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潛艦國造還必須有支援部隊

紀永添 2021年08月24日 07:00:00
台灣的劍龍級海虎號潛艦。(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台灣的劍龍級海虎號潛艦。(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近日美國展開2021年全球大規模演習(LSGE 2021),動員高達17個時區內的美國部隊,與當地盟邦進行實彈操演。由於針對中、俄兩國的意圖非常明顯,讓中國決定立即在南海劃定臨時禁航區,也展開大型海上演習,以做為反制。不過美軍的一艘勝利號海洋監視艦(USNS Victorious , T-AGOS-19),卻在這個臨時禁航區裡徘徊不去,讓美中關係更加緊張。無獨有偶地,三井工程與造艦公司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所建造的安藝號音響測定艦(JS Aki , AOS-5203),也在今年三月時正式成軍服役,其外型與勝利號非常類似,都採用雙體船的設計。而不論是美國的海洋監視艦,或是日本的音響測定艦,所執行的最主要任務,都是蒐集敵方水面艦艇或水下潛艦活動時的聲紋,以做為未來作戰時的資料。這也是勝利號在解放軍操演時,不願離開附近海域的原因。

 

海洋監視艦更新自己的聲紋資料庫

 

潛艦在水中無法使用雷達,但冒險上浮到潛望鏡深度,目視來確認目標,又太過於危險,所以幾乎完全要仰賴聲納系統。一般來說,聲納分別兩種,一種為主動式聲納系統,由潛艦發射出一道聲波,再計算這道聲波碰撞到物體時,所反射回來的時間,計算出物體的距離。另一種為被動式聲納系統,潛艦安靜地監聽水中的聲音,比對這些聲音的聲紋,判斷發出這些聲音的是什麼物體,是不是有威脅性的敵方潛艦。同時,水面艦艇一樣無法用雷達來偵測潛艦,必需依靠聲納來執行反潛作戰,所以平日蒐集各種水下聲音的聲紋資料庫,就變的非常重要。除了水中生物,地質活動等背景聲音外,敵方潛艦的聲紋特徵,更是各國海軍最重視的作戰機密。許多國家都有間諜船或海洋監視艦,平日四處活動,伺機錄製這些資料,不斷更新自己的聲紋資料庫。

 

美軍的勝利號海洋監視艦(USNS Victorious , T-AGOS-19),在中國設定的臨時禁航區裡徘徊不去,讓美中關係更加緊張。(翻攝Manu Gómez推特)

 

勝利號是勝利級海洋監視艦(Victorious class)的首艦,該級目前共有四艘在美國海軍服役中。同時還以勝利級為設計基礎,發展出也採雙體船設計,但噸位更大的無瑕級海洋監視艦(Impeccable class),不過因為各種因素,該級最後只建造了首艦無瑕號(USNS Impeccable , T-AGOS-23)。為了彌補未來勝利級陸續退役後的空缺,美國海軍已開始發展下一代的T-AGOS(X)海洋監視艦,預計將興建最少五艘以上。安藝號則是響級音響測定艦(Hibiki class)的三號艦,該級計畫興建三艘,因此安藝號是最後一艘。這些海洋監視艦與音響測定艦的主要利器,是從艦尾放出的拖曳式陣列聲納,在長纜繩上安裝了一整列的水下聽音器,由於長纜繩可讓聲納遠離艦體的引擎噪音,再加上雙體船更為穩定,也刻意使用噪音較小的引擎,讓收音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日本音響測定艦「安藝號」在2020年1月下水與命名典禮的畫面。(日本海上自衛隊)

 

從美、日兩國大舉投資這些作戰輔助艦艇,就說明了潛艦雖然以單艦隱密行動為最大特點,但絕對不是單打獨鬥,背後都有龐大的支援部隊,以協助潛艦發揮最大戰力。除了蒐集敵方艦艇聲紋的間諜船外,擁有世界上最龐大核動力潛艦部隊的美軍,還有專屬的潛艦支援艦。蘭德級潛艦支援艦(Emory S. Land-class)目前有兩艘在服役中,一次可為四艘核動力潛艦提供補給,是美國海軍維持遠洋潛艦戰力的重要裝備。法國海軍之前派遣核動力攻擊潛艦翡翠號(FS Emeraude)到印太地區巡弋時,也讓塞納河號補給支援艦(FS Seine)一併同行,在繞過半個地球的漫長航程中,維持翡翠號的續航能力。中國方面則有926型潛艦支援艦,目前有三艘服役中,除了做為補給艦,也擁有救難能力,配備小型的深海潛艇,可以在緊急情況下撤出被困的潛艦官兵。

 

建立水下戰力必須巨額耗費又繁瑣艱辛

 

這些用來協助潛艦部隊的間諜船、補給艦與救難艦,還只是整個龐大支援部隊的一部份,但已可看出建立水下戰力的巨額耗費與繁瑣艱辛。台灣過去因為政治上的困境,一直難以獲得新型潛艦,只有兩艘劍龍級潛艦擁有作戰能力,因此沒有機會建立完整的潛艦支援部隊。就以救難艦為例,有很長一段時間,台灣海軍只有兩艘接收自美軍的大湖級救難艦,不足的部份由大同級遠洋拖船暫代,但這兩款艦艇都缺乏足夠的水下作業能力。更嚴重的問題在於,不論是大湖級救難艦或大同級遠洋拖船,都是在二戰末期下水服役,於美國海軍服役多年後,再移交給台灣,服役的時間加起來已經超過七十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配合潛艦國造計畫,海軍終於開始推動「安海計畫」,興建一批具備深海救援能力的新型救難艦,首艦預計在2023年交付。

 

藍德號(USS Emory S. Land AS-39)正同時為兩艘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芝加哥號(USS Chicago SSN-721,右)與帕薩迪納號(USS Pasadena SSN-752,左)進行補給。(攝於關島海軍基地,摘自網路)

 

救難艦不足的問題,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台灣未來的潛艦部隊,還缺乏很多的支援設備。如國軍也沒有專業的間諜船,可以在平日蒐集中國的潛艦聲紋,雖然這項工作,不一定要擁有專業的海洋監視艦或音響測定艦,一般以科學研究船為掩護的船隻,就能攜帶偵蒐設備來進行。像中國的科考船,就常在台灣舉行演習或飛彈試射時,於鄰近海域徘徊不去,但擁有拖曳式陣列聲納的間諜船,還是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另外,台灣雖然也有快速油彈補給艦,不過並不是專為支援潛艦所設計。有人可能會認為,美國是遠洋海軍,潛艦必需遠離母港作戰,所以需要潛艦支援艦,而我國海軍的作戰區域固定,主要任務是保衛台灣,不太需要潛艦支援艦。但台灣的港口在戰時很容易被摧毀,潛艦返港補給太過危險,擁有潛艦支援艦能大幅增加持續作戰的能力。

 

興建洞窟式的潛艦專用碼頭

 

再退一步說,潛艦是非常昂貴且重要的戰略性武器,台灣不止耗費數十年,還投注了大筆心力,才逐步籌建自己的潛艦部隊。如果戰時遭到突襲,停泊在港中的潛艦被摧毀,這些努力將付之一炬。許多受到外敵威脅的國家也明白,潛艦絕對敵方第一時間鎖定攻擊的目標,所以常會興建洞窟式的潛艦專用碼頭。這種隱藏在山洞或抗炸混凝土結構裡的潛艦基地,潛艦能直接從專用水道潛航進入,不止保護潛艦本身,也能讓敵方的間諜衛星難以掌握目前有多少潛艦還在港中,多少潛艦已出海執行任務,更能增加潛艦的作戰隱蔽性。中國早就在多個地方興建這種洞窟式的潛艦碼頭,美國的衛星之前剛好拍到一艘解放軍的潛艦,從專用水道潛航進入海南島的潛艦基地,而讓這個地點曝光。中國在這一方面的投資,非常值得台灣借鏡,並提早展開設計規劃。

 

除了地下潛艦基地外,中國之前也投入巨資,研發極低頻(ELF)天線。這種天線的佔地極為廣大,面積甚至超越一整座城市,因此只有國土廣大的國家才有辦法設置。過去美國與前蘇聯都曾經設置過這樣極低頻天線來與潛艦通訊,因為一般的高頻率無線電波無法穿越海水,導致在水下航行的潛艦,難以隨時與岸上的司令部連絡。潛艦有通訊需求時,必需冒險上浮到潛望鏡深度,利用在潛望鏡上的天線,伸出水面來發送或接收無線電訊號。不然就是施放無線電浮標或拖曳式的天線,但無論哪一種方式都很麻煩,而且容易曝露潛艦的位置。中國雖然對外強調興建極低頻天線主要是用於科學研究,但其軍事用途也不容忽視。極低頻天線的通訊距離可達數千公里,等於在西太平洋活動的中國潛艦都能即時與岸上進行通訊,這能讓解放軍擁有極大的優勢。

 

中國的926型潛艦支援艦。(圖片摘自網路)

 

潛艦是最值得台灣投資的關鍵武器

 

可以這麼說,台灣正努力從零到有,組建一支潛艦部隊,但光是取得建造潛艦本體所需要的機具,與艦上的各種敏感次系統,就已經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要像中國一樣發展洞窟式地下潛艦基地、極低頻通訊天線、具備深海救援能力的潛艦支援艦等設備,有其難度,也非一蹴可幾之事。畢竟台灣連擴建軍港,以停泊更大型的軍艦,確保出入口的安全性,都能延宕多年。不過台灣社會必需瞭解,建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朝野接續努力,在兩岸軍力逐漸向中國傾斜之際,國軍必需採取不對稱作戰的發展模式,避免與中國陷入軍備競賽。在台灣缺乏戰略性武器的情況下,潛艦是最值得台灣投資的關鍵武器,而要將這種戰略性武器的效能發揮到最大,必需長期累積操作經驗與聲紋資料庫,建立各種支援系統,單單只有潛艦,可以發揮的戰力極為有限。

 

台灣在建立水下兵力的過程中,雖然處於弱勢,卻也不是完全沒有優勢,畢竟台灣處於第一島鏈的樞鈕位置,扼制中國沿岸各出海口。美國從冷戰開始就沿著第一島鏈設置水下監聽器,以圍堵共產國家的潛艦,這條監聽線從台灣的東部海域經過,因為這裡就是中國潛艦突破大陸棚進入西太平洋的重要航道。台灣過去也曾討論過,在幾個關鍵地點設置水下監聽器,以蒐集中國潛艦活動的情報,雖然後來並沒有真正執行,但是個可以考慮的方向。除此之外,台灣的東部海岸緊臨西太平洋,潛艦只要一出海,就能馬上進入深海區,難以被偵測,這也是台灣發展水下兵力的重要優勢之一。同時,台灣還控制巴士海峽與台灣海峽這兩個重要水道,未來的潛艦部隊如能順利成軍,妥善運用,勢必成為第一島鏈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對台灣的安全有重大助益。

 

與中國官方可能有密切關係,由北京大學海洋研究所負責的「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日前透過推特帳號,發布美國海洋監視艦在南海活動的航跡圖。雖然這個帳號發布的資料常常真假參半,但從這一份航跡圖,可以看到美國的四艘勝利級與一艘無瑕級海洋監視艦,都匯集在南海活動。再加上中國不斷派遣運-8反潛機在這個區域演訓,海南島上的洞窟式潛艦基地也在附近,都說明了南海的水下情勢,可能一樣暗潮洶湧。日本則在大鯨級潛艦服役後,計畫將原本的潛艦數量增加到22艘,南韓的潛艦更首度取得發射彈道飛彈的能力,朝建立戰略潛艦部隊的目標邁進。台灣建立水下兵力的計畫,則已拖延太多年,想迎頭趕上,除了潛艦外,周邊支援部隊更是重中之中,這是潛艦國造計畫中最可能被忽視的一張拼圖,卻也是重要的關鍵,值得國人重視。

 

中國「南海戰略感知計畫」在推特上發表的美國海洋監視艦航跡圖中國「南海戰略感知計畫」在推特上發表的美國海洋監視艦航跡圖。(圖片摘自網路)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