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雅綺、陳炳煇:要供電便宜又要節能減碳 用電方也有責任

江雅綺陳炳煇 2021年10月11日 07:00:00
台灣冬季供電有降載減排的傳統,屆時若有極端氣候、或是任何突發因素,必然又將成為供電的考驗。(資料照片/攝影:李隆揆)

台灣冬季供電有降載減排的傳統,屆時若有極端氣候、或是任何突發因素,必然又將成為供電的考驗。(資料照片/攝影:李隆揆)

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由研究全球暖化模型與複雜系統的日本學者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德國學者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與義大利學者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享,反映出氣候變遷愈來愈受到全球的重視。尤其,當國際煤氣價格升高、中國嚴格推動能耗雙控,對需要供電穩定的產業而言,真有說不出的痛。這也格外體現出,台灣電力長年「穩定、便宜」供應,絕非理所當然,而是政策總以產業和民生用電需求優先的結果。

 

承認能源的外部成本、追求減碳已是國際共識,台灣面對綠能供電難以預測、間歇性特質,究竟要如何持續廉價供電又積極減碳呢?以上幾項要求,如果把責任都放在供電一方身上,看似互相矛盾,但若用電的一方也參與合作,就有機會創造雙贏。

 

用電的一方如何參與節能減碳呢?首先用戶可以提供更多備用綠能電力。透過台電日前建立的電力交易平台,擁有自用發電設備的用戶、能夠改變電力使用行為之用戶及新興儲能系統,均可在平台上參與競價。如此使民間資源加入電力系統提供輔助服務,增加綠能供電的穩定性,而用電一方同時也可增加一筆參與輔助服務的收益。

 

其次用戶可以積極參與節能:許多碳排放量來自於能源生產的過程,政府可以針對能源效率高的設備、提供一定的補助,例如變頻冷氣與高效馬達,鼓勵用電方更換,整體下來必然有節能減碳的效果。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需量反應機制,讓用電方有更多節能的意願。

 

所謂需量反應,其實就是讓用戶配合整體電力供應、調整用電習慣。英國國家電網出版的《未來能源情境2020》報告中提到,可透過一系列的科技和市場機制,促進用電端的彈性。以科技而言,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的設置,可以讓用電方即時了解目前電價以及用電量、幫助用電方做出更節能的決定;以市場而言,一般則是透過電價彈性,離峰用電減價、尖峰用電加價的措施,達到鼓勵用戶改變用電模式的效果。

 

不管是參與提供綠電、或是智慧調整用電習慣,能夠幫助用戶儲存能源的系統,均扮演重要的角色。《未來能源情境報告》中也點出,電動車除了可以是綠能的交通工具,更能成為每家每戶的大型儲能設備。只要社區有足夠的充電與放電設備,電動車就是行動智慧電網的基礎。

 

雖然有許多人憂心,台灣電價太便宜,導致用電戶缺少改變用電行為模式的誘因。但能源選項已具有全球連動性,讓高耗能產業負擔環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將能促使廠商改善能源使用效率;而像蘋果、Google等國際大廠都宣布要盡早達成碳中和、100%使用綠能的承諾,台灣廠商自然也有積極配合的動機。

 

時序已進入10月,為了減少空污,台灣冬季供電有降載減排的傳統,屆時若有極端氣候、或是任何突發因素,必然又將成為供電的考驗。要便宜穩定供電又要節能減碳,除了供電方的責任,也很需要用電方的積極參與。

 

※江雅綺為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陳炳煇為台大機械工程系特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