,這種刻意打造歷史片段與愛國意識如真的成功在根深蒂固在中國大陸青年世代的心中,這種認同的價值觀將無法輕易改變,對於之後兩岸的溝通對話,將可能更加困難。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所駐研學官。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