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問題是 中華民國只剩下台灣了

廖志文 2021年10月25日 07:00:00
當中共連「中華民國也是中國」的論調都不能容忍,那就必然會更加速中華民國的台灣化了。(湯森路透)

當中共連「中華民國也是中國」的論調都不能容忍,那就必然會更加速中華民國的台灣化了。(湯森路透)

如果當年,共產黨沒有搞「共獨」;如果當年,共產黨跨過台灣海峽,十之八九的如今,是不會有台灣問題的。又如筆者大學歷史老師的名言:「當年如果不是老毛搞文化大革命,今天大概也不會有台灣問題了」。

 

然而,歷史有時就是如此的弔詭和有趣,八年抗戰如此艱困的戰爭都打贏了,結果也差不多四年,大好江山就這樣丟了。然而,這一丟的結果就是,「中華民國,只剩台灣了」,筆者還沒採用所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否則,中華民國就只剩下金門和馬祖了。

 

而當1949年10月1日,共產黨在北京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兩岸其實就是兩個國家了。只是這兩個國家,有點奇怪。一個是對從沒踏過的土地,宣稱是他的一部份;另一個則是對於已經失去的土地念念不忘,始終期待(幻想)能重新奪回。

 

若是以企業的概念來比喻就是,一個擁有90%股權的大股東,不只要這間公司的經營權,連小股東剩下的10%股權,都要強佔,連買的錢都不想花;另一個就是,雖然是這間公司的創辦人,但因為某個原因之後,就是只剩下10%的股權,接著,死不願放棄董事長的位子,更一直在那鬼打牆地喊這間公司是我家誰誰誰創辦的。

 

歷史上,中華民國的的確確在1912年成立,曾經統治過對岸,也在二戰之後,同時統治對岸和台灣,但那些都是歷史了,現在的中華民國只剩下台灣了。如果以華夏的歷史來比喻,筆者會把現在的「中華民國」比喻成三國的蜀漢。宣稱是漢室的政統,然而卻只控有漢中、巴蜀一帶而已,只是蜀漢的那個時代,並沒有另外一個簡稱也是漢的國家存在。

 

而當中共取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時,大概就注定中華民國遲早有一天走向「台灣化」了。一個10%不到(筆者私心放大了n倍)的政府要去代表100%,怎麼想都不合理。再者,如果我們只能稱「中華民國」,那為何從中華民國出口的產品,要標上「MIT」,而不是「MIC」,或是「MIROC」呢?

 

其次,中共嘴上說是兩岸一家親,但實際的作為呢?連「中華民國也是中國」的論調都不能容忍,那就更加地加速中華民國的台灣化了。

 

記得蔡總統大選後,定出「中華民國台灣」的調後,筆者就看到有讀者投書說「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中國台灣」。就文字來說,是沒錯,但就現實來說,如果「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中國台灣」,那為何紅藍兩軍,你們要在那叫囂?

 

再者,如果「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非互不隸屬,那請問一下,誰屬於誰?創造性模糊?本質是OK,只是問題是,在這種創造性模糊下,兩岸誰受益?接著,在號稱史上關係最好,空前大概也是絕後的馬朝八年期間,創造性模糊,有讓「中華民國」走出去嗎?而且,兩岸關係常常有人比做兩韓或是過去的兩德關係,但是兩岸和兩韓或是過去的兩德,有一個根本性的差異-「兩岸並不對等」,而國共兩黨都想忽悠這個根本性的差異,於是就是一個混水摸魚,打算好處佔盡;另一個也是打算混水摸魚,然後撈點好處。

 

於是乎,摸不到魚的一方,久而久之,勢必翻臉。兩岸都是中國人,那為何永遠只能你說了算?兩岸一家親,很好啊,那請問一下,誰當家?憑什麼?你土地大、人口多,我可以說我們的人均GDP比你高啊,還有就是中共全國最高的中等收入,換成台幣後,比不上我們的基本工資。

 

最後,也果不其然。開始有人替蔡總統套上「兩國論」的帽子了,只是筆者在看了當年李登輝的相關報導之後,筆者認為李登輝當年並非要搞台獨,否則,被藍(紅)營罵成是日本人後代的李登輝,為何不找日本的記者呢?尤其是那位替採訪過李登輝的司馬遼太郎先生呢?

 

李登輝特地找了德國的記者來闡述他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在筆者看來,其實就是一個暗示,暗示李登輝希望走兩德模式的「統一」,可惜,一是當時的國際環境不許可;二來是,中共只看到「國與國」而沒看到那「特殊」兩字,三是,國內那些「為情所困」的深藍族群。

 

同時想要拉高與中共談判時的「籌碼」而已。一如明居正教授所言,中共老是派軍機擾台,只是想創造籌碼和美國談判而已。

 

今天就算「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難道就代表兩岸永遠都不能合併成一個新的國家嗎?不過,如果中共還是像之前一樣,只看到「國與國」,而沒看到言外之意,要合併成為一個新國家,那除非國際風向再來一次180度的轉變。

 

※作者為編劇、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