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比拆銅像更好的方案

主筆室 2021年09月13日 07:02:00
從「瞻仰大道」,再走上堂體前的階梯,看到蔣介石銅像,其實就是整條崇拜、仰望威權統治者的路線。(湯森路透)

從「瞻仰大道」,再走上堂體前的階梯,看到蔣介石銅像,其實就是整條崇拜、仰望威權統治者的路線。(湯森路透)

中正紀念堂全區25萬平方公尺,主建物高76公尺,它在設計時,即隱含豐富的象徵語彙。例如,堂體外表同位於故都南京紫金山的國父陵寢一樣是以藍、白2色為主,象徵中華民國國徽中的「青天白日」,紀念堂平面為方形格局,象徵蔣中正的「中正」,坐東面西,遙望中國大陸。仿效北京天壇和廣州中山紀念堂的琉璃瓦八角攢尖頂代表八德,而隱藏其中的人形象徵天人合一。

 

紀念堂正面共有花崗石84階、大廳階梯5階,合計89階,代表蔣中正享壽89歲。台階中間為中華民國國徽圖案的丹陛,在中國傳統建築上,只用於宮殿或廟堂。正堂上天花板則有大型藻井設計,其中為青天白日十二道光芒的國徽。蔣中正銅像位於正堂後方,高達6.3公尺,重21.25噸,面露微笑坐姿,穿著傳統長袍,也是全台灣乃至於全世界最大的蔣介石銅像。

 

走過中山南路「五門六柱十一間」規格、仿古代皇陵前的「神路」建築牌樓,迎向參觀者的是「瞻仰大道」,再走上堂體前的階梯,看到蔣介石銅像,其實就是整條崇拜、仰望威權統治者的路線。所以,促轉會針對中正紀念堂轉型做出了包括「移除銅像」、「改造堂體功能」、「破除園區崇拜軸線」三項建議。其中當然以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卻未竟其功的「拆銅像」最為人注目。

 

這是一件全世界最大的威權偶像崇拜,存在於民主社會的確很荒唐。但放在2021年台灣的政治時空,是否僅剩「拆銅像」一個選項?或可從以下幾個層面思考:

 

第一、民進黨是執政黨,擁有完整的立法權,拆除蔣介石銅像「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這其中有一項重要的顧慮是在野勢力的強烈反對。在政黨輪替應為民主常態的前提下,若拆不拆銅像成為朝野強烈對抗的議題,未來極可能會發生當年陳水扁政府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更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馬英九上任又改回去的亂象。更遑論台灣未來兩年都有重大選舉,一旦拆銅像成為選舉動員議題,再高遠的理想都是枉然。

 

第二、蔣介石是個殺人如麻的威權統治者,在越來越多史料與判決書公諸於世後,這不僅是傳統黨外與民進黨支持的看法,也存在不少深藍與外省族群的認知。這種「我知道他殺人做壞事,但情感上仍信奉他」的想法,關鍵在於蔣介石連結了他們所認知的歷史敘事、情感認同與生活方式。當這一群人的這種認知與安全感被否定,而且透過拆中正紀念堂銅像的型態被政治勢力激發出來,非常不利於台灣政治社會的融合。

 

第三、但同樣地,台灣社會有一群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及家屬,中正紀念堂的存在對他們逐漸凋零的生命有著強烈的剝奪感。所以,「改造堂體功能」,「破除園區崇拜軸線」應該趕快去做。透過立法,制訂新的組織章程,拆除圍牆、廣植綠地,在堂體及具帝王象徵的丹陛加註警語及說明,都可以有效地達成空間解嚴的效果,未來即使國民黨反對也師出無名。

 

日本學界的「台灣通」小笠原欣幸日前針對「移除蔣介石銅像」投書表示,中正紀念堂一直是他向打算訪問台灣的日本學生推薦的幾個指標性定點,據他的觀察,儘管每個日本人看到之後感受不同,有人覺得威權體制的嚴厲、可怕,或荒謬,但是幾乎沒有人會感動,也不會有人因此憧憬威權主義。他甚至認為,中正紀念堂維持巨大銅像以及炫耀的三軍儀隊儀式,留下那個時代的原味,對海外旅客而言,提供了很好的民主教育機會。

 

台灣曾經有過世界上最長的戒嚴令,也擁有一個曾歷經民主轉型,卻還絕無僅有膺續執政的威權政黨,這也代表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必定有著獨一無二的面貌。在衝突與妥協之間,在理想與現實之下,拆除這尊巨大的銅像或不是轉型正義的唯一選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