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弋丰專欄:倫斯斐的功過蓋棺未論定

藍弋丰 2021年07月14日 07:00:00
倫斯斐的兩任國防部長任期,幾乎塑造了21世紀初的世界。(湯森路透)

倫斯斐的兩任國防部長任期,幾乎塑造了21世紀初的世界。(湯森路透)

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6月30日因多發性骨髓瘤於家中逝世,台灣人對此似乎關注不大,然而,倫斯斐於1975~1976年第一次擔任國防部長,主持美軍自越南撤離;在2000~2006年第二次擔任國防部長,主導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又於2006年離職,可說造就了21世紀當前的世界局勢。

 

倫斯斐也是一位評價高度兩極化的人物,如今蓋棺似乎也無法論定,保守派共和黨人對倫斯斐讚譽有加,稱頌他的硬漢風格,更尊敬他對國家的貢獻;左派民主黨人士對倫斯斐卻是幾近於仇恨,即使過世仍不放過,聲稱他是史上最糟的國防部長,並認為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失敗」都是他的責任,更念念不忘伊拉克並沒有發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以此緊咬倫斯斐,把他形容為極度好戰人士。

 

讚譽倫斯斐、為他辯解的說法,大多來自與他共事過,或是在美國政府相關部門有經歷的人士,而對他無限上綱謾罵者,則大多是沒有相關經歷,純粹從新聞報導看天下的文人評論家。無論如何,這位形塑21世紀世界當前樣貌的人物,都值得我們更深入了解。

 

倫斯斐出生於1932年,7歲加入幼童軍,二次世界大戰時,其父親在航空母艦上作戰,倫斯斐於自傳中自述當時他12歲,一度想放棄童軍,他父親回信告訴他:放棄很容易,放棄一件事,就會接著放棄下一件事,很快的就會成為半途而廢的人。倫斯斐嚴肅看待父親的勸告,此後一直參與童子軍並成為鷹級童子軍,他回憶稱這是他人生最棒的一個決定。此事成為日後他頑強不放棄個性的根源。(參考資料

 

倫斯斐高中畢業後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政治,並加入海軍儲備軍官訓練學程,畢業後在海軍服役3年,擔任海航飛行員與教練,1957年,倫斯斐的事業先從政治出發,擔任俄亥俄州眾議員大衛 S.丹尼森二世的國會行政助理,丹尼森立即重用這個初出茅廬的青年,1958年委予重任,讓他作為選戰總幹事,雖然丹尼森敗選,倫斯斐也只好另謀高就,但兩人交情持續畢生。

 

倫斯斐擔任競選總幹事時住在丹尼森家中,當年丹尼森的女兒珍妮約5~6歲,日後,她回憶倫斯斐時表示,倫斯斐明智、讓人印象深刻,而且天性良善,待人和善、極為和藹可親,與人交談時善於傾聽,讓對方彷彿覺得自己是宇宙中心,珍妮對倫斯斐日後的成功一點也不意外。(參考資料

 

倫斯斐先轉投密西根州眾議員(日後參議員)羅伯P.葛利分門下,1960年暫離政治圈,回到家鄉芝加哥,任職於投資銀行,僅僅2年,他又回歸政治,這次是親自參選,1962年以30歲的年輕之姿,勝選伊利諾州眾議員,並且於1964、1966、1968年堅實的四連任,從國會出身的經歷,使倫斯斐嫻熟國會運作,也在此時結識未來總統福特,敦促福特爭取領導地位,1965年福特因而在黨內勝出成為眾議院少數黨領袖。

 

隨著共和黨總統尼克森執政,1969年,倫斯斐辭去國會議員職務,加入尼克森政府,歷任經濟機會辦公室主任、總統顧問、經濟穩定計畫主任等職位,1973年派任北約擔任美國駐北約大使,接觸他最有興趣的國家戰略領域。

 

倫斯斐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防部長。(維基百科)

 

美國最年輕的國防部長

 

1974年尼克森因水門案辭職,倫斯斐的戰友福特接任總統,先任命倫斯斐為白宮幕僚長,1975年11月內閣大改組,任命倫斯斐為美國第13任國防部長,當年倫斯斐僅僅43歲,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防部長,當時,可能很少人會想到,他日後也會成為美國史上最老的國防部長。

 

福特的年代正是美國戰後最惡劣的時刻,美軍深陷越戰泥淖中,南越岌岌可危,美國國內因為越戰與反戰而分崩離析,尼克森的水門案更加深了對立,這是美國戰後最對立最困難的時刻,而福特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沒有經過選舉就上位的總統,這是因為尼克森的副總統辭職,任命福特取代,使得福特成為沒有經過選舉的副總統,接著就繼位當上總統,對美國人民來說,正當性實在存疑,而國會是民主黨的天下更讓福特寸步難行。

 

倫斯斐與福特第一步是要穩定美國的戰略形勢,不能讓冷戰主要對手蘇聯蔑視美國而輕舉妄動,面對蘇聯日與遽增的核威脅,當時主流意見認為要保持「戰略穩定」,也就是維持冷戰「相互保證毀滅」、雙方核武威攝能力的平衡,倫斯斐力排眾議,判斷蘇聯不可信,只會在核武協議上作弊欺瞞,《反彈道飛彈條約》不足以保障美國安全,只會正中蘇聯的下懷。倫斯斐第一次擔任國防部長的任期太短,對此沒有太多實際影響,但他的想法影響到雷根時代的「星戰計畫」,也間接促成蘇聯的垮台。另一方面,則要解決越戰問題,倫斯斐與福特請求國會不要背叛越南,但是無法說服國會,福特只好宣布越南戰爭結束,於是倫斯斐擔任福特白宮幕僚的最大任務,就是主持美軍撤離越南,從越南的泥淖中脫身而出,並經歷越戰最後一場戰鬥:馬亞圭斯號事件危機。

 

曾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退伍軍人事務部長的羅伯威爾基指出,福特只有國會歷練,因此在執政時相當仰仗倫斯斐,不僅國際戰略與軍事上,在政治上也時常諮詢,他們以彌平國家裂痕,穩定國家戰略為第一優先要務,福特與倫斯斐從未批評尼克森,也不洩露內幕,福特特赦尼克森,成為1976年敗選的主因之一,但美國社會卻因此能彌平裂痕,繼續前進。

 

福特平易近人,總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找他,以「輻輳理論」來治理國家,倫斯斐則提醒福特,若真的如輻輳,人人直通軸心,軸心顯然會過熱,因此倫斯斐堅持每個見總統的人,先要在圈外協調,而不是一股腦全塞進圈內。福特與倫斯斐兩人,在美國戰後最危難最困難的時刻,把國家穩定下來,羅伯威爾基認為,這是倫斯斐可名留青史的成就,光是這點就足可讓他列名為美國史上偉人之一。(參考資料

 

福特落選後,倫斯斐短暫的到學界講課,隨即開啟了產業界生涯,1977~1985年任職西爾列製藥執行長,一手主導西爾列製藥的重整,裁員6成,大幅改善財務,最終於1985年主導孟山都購併西爾列製藥,期間獲得財經媒體選為頂尖藥業執行長的榮譽。

 

1990年,私募基金大亨泰德佛斯特曼看上了倫斯斐在西爾列製藥的豐功偉業,希望倫斯斐來主導他手上有線電視機上盒與通訊公司通用儀器的轉型上市,儘管倫斯斐對電視與電信一點經驗也沒有,他還是接下挑戰,首先把總部搬到芝加哥,開除紐約辦公室三分之二員工,砍除6,500萬美元的日常營運支出,儘管如此公司卻仍然賠錢,倫斯斐與佛斯特曼有了歧見,倫斯斐認為要將公司轉虧為盈,佛斯特曼卻只要上市股價漂亮就好,另外,佛斯特曼也對倫斯斐花太多時間在電視上分析波灣戰爭頗有微詞,最終,兩人於1993年分道揚鑣。佛斯特曼對此表示:雇用倫斯斐是要來清除公司不必要開支,他也做到了,所以該是他離開的時候,而他也離開了。(參考資料

 

將世界從「相互保證毀滅」中解救出來

 

之後,倫斯斐又擔任吉列德製藥董事長。這些商場經歷讓倫斯斐享有豐厚的收入,成為億萬富翁,估計總財產達2億美元。2001年,小布希再度任命他為國防部長,結束了他的產業界生涯。(參考資料

 

在產業界的期間,倫斯斐仍持續兼任許多公共事務職位,也持續研究先前對核武問題的想法,經過數十年的完善,倫斯斐主張發展攔截科技,以取代依靠對方自律的《反彈道飛彈條約》,這使得小布希於2001年12月劃時代的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約翰波頓讚揚倫斯斐將世界從「相互保證毀滅」中解救出來。(參考資料

 

倫斯斐發展攔截科技的想法在日後更被證明為超前時代的正確,因為美國的最大威脅不再是可以平起平坐、害怕「相互保證毀滅」大國蘇聯,而是樂意自殺的恐怖份子,與投機躁動的流氓國家,這些對手無法用條約約束,唯一確保安全的辦法,是靠著硬實力的國防軍事科技力量,把射來的飛彈全數攔截下來。

 

同在2001年,造就21世紀現況,也是造成倫斯斐兩極化評價的重大變局:911恐攻事件發生。在倫斯斐時代擔任國防副部長的高登R.英格蘭證言,911時五角大廈也遭到攻擊受損,應變會議開到一半,得更換到排煙情況較好的會議室,這個慘況,可以看出美國面對這樣的攻擊時,其準備有多不足。

 

倫斯斐第二次任國防部長,接手的是自1989年以來因為認為天下太平,不斷減少國防預算,導致能力遠遠不足以應對世界問題的美軍,不是只有對恐怖份子準備不足,而是對一切都準備不足,因此高登英格蘭指出:倫斯斐在開打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的同時,實際上還得一面著手在重建美軍對應全新時代威脅的戰鬥能力。

 

而其結果相當顯著,倫斯斐上次擔任國防部長是幫越戰擦屁股,越戰讓美軍陣亡5.8萬人,這次擔任國防部長開打阿富汗戰爭,日後,整個阿富汗戰爭20年下來,美國與北約盟軍總計傷亡僅3,500人。

 

高登英格蘭回憶倫斯斐,說他具高度分析性,總是想知道每個建議背後的原因,他不接受有人只告訴他該怎麼做,總是會打破砂鍋問到底:為何我們在做這件事?我不理解這點,這看來太讓人困惑了,為何不能簡化?看來我們能做得更好一點......倫斯斐的意見會由秘書統整,發回給每個負責人,每天發出10則上下,日日如此。(參考資料

 

倫斯斐與紐約市長朱利安尼說明911恐攻事件。(維基百科)

 

批評倫斯斐的都是外行人

 

高登英格蘭認為,許多對倫斯斐的批評,都來自完全的外行人,根本連基本政府運作常識都不知道。的確如此,美國許多對倫斯斐的批評集中在開戰藉口,以及戰後伊拉克的治理不佳與阿富汗的亂局,但是,國防部長負責打勝仗,情報蒐集與出兵的決策都並不在國防部,美國控制伊拉克、阿富汗後,後續如何治理,是國務院的職責,國防部只負責管理派駐在外的部隊,可沒有權限決定伊拉克如何選總統。

 

高登英格蘭強調,倫斯斐第二任的兩大戰爭是「成功」的。的確如此,以反恐戰爭而言,美軍進入阿富汗很快推翻塔利班,後續美國協助組成的阿富汗政府治理失敗,導致如今美國一撤軍塔利班就死灰復燃,是政治與外交上的失敗,並非國防部的任務執行不當。即使如此,美國進軍阿富汗的主要目標是消除恐攻威脅,這個戰略目的已經達成,不僅賓拉登已經伏法,跨國恐攻案件熱點轉移到歐洲,而如今阿富汗的恐攻絕大多數是針對阿富汗自己人。

 

以伊拉克戰爭而言,所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本來就只是開戰藉口,真正戰略上必須藉機處理伊拉克的主要原因,在於第一次波灣戰爭過早停戰,未能徹底消滅海珊的龐大軍力,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中東盟國們對此坐立難安,小布希必須為父親老布希打完這場未完的戰爭。2003年美軍進軍伊拉克勢如破竹,伊拉克部隊望風迎降,美軍損失輕微,倫斯斐率領的伊拉克戰爭實在是一場勝利,也同樣順利解決了當初想要解決的問題。

 

之後治理上的問題重重,仍是政治與外交上的失敗,導致美軍必須長期駐軍、動輒得咎,最終造成倫斯斐於2006年辭職。這也是倫斯斐對當年國務卿萊斯頗有微詞的原因。

 

倫斯斐的批評者,往往稱當今中東亂局全是倫斯斐責任,拿出兵伊拉克的表面開戰藉口作文章,稱倫斯斐為戰爭販子、最糟國防部長,大肆以主觀抨擊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為失敗,再一古腦的咬定倫斯斐死不認錯。

 

以伊拉克戰爭而言,所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本來就只是(倫斯斐)開戰藉口。(維基百科)

 

阿富汗撤軍是最大象徵

 

倫斯斐的支持者如波頓,則稱倫斯斐堅定立場,認定美國出兵的理由是正確的,任務是必要的,而風險是可控的,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出兵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後,後續政治外交與當地治理不佳,導致衍生新的問題,並不代表當初出兵就是錯誤。日後因為歐巴馬同情敘利亞民主運動,支持敘利亞反抗軍卻又只想間接介入,導致2011年起敘利亞內戰情勢失控,從中誕生伊斯蘭國,進軍伊拉克北部空白地帶,造成伊拉克情勢動亂、生靈塗炭,這樣的戰略大錯誤,實在應該算在歐巴馬頭上,只做到2006年的倫斯斐,沒有理由背這個黑鍋。

 

倫斯斐卸任後,對國家公務體系不合理現象的質疑一如往常,一則趣事是2015年時他致信給美國國稅局,指出:他有大學學歷,都還搞不清楚稅是不是計算正確,稅則與表格實在太複雜,連倫斯斐自己這樣的人都搞不清楚,所以他合理推斷絕大多數美國人也一定搞不清楚。(參考資料

 

這則小故事,可印證高登英格蘭對倫斯斐的回憶,也顯示倫斯斐卸任公職,仍時時關心國家行政上的不合理之處。倫斯斐就讀政治出身,卻能夠在產業發光發熱而家有恆產,擔任重要公職,能在國防戰略上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並非偶然。

 

倫斯斐逝世適逢美國自阿富汗撤軍,批評倫斯斐者,解讀為倫斯斐的失敗,其實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反恐戰爭成功達成目標,美國不再需要擔憂恐攻,國家戰略回歸大包圍中國,使得阿富汗對美國失去戰略意義,才有阿富汗撤軍。阿富汗若落入塔利班之手,更可能威脅中國,而不是美國。

 

倫斯斐的兩任國防部長任期,塑造了21世紀初的世界,然而他的影響正在成為歷史,阿富汗撤軍正是最大的象徵,倫斯斐於此時過世,也可說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作者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轉行出版、產業分析、業餘歷史研究,著有《橡皮推翻了滿清》、《明騎西行記》等書,譯作有《紙牌屋》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