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包括黑派顏家在內 這場罷免最後沒有贏家

主筆室 2021年10月24日 17:05:00
陳柏惟最後以7萬7899票遭到罷免,對他個人固然是短期的挫敗;不過,這種充滿制度設計錯誤的罷免案,最終不會有任何贏家。(攝影:張哲偉)

陳柏惟最後以7萬7899票遭到罷免,對他個人固然是短期的挫敗;不過,這種充滿制度設計錯誤的罷免案,最終不會有任何贏家。(攝影:張哲偉)

陳柏惟以7萬7899票遭到罷免,這7萬7899票不是兩年前投給陳柏惟的11萬2,839的選民對他的表現不滿意,其中至少有九成以上是來自於當時投給顏寬恆的選民;事實上,當初投給顏寬恆的10萬7766選民當中,只要有七成的選民站出來支持罷免,陳柏惟就會遭到罷免。以7萬7899張罷免票讓一位由11萬2,839的選民授權的民意代表下台,這充滿缺陷的罷免制度就此不斷在台灣社會散播矛盾與仇恨。

 

定期選舉是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特徵之一,但罷免從來都不是。罷免制度在民主國家並不普及,即便在美國及少數的歐洲國家保留了罷免,也多排除中央級的民選首長與國會議員以及在複數選舉區的適用;更重要的是,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如台灣這麼容易發動罷免,因為民選公職本來就可以透過選舉定期檢驗,不該由罷免越俎代庖。這套制度在台灣沿用迄今還被「發揚光大」,實在世所罕見。

 

罷免投票與選舉投票迥然不同,選舉是「選賢與能」,或是在「幾個爛蘋果裡挑一個比較不爛的」;但罷免是「負面動員」,甚至是「仇恨動員」,罷免方為達到目的,會不斷地攻擊罷免標的,希望激發罷免投票的意願。而當罷免投票成立之後,「主罷方」與「反罷方」會形成「不對稱的賽局」,因為「主罷方」訴求改變現狀,「反罷方」的最佳選項只有維持現狀,所以前者一定會比後者有更高的投票意願。對於「反罷方」而言,上一次選舉投票已經是他對於這項公職的授權,當罷免發動時,要求「反罷方」出來「保護」自己所支持的現任公職,這是「擾民」,也不符民主政治運作原理。

 

許多人說,如果陳柏惟的問政風格不要這麼強烈,他就不會被罷免,但這個說法完全倒果為因。首先,陳柏惟會被罷免不是因為他的「問政風格」,而是大烏龍選區的藍綠結構與地方派系所致;其次,陳柏惟只是沒有實質權力的民意代表,在他沒有違法失職的前提下(試想現在還有多少立委有案在身),不該為他的言論背負罷免的責任,因為這從頭到尾都違反多元民主社會對於民意代表的要求。

 

所以,罷免的門檻很重要,門檻高低固然仁智互見,但從民主政治運作的常理來看,罷免的票數最少不應低於這個公職當初當選的票數,否則就會出現「罷免的正當性危機」。以單一選制的兩人賽局來看,六成投票率就是三成,七成投票率就是三成五,八成投票率是四成。而現行《選罷法》規定僅有兩成五,難度比選上公職更低,這是近三年來台灣罷免案到處橫行,仇恨動員,社會對立的原因之一。

 

陳柏惟最後以7萬7899票遭到罷免,對他個人固然是短期的挫敗;不過,這種充滿制度設計錯誤的罷免案,最終不會有任何贏家:

 

第一、對國民黨以及黑派顏家而言,傾全黨及目前最強地方派系之力,僅高出門檻4155票,實在看不出他們有值得開心的空間。尤其,在這場「不對稱的罷免賽局」裡,反對罷免票竟開出7萬3433票,在年輕移民多的烏日選區,反罷方還小贏662票,顯示地方的確有一股強烈「反地方派系復辟」的情緒。

 

顏寬恆在最近幾年以「消波塊」、「聽海」自嘲,其實相當程度拉近了與年輕選民的距離,但迫不亟待要把陳柏惟這個「外地年輕人」趕下台,反而讓先前「洗白」的努力毀於一旦。對黑派顏家而言,三個月後的立委補選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二、罷免成功,將繼續鼓勵在野黨在很低的門檻裡提出新的罷免,這將導致民進黨政府疲於奔命,朝野關係無法修護,台灣社會將持續在這種對抗的氣氛中惴惴不安,極不利於執政。

 

面對紛至沓來的罷免案,民進黨只剩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是狠下心來修改《選罷法》提高門檻,但這將引來在野黨的強烈抗爭,也會被質疑「輸不起」、「違反民主精神」。第二是「以罷制罷」逼在野黨縮手,不過連執政者都投入罷免案,台灣政壇別想再有寧日。

 

這兩條路都不好走。

 

民主不是只有投票,民主還包括對話、妥協以及融合。但現在這套充滿瑕疵的罷免制度已經堵住所有可以對話的空間,讓朝野只剩下投票跟對決。以7萬7899票罷免成功的國民黨與台中顏家可能高興了一晚,但想想7萬3433人現在的悲憤與復仇心,其實也沒什麼好開心的。這種你死我活、兩極化的台灣社會,唯一會感到滿意的,恐怕只有中國共產黨;畢竟,還有什麼事比運用制度本身,製造台灣社會的矛盾衝突還要更划算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