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署不只是「奪牌署」

徐正賢 2021年08月09日 06:00:00
現有的體育署,長期以來,被笑稱為「奪牌署」,因為一大部分體育署的預算,不管來自公務預算,或是運發基金的預算,都花在「競技運動」上。(湯森路透)

現有的體育署,長期以來,被笑稱為「奪牌署」,因為一大部分體育署的預算,不管來自公務預算,或是運發基金的預算,都花在「競技運動」上。(湯森路透)

2020 東京奧運即將落幕,台灣代表隊獲得空前的佳績,隨著奧運熱潮,關於「教育部體育署」位階是否過低,是否應該針對台灣的運動產業發展,成立「運動部」這個議題,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討論。

 

最近和幾位非常關心台灣運動產業發展的朋友,針對運動產業相關的議題,做很深度的討論,其中一個討論,也是關於「運動部」這個議題,下週也有一個論壇,準備針對這個議題提出討論,並提供建議給政府,看來行政院也得針對這個議題,提出他們的回覆和看法。

 

前幾天和幾位專家討論這個議題時,不約而同的,幾位專家都認為,「成立運動部」這個決策,會不會對台灣運動產業帶來長遠的正向發展,取決於兩大因素:

 

1、總統、行政院長,對於「運動部」的願景、定位、期待,是什麼?

 

2、第一位「運動部部長」,對於「運動部」的願景和 Mission Statement, 是否能夠描繪得非常清楚,並且擬定具體規劃和行動方案?

 

大家也都提到,如果只是把現有身為三級機關的「體育署」,直接改名,升級為二級機關的「運動部」,但人員組成架構不變,基本上不用期待這個組織升級,會帶來太大的進步和質變。

 

現有的體育署,長期以來,被笑稱為「奪牌署」,因為一大部分體育署的預算,不管來自公務預算,或是運發基金的預算,都花在「競技運動」上,目標就是在世大運、亞運、奧運奪牌。

 

但隨著國人觀念的改變,即使在奧運熱的過去兩週,越來越多國人意識到,奧運奪牌固然振奮人心,凝聚國人愛國心,但台灣運動產業要長遠發展,「產業化」、「商業化」的思維,「跨產業」、「跨領域」的整合,用「產業發展」帶動「政府補助」的方式,才是台灣運動產業長遠該走的道路。但如果要達到這個目標,現有體育署的組織架構、人員聘用、專業背景分佈,很明顯是「重競技、輕產業」的狀態,如果不從上述幾個關鍵因素著手,就算往上提升一個等級,等於換湯不換藥,完全不會帶來改變。

 

持平而論,「運動產業」理當和「文化」、「衛福」、「交通」等部會,產生很多的連結和溝通,不管是運動帶動文化發展,用運動促進國人健康,甚至和醫療保險連動,或是用運動帶動觀光,都是世界各國努力在做的事,台灣已經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高知識服務業」的運動產業,不只是產值逐年上升,對國人身心的健康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絕對是值得大力推動的產業。

 

期待看到更多關於「台灣運動產業」、「運動部」的論述和討論,更期待看到台灣運動產業的蛻變。

 

※作者為台灣運動產業協會理事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後刊出,原文出處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