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奧運過後仍要繼續關注原住民

陳巍杉 2021年08月01日 07:00:00
本屆東京奧運比賽,台灣原住民選手的表現令全民為之熱血沸騰。(湯森路透)

本屆東京奧運比賽,台灣原住民選手的表現令全民為之熱血沸騰。(湯森路透)

每年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本次適逢東京奧運比賽火熱進行中,我國代表隊亦有來自各族體育健將,屢獲佳績、擊敗國際好手,使全民為之熱血沸騰,也讓族人表現受到各界重視。

 

今昔對照,楊傳廣、郭婞淳同為阿美族出身的運動好手,參與前後兩屆東京奧運,賽場上成績固然有別,但差別更大的是所處時代,對同一群人的不同稱呼。回首過往,這群人雖然是臺灣「原」來的居「民」,但因為受到不同政府輪流統治,而有不同代稱。清朝時期用「番」稱呼族人,另細分被同化者稱「熟番」,反之稱「生番」;日本時期改稱為「蕃」或「高砂」;我國政府最初則賦予「山胞」稱呼。除了部分文字帶有歧視字眼,更重要的是這些稱呼完全由他者命名,族人沒有決定「我是誰」的權利。

 

1984年我國開始有人主張應正名為原住民族,並集結成各種團隊,這也是民族自我認同、力爭各種權利的起步。經過十年,1994年時任總統李登輝首次以我國元首身分採用「原住民」稱呼;同年政府通過憲法增修條文,並於8月1日公布施行,回應民眾訴求,將沿用40餘年的山胞稱呼,正名為原住民。2005年政府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明定每年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

 

對我國目前共16個原住民族來說,這個紀念日帶來的不只是稱呼改變,更是族人自己決定的,而不是他者所賦予,既是族群主體意識的建構,也象徵自尊及社會地位的重建。族人未來也應享有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等我國法律所賦予,以及國際人權法、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所宣示的各項權利。同時也提醒國人原住民族的特殊地位,至少在數千年前,族人就已居住在這片土地,於綿延的臺灣歷史長河中,慢慢發展出多元的文化。

 

除了眾人印象裡擅長的歌舞、運動,現今原住民族文化發展愈來愈廣,近來更欣見除了體育等國際性舞臺,原住民族在數位領土也能攻城掠地,例如世界性的維基百科。目前我國原住民族語言當中,已有撒奇萊雅語、泰雅語、賽德克語納入維基百科語言,對比目前超過1,200種南島語言中,只有不到50種語言擁有自己的維基百科,亦是難能可貴的成就。除了藉此帶動國人關注族語活化與振興,流傳久遠的祖先語言,更藉由網路平臺被全世界看見。

 

數千年累積文化是全民共享資產,得來不易,所以更加珍貴,但此日不惟回首過去,更要展望未來。期許政府仍應持續推動原住民族土地權、自治權的落實。對族人來說,鼓勵下一代能持續深化自我的主體意識,戮力繼續改善社會對原住民族的認知。國人則可在遵守防疫措施前提下,選擇線上博物館觀展等合適方式,闔家體驗原住民族文化的優美深刻。

 

原住民文化是全民共享的資產,相當珍貴。(作者提供)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計畫專任助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