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核電與否 台灣應參考同樣地狹人稠的新加坡

吳海瑞 2021年11月19日 00:00:00
對核能持開放態度,精打細算、高效率的新加坡政府,目前基於安全考量,不設核電廠。(湯森路透)

對核能持開放態度,精打細算、高效率的新加坡政府,目前基於安全考量,不設核電廠。(湯森路透)

日前TVBS談話節目,有名嘴以法國和台灣同處地震帶,仍大力發展核電為例,來質疑台灣以安全反核的不合理。

 

法國的核電產業(能源供應)是其產業發展策略的一環,從能源使用端的角度看台灣,最值得參考的國家是新加坡,而不是法國;星、台的相似點在地狹人稠、能源仰賴進口、在乎能源成本、也同樣面臨降低碳排的壓力。

 

50年前,新加坡還是高度依賴煤炭,隨後經濟發展導致電力需求增加、環保的要求,2000年初期逐漸改為排碳較低的天然氣發電。

 

2008年11月,李光耀在新加坡能源會議上提出三個問題:石油危機之後,能否有合理成本的能源供應?因應氣候變化,如何減少碳的排放?如何減少對鄰國天然氣的依賴?當時,新加坡發電所依賴的天然氣,由印尼、馬來西亞透過管道輸送進口,而這兩國預估2010年起開始減產。

 

李在會議上指出,「真正的替代方案,可以產生與石油和天然氣相匹配的發電量,是核能」,但隨即給自己一個否定的答案:「規則是你必須把發電廠設在至少30公里外」。(原文為If you know, the rule is you must have the power station at least 30km away. You can put one end of the island and what happens at the other end?)」30公里是意外事故發生時的安全緩衝區,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時,曾在電廠50公里處驗出輻射物質,也因此50公里就成了最初期的輻射警戒區,直到2019年才縮小至大約20公里,並允許部分區域可返家拿取物品。

 

李曾考慮過要把核電廠設在Pedra Branca小島上,但因距離馬來西亞太近而作罷。接班人李顯龍2014年3月在海牙舉辦的核安全峰會上指出,新加坡不適合推行核發電計畫,日本地域狹小,人口眾多,但事故後有足夠空間可以疏散國民,但是同樣的事故如果發生在新加坡,那只能疏散到別的國家去了。

 

不過,新加坡雖然認為「現在」還不是建造核電廠的時候,但並未放棄未來使用核能的可能性。李顯龍曾認為新加坡適用的是一種較小型、較有效率、安全的「未來核電裝置」,他期待的是卵石床反應爐(Pebble bed reactor),1947年就已登場,但迄今尚未規模商業化。比爾蓋茲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中「更好的核能」,也被質疑「真是能源解方,還是為了遊說搶資源?」;2006年開發至今,「先進反應爐終究是想像」;十一月十二日,德國之聲報導,科學家給比爾蓋茲的計畫撥冷水(Scientists dunk Gates’ nuclear plans in water)。綠色和平組織的哈維卡姆普(Jan Haverkamp)認為,「最近對核能的關注完全是受一個衰退行業對資本的絕望和相關游說所驅動的,他們將其描述為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

 

目前新加坡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太陽能是最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之一,2030年的目標是35萬個家庭一年的電力(台灣還有風力發電的優勢);天然氣仍是新加坡的依賴,截至今年6月,約95% 的電力來自天然氣,而為了分散風險,2013年啟動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從世界幾個主要產氣國進口液化天然氣。

 

簡言之,對核能持開放態度,精打細算、高效率的新加坡政府,目前基於安全考量,不設核電廠。

 

根據《2021年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迄今年十月,運轉中的反應爐數量有415座,佔電力生產的比重10.1%;歷史高峰是2002年的438座,發電比重峰值是1996年的17.5%,之後呈逐年遞減,2019年太陽能、風能和生質能等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核電的10.35%,核能產業衰退已成定局。當然,興建中的核電廠還有,有53座(而在建的燃煤電廠有195個,中國就佔95個)。放棄建造的有93座(核四就是其中之一);長期停止運轉的26座;關閉的有197座。

台灣的停核,絕不是特立獨行,而是順應世界潮流,及考量台灣的特殊地理、環境條件。重啟核四、新建核五,會是台灣的最大風險!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關鍵字: 核電 新加坡 李顯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