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應該被納入台灣對中東歐的戰略之中,⾸要任務就是加強與波蘭的投資和貿易關係。(圖片取自外交部)
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台灣向波蘭捐贈了100 萬個外科⼝罩、5,000套防護服和20,000件⼿術衣,波蘭在今年九⽉初回贈40萬劑AZ疫苗,⼀躍⽽成歐盟最⼤疫苗捐贈國、第三⼤捐贈國(僅次於⽇本和美國)。
9⽉4⽇,波蘭外交部在推特上聲援台灣:「在全球抗疫的路上,團結和互相⽀持是非常重要的」,但貼⽂卻在5⽇⼀早疑因中國施壓消失,隔⽇波蘭外交部長茲比格涅夫·拉烏說,波蘭不承認台灣獨立,認為台灣是中國的⼀部分。
隨著立陶宛、斯洛伐克與捷克等國對捐贈疫苗後,波蘭也相繼捐贈疫苗,⽽在此之際,中東歐國家也開始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係。歐盟各國因新疆與香港等⼈權議題對中國關係有所分歧外,中國捐贈歐洲瑕疵防疫的醫療設備也引起擔憂。⽽東歐⼩國,例如立陶宛則直接⾯臨中國的施壓。
今年五⽉立陶宛脫離中國為拉攏中東歐國家創立的「17+1」合作機制,立陶宛官員表⽰北京與中東歐17國的合作機制「幾乎沒給立陶宛帶來好處」,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表⽰呼籲歐盟成員國⼀致應對中國,27+1才是最有效的形式。他認為「歐盟的⼒量和衝擊⼒在於團結」。
波蘭最初被中國視為「17+1」的主要合作夥伴,在2016年北京與華沙升級成全⾯戰略夥伴關係時,華沙對⼀帶⼀路所帶來的經濟潛⼒寄與厚望,但事實上並沒有為波蘭帶來預期的經濟利益,2019時中波雙邊貿易額達到278億美元,其中85%以上的雙邊貿易為中國對波蘭的出⼝,⽽波蘭對中國的出⼝幾乎沒有增長。
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於2021年9⽉1⽇通過「台歐盟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暨相關修正提案,其他同樣獲表決通過的修正提案也包括:建議將「歐洲經貿辦事處」更名為「歐盟駐台辦事處」、呼籲歐盟執委會在本年底前與台灣就「雙邊投資協定」(BIA),與⿎勵歐盟與台灣強化最⾼層級等官⽅交流,雖然歐洲主流將中國視為重要的合作夥伴,但許多歐洲國家也認為台灣也是⼀個值得信賴的朋友。
1992年,台灣成立「駐波蘭台北代表處」,三年後波蘭設立「華沙貿易辦事處」,於2018年更名「波蘭台北辦事處」。同年波蘭投資貿易局設立「波蘭投資貿易台北辦事處」,旨在促進經濟交流和投資。波蘭是台灣在中歐的主要貿易夥伴,⽽台灣是波蘭在亞洲的第七⼤貿易夥伴,2020年雙邊貿易額達12.3億美元,台灣享有貿易順差,台灣對波蘭的出⼝包括半導體、電⼦產品、⾦屬製品等,⽽波蘭對台灣的出⼝包括醫藥產品、銅、電氣產品等。
波蘭駐台代表李波(Bartosz Ryś)表⽰,波蘭內需市場龐⼤、並有技術純熟的勞⼯,對有意將⽣產線或業務轉移⾄歐洲的台灣公司⽽⾔,波蘭是絕佳落腳地點。台灣未來可透過參與中東歐經濟論壇「三海倡議」,進⼀步強化與波蘭及亞得⾥亞海、波羅的海及⿊海沿岸國家於貿易、基礎設施及能源等⽅⾯的合作。
約65⼈規模的台灣政府官員於10⽉下旬訪問斯洛伐克、捷克和立陶宛,以考察經貿投資,⾝為中歐最⼤的經濟體,波蘭也應該被納入台灣對中東歐的戰略,台灣的⾸要任務應該是加強與波蘭的投資和貿易關係。
※本文摘自Global Taiwan Institute全球台灣研究中⼼/作者是全球台灣研究中⼼的研究員,前美國和平研究所(USIP)的中國專家,研究範圍涵蓋中國在印太地區、中東、非洲的衝突,並曾在華盛頓特區的印度⼤使館與美國國際宗教⾃由委員會擔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