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一資訊公司為迎接金融科技(FinTech)所打造的數據資料庫。(湯森路透)
去(2016)年底,美國貨幣監理局(OCC)宣布將開放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取得全國性銀行執照,雖然有傳統銀行業者提出疑慮,表示此舉將導致新舊金融公司的競爭更為激烈,但OCC卻認為這是為了金融創新提供更開放、自由的環境。
四大國際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KPMG也在同年發布報告,數位科技的應用將全面擴展到各領域產業,特別是與金融業結合的數位金融將衝擊現存傳統金融業的發展,並在2030年內轉型成以線上與數位虛擬為主的型態,全球銀行業員工即將面臨大規模的失業潮。
金融銀行業的失業潮並非是空穴來風,包含英國、德國、荷蘭與西班牙等歐盟國家的銀行都開始裁員或提出裁員的計劃,並積極朝數位化時代轉型,這說明了什麼?
2016年,全球知名的達沃斯論壇討論的焦點早就不是金融危機或監理制度,而是金融科技如何改變金融遊戲的規則;在全球化下的資本主義市場中,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逃避這個正在發生的現實。
回到台灣,目前我們在金融科技前進的步伐仍常被外界批評過於緩慢或步伐不夠大。筆者觀察到以下兩個現象可以初步解釋:首先,台灣仍存在多間公股銀行,資本額占台灣整體銀行業近一半,不但效率與績效不佳,在發展數位金融或金融科技方面也遜於如台新等民間銀行;另外,公股銀行因應去年的中高階主管退休潮而大量招募新人,卻沒有思考在未來數位金融時代如何進行人力資源轉型,都可以看出公股經營者的思維仍停留在過去國家保護的年代、甚至呈現出官僚怠惰的心態。
在1月剛結束的2017冬季達沃斯論壇上,美國線上支付公司PayPal的執行長Dan Schulman表示:「不同年代的消費者對金融服務的認知大不相同......因此,現在我們就要想10年後的中堅客戶想要什麼,還不忘當下就有20億人沒有充分獲得金融服務。」因此,要洞悉未來世界的樣貌,就要勇於迎接趨勢的挑戰。
但是,從國際趨勢看台灣現況,就可以看出我們的政府在面對數位金融浪潮,是嘴巴說改革,實際上又沒辦法針對核心問題對症下藥,不但發展數位金融過於緩慢,連未來可以預見的金融失業潮都沒有相對應的辦法。反而還有公股銀行為了13%而抗爭,或是彰銀工會要求民間銀行脫手持股,足見台灣金融業的保守與封閉,令民間社會與投資大眾憂心忡忡。
※作者為顧問公司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