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超克李登輝路線VS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統戰策略

秦胆 2021年10月30日 07:00:00
蔡英文強調「容納中華民國的台灣和新生的中華民國」是獨特的存在,超克了東西德和南北韓式分斷體制的先例。(張哲偉攝)

蔡英文強調「容納中華民國的台灣和新生的中華民國」是獨特的存在,超克了東西德和南北韓式分斷體制的先例。(張哲偉攝)

本月上旬,蔡英文以《共識化分歧,團結守台灣》為題發表國慶演說,其中兩岸關係部分再次成為焦點,而此前一天中國大陸重申統一的民族大義,兩岸關係愈益走進深水區,觀念論述亦正面相撞,風潮再起。

 

大陸方面的一中論述一以貫之,即實體一中(中國是單一國際法主體加單一中央政府)和台灣隸屬,即本政府代表說的「舊三句」和同屬中國說的「新三句」,其出現的變化僅是根據國際與兩岸情勢的變化而作出的有限調整,如暫避一中內涵爭議,爭取和談及統戰窗口,但擱置爭議不等於解決了爭議,更不意味著達成了共識,在台灣政治版圖消長和美中新冷戰態勢下,壓縮了「新三句」的空間,向「舊三句」作回歸,強調PRC與中國的同一性、否定兩岸對等性和大屋頂政治架構就是大陸一中意涵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的例證。

 

而台灣兩岸論述的變化則是在戰略上的改弦更張。由於1989年以後兩岸在政治民主化上道路迥異,以及ROC的本土化,兩岸政治論述有著結構性的鴻溝,北京始終認定兩岸關係的衝突本質,來自於國共內戰的延續,惟有國共開展黨際協商,建立政治基礎,才能解決問題,九二共識因此應運而生。

 

但即便國共兩黨基於民族主義連帶對一中框架形成了某種共同認知,但仍無法完全回避各表,而兩岸之間大概只在「和平發展」層面有淺層次的交集,主權議題仍是零和遊戲,不存在共同見解的可能,隨著美中局勢和台灣政治版圖的位移,淺層次的策略模糊已經越來越難維持,要尋找某種清晰的共同立場,只能在台灣求取,這和九二共識是相反的順序,九二共識遵循先國共講通後再與台灣講通,而這種共同立場是台灣先形成共同意見後,再面對中國大陸表態,求取一個兩岸和平相處的方法。

 

由於中國大陸仍延續其威權黨國體制;其畏懼台灣民主深化、持續建構的主體性,以及國際社會的關注,將衝擊中共所界定的兩岸歷史與政治關係。中國大陸「內戰決定論」和台灣「民主決定論」的分歧日漸凸顯,作爲國共協商結果的九二共識越來越不合時宜,台灣也勢必逐步形塑出一套界定的兩岸歷史與政治關係的論述,而本次國慶談話就是蔡英文效法李登輝主動掌控兩岸關係的詮釋權的一次重大嘗試。

 

超克李登輝路線

 

1999年兩國論的提出是台灣單方面終結內戰體制下排他法統論述,從話語上防禦PRC以政府繼承的思路打包台灣,即假如中國的內戰狀態尚未結束,台灣問題就成為中國的內政問題,台灣無法走入國際社會,並給了中國以武統名分。

 

和九〇年代相比,台灣民主體制鞏固與深化,香港重大變局和美中關係從接觸改變到全面競爭再到競合敵的深刻調整,使得蔡英文和李登輝兩岸論述存在差別。相較於李登輝的論述,蔡英文的四個堅持把法律規定和國家定位區分開來,不再延續過去把主權跟治權分開的分析框架,也不再刻意區分事實行使和法理擁有,互不隸屬暗示主權也根本沒有重疊,詮釋方式更加清晰和堅定,同時沒有明顯的階段性,沒有未來一中或終極統一的指向,不再按照時間序列標記一中,從1949年起算的時間節點,也昭示中華民國台灣從歷史事實到現實狀態再到未來願景都與一中劃清界線,兩岸論述更加定型,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戰略清晰(排除未來統一的課題)對另一種內涵的戰略清晰(明確統一進程)的對衝,同時進一步邊緣化「九二共識」路線。

 

當時李登輝透過德國之聲的來闡述特殊國與國關係,也暗示李登輝希望兩岸奉行兩德模式,蔡英文的論述強調「容納中華民國的台灣和新生的中華民國」是獨特的存在,超克了東西德和南北韓式分斷體制的先例。

 

台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

 

四個堅持的論點都並非首次出現,有著清晰的節點與脈絡,可謂對十年前台灣共識的答卷。

 

第一個節點是2011年,蔡英文被民進黨提名為2012年大選候選人之際,在民進黨10年政綱政策發表會上,就提出用台灣共識對抗九二共識作為競選主軸,但當年的台灣共識失之於抽象和空洞,被批評為「空心菜」,蔡英文承認會談的事實,但認為只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共識,不代表台灣的整體,稱應該要有新的結構,那新的結構是什麼,這是蔡英文當時尚未講清楚的課題。

 

第二個節點是2015年,蔡英文在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演講時表示,未來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這是蔡英文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作肯定性表態。此前一年九合一選舉中新世代厭倦統獨對抗,希望跨越藍綠,主張中間路線,蔡英文當年的回歸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來處理兩岸關係的論述,也是連接台灣前途決議文和新世代理念訴求的選擇。

 

第三個節點是2019年。就任總統第一任期,蔡英文否定了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但對兩岸定位議題沒有明確的概念和判斷,直到2019年國慶演説之際才提出「中華民國台灣」作爲整個社會共識的概念和判斷,選舉層面「不是藍色、也不是綠色」固然是為了吸引中間選民、裂解藍營論述,凸顯「70年來的中華民國台灣」更高遠的層面則體現出釐清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的歷史連接,讓台灣在國家意識、歷史發展方面重新定位的用意。

 

本次談話中以上三個節點的痕跡都有體現,相較於媒體聚焦的「互不隸屬」,去年的連任就職演說和本次的國慶演説,蔡英文都言及和強調「世代」和「共同體」這兩個關鍵字才是全篇真正的關竅。

 

蔡英文的「生命共同體」論述李登輝是對1995年力推的「生命共同體」的繼承,當時李登輝旨在落實本土化路線,強化國民黨台灣化的基礎,不斷透過政治文化上的操作,形塑新的價值觀念;蔡英文的則更進一步,打破地緣與血緣敘述,參照美國式的公民民族主義,構建以民主價值、共度危機為支撐的,具有高度使命感的台灣生命共同體,對衝中國大陸以族裔民族主義為底色的大中華觀念。本次兩岸領導人的辛亥談話和國慶演說日期前後相連,分別將台灣放在民族復興和民主價值框架內闡釋,不僅是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之別,也是族裔民族主義和公民民族主義之別。

 

綜合來看,本次國慶演說旨在打造一份取代九二共識的實心版台灣共識,邏輯脈絡上把民主制度作為招牌區隔兩岸、連接國際,將制度和主權掛鈎,共同體意識和制度與主權掛鈎,三個層面環環相扣,使得台灣內部兩岸論述攻守勢異,原本定義不清的台灣共識輪廓逐漸清晰,原本作爲金字招牌的九二共識在中心思想上逐漸模糊,其佈局不可謂不縝密。

 

兩岸攻防

 

面對台灣方面的演説,目前大陸官方機構和官方媒體和學者都只有應激性的批判,總體論述仍承襲老三句和新三句,考慮到11月初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將通過第三個歷史決議奠定政治思想基礎,暫時沒必要橫生節枝,本次中國對蔡英文國慶講話的應對強度比預期要低。

 

官方側重於強調民主的範疇,如台灣前途應14億而非僅僅2300萬人民決定,再比如重置民主的定義,如民主不只有一種形式,中國是人民民主云云,要麽繞開民主框架,談論治理績效或民族大義、歷史大勢層面;媒體要麼肯定台灣民主,切割民主和統獨議題,強調不能以民主權利對抗國家主權,認爲蔡英文是民主拒統、民主割據,要麼否定台灣民主,認定蔡英文綁架台灣民意,不是為台灣民眾福祉計,是「民選獨裁」。

 

不管是民主還是統獨議題,兩岸論述交鋒基本上是老生常談,最終攻防的焦點在於恐怕會位移至共同體意識層面。中華民國的台灣化,與之相隨而生的台灣主體意識日漸強化,民衆認同視野有了重大轉變,台灣共同體的不斷建構,也直接對衝大陸念茨在茲的心靈契合。

 

蔡英文以八二三、疫情、奧運等共同經驗擴充「台灣生命共同體」,可以説是所有論述中最使中國對台政策左支右絀的存在,考慮到大陸實力和作風完全不足以吸引台灣社會接受中國方案,其惠台和統戰措施的效力逐漸弱化,中國以時間換空間,將兩岸統一視為民族復興過程中的一項長期性的任務,但在此過程中,台灣認同必將發生世代性的逆轉,台灣共同體的構建,更會加速這一趨勢,若要在心靈契合的層面解決兩岸問題,則必須經由台灣的民主來解決,這是和大陸日益緊縮的政治體制南轅北轍,而不可逆的台灣意識和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統戰策略,則成爲北京面前難以回答的永恆悖論。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