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狼外交收縮和調適的虛與實

秦胆 2021年07月27日 07:00:00
中國近期減少「戰狼外交」,是服膺於國際話語權大戰略下的收縮與調適,並非天翻地覆的實質轉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湯森路透)

中國近期減少「戰狼外交」,是服膺於國際話語權大戰略下的收縮與調適,並非天翻地覆的實質轉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湯森路透)

最近三年,中國外交系統的發言人和駐外大使不再固守四平八穩的的外交辭令,轉而在新聞發佈會、國際媒體和社群媒體上與西方國家在諸多議題上針尖對麥芒,從「戳瞎五眼集團的眼睛」到「瘋狗太多」再到「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外交官言辭之尖銳與傳統風格大相徑庭,迅速改變了中國與外界的溝通方式,毫不客氣的戰狼風格也引發外部爭議和反彈,眼下正走到延續還是回退的十字路口。

 

一箭多雕

 

回溯中國外交風格的轉向,既源於行之有年的話語權經略,也基於複合危機管理。

 

最近兩年中共自賦了一套新的歷史使命,宣稱黨帶領人民逐個解決「挨打」、「挨餓」、「挨罵」三大問題,認為前兩個問題已得到解決(當然,國家暴力導致的「挨打」不算在內,物資調配失靈導致的「挨餓」也不計入),但「挨罵」問題道阻且長爭取「國際話語權」遂成為近年顯學。

 

中國透過收購真外媒、借力海外華人運作假外媒、增設官媒旗下外語頻道等手段的大外宣反擊西方媒體「歪曲報導」,與之類似,中國也透過戰狼外交反擊西方國家「指手畫腳」,外交團隊與官方媒體的分進合擊,擴大宣傳勢能和話語權聲力,借此解決「挨罵」問題。

 

每逢周年更是展現話語權的高光時刻,解決未竟的「挨罵」問題進一步被賦予成為洗刷清末以降百年國恥的新標誌。今年3月,本來可以成為美中關係改善契機的阿拉斯加會議中,中方代表的化開場白為演說的內容就是這種復興-雪恥邏輯頗具代表性的案例:「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美國沒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美國的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了」等尖銳言辭競相湧現。會後,一張阿拉斯加會議和辛丑條約簽署對比的圖卡也在簡中網路快速流傳,相距兩個甲子的庚子談判的對比圖迅速點燃了中國民眾的民族熱情。

 

戰狼外交使得「挨罵」的對象互換,這種出口轉內銷的政治宣傳頗能博得中國民眾的認可,成為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維繫合法性的一大支柱。所以,借此強化內部凝聚力和合法性也正是戰狼外交的出發點之一,與此同時,對外表現出強硬姿態更可渲染成一種中國被世界圍攻的悲情意識和危機狀態,使民眾對民生問題和民權問題既有和潛在的注意力轉移至民族問題上。

 

儘管戰狼外交外界看來是行為乖張的「主動出擊」,但中國自己卻認為是對危機事態的「正當防衛」。中國近代史的脈絡讓中國官方和民間都存在強烈的被害意識,習慣將國內變局和外部「威脅」附會上因果關係,將新疆、香港和台灣問題理解成主權遭到外界(美國)妨礙和侵犯的禍起蕭牆,這導致一種相互的拔高判斷,美國認為中國試圖(迅速)改寫現行國際規則,中國則認為美國「亡我之心不死」,打算將對蘇聯的策略挪移在中國身上,港台疆都可能成為美國撬動和遏制中國的支點。地緣政治板塊兩相對撞,使中國面對複合危機事態時處理對外關係的表態和操作空間縮小。

 

中國認為美國損及中國的核心利益,於是設法挑戰美國的影響力,奧運、世博、亞運的舉辦和金融危機、Covid-19的應對讓中國自感實力今非昔比,同時認為中共感覺美國由於911事件、金融危機、川普和Covid-19實力相對衰退,「東升西降」的實力消長判斷讓中國有能力和意願抗衡來自美國的壓力,改變中外關係的溝通方式的戰狼外交也是在這樣的脈絡下變更如斯的。

 

值得注意的是,戰狼外交不僅給自身的形象作加法,給他國的形象作減法。戰狼外交所涉及的話語不僅涉及中國的爭議和負面事件,也存在為數不少的美國及其盟國的爭議和負面事件,比如澳大利亞軍隊殺害阿富汗平民、美國員警對黑人的暴力、日本處理水排放,戰狼外交「主動介入國外負面和爭議事件」的這一部分,類似於上個世紀三〇年代德國在拉美地區精心組織策劃並投入大量金錢的文化攻勢,德國此舉旨在削弱美國與拉美國家的文化關係,消磨美國在其「後院」的聲譽度與影響力,中國投身於世界心靈爭奪戰,借由公共外交對沖、逆轉和固化美國及其盟國廿載來累積起來的形象,以此削弱美國的影響力,損人利己地積累國際話語權。

 

今年3月本來可以成為美中關係改善契機的阿拉斯加會議,卻演變成尖銳言辭競相湧現。(湯森路透)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公共外交的本義是爭取外國民眾對中國的理解和支持,在中國卻淮橘為枳成為對本國民眾開展宣傳,這種外交和宣傳不分的做法使得本應成為公共外交對象的外國公眾對華積累日趨負面的直觀印象,透過皮尤民調量化和具體的展示結果也正是如此。

 

北京咄咄逼人的言辭,伴隨經濟報復和網民出征,不僅在外國民間折損早年勉力維護的形象,更引起外國政府質疑中國的行為是否可預期和值得信賴,如龐佩奧尼克森圖書館演說中表示對中需要奉行「不信任,且要查證」(Distrust And Verify)的方針。這種對外風格上的轉換,同樣導致外界拔高中國的戰略意圖,認為中國試圖翻轉現行國際秩序,坐實了早年中國極力規避的「中國威脅論」,上述提及的戰狼外交的高光時刻——阿拉斯加會議在現實政治中就起到了促成外界抱團的反作用,平添外部阻力的戰狼外交成為拜登政府重建美國領導力計劃一個草船借箭、順水推舟的著力點,孔子學院紛紛被關閉、報紙版面合作被終止標準大外宣遭到反制,這種中國因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軌跡在戰狼外交上和大外宣上事與願違的趨勢是一致的。

 

今年是蘇聯解體卅載,儘管美中在過去數年於諸多議題上尖銳交鋒,但中國始終力避成為第二個蘇聯,在民族關係上如此,在對外關係上同樣如此。蘇聯與美國爭霸分散國家發展所需資源,成為分崩離析的誘因之一,中國並不打算如蘇聯一般與美國正面對撞、分庭抗禮,真正奉行的是暗度陳倉的漸變策略,即尋求逐步掌控現行國際規範和國際規則以促進自身利益,在此過程中逐步削弱美國的影響力,對有國際體制從「為我所用」進一步過渡至「以我為主」,這才是韜光養晦的真意。

 

國際影響力和形象的競爭並非零和遊戲,彼此針鋒相對,形成惡性互動,會陷於敵意固化的惡性循環,儘管中國官方發佈的文字中並沒有言及「戰狼」,但中國希望收縮與調適戰狼風格的想法相當明顯,更何況還存在2022北京冬奧這一需要緩和氣氛的變數,收縮「互懟」和「損人」策略,減少此前因戰狼外交而造成的外部阻力,重拾國際信任自然成為北京的下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減少戰狼外交是服膺於國際話語權大戰略下的收縮與調適,並非天翻地覆的實質轉向。最近幾年中國念茲在茲的國際話語權,就是一種名實合一、以德配位的狀態,在取得對國際關係和機構產生影響力之「實」與「位」的同時,也要取得相應的聲譽與信賴之「名」與「德」,不管是大外宣還是對外援助,都是試圖優化外界對中國認知的形象經略。但是,官方定位上存在根深蒂固的偏差,將公共外交、國際傳播和大外宣畫上等號,更重要的是,中國所考量改進的話語權,只有官方話語的「權力」技術調整,而無民間話語的「權利」門檻降低乃至撤銷,只有一個聲音大行其道的情勢下,諸如方方、何偉(Peter Hessler)這類真正的中國故事受到不同程度的遮蔽,中國故事其實只是中國塗飾。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