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召別再看電視混時間

單永信 2021年12月05日 07:00:00
為了避免「兵不識其械」的窘況,應將現役軍械撥補給後備戰力,而非用有限資源為後備兵力購置新裝備。(資料照片)

為了避免「兵不識其械」的窘況,應將現役軍械撥補給後備戰力,而非用有限資源為後備兵力購置新裝備。(資料照片)

之前聽聞國防部將要增加資源,提升後備戰力的消息令人憂喜參半,民國111年度將由陸軍編列投入六億元預算採購120公厘迫擊砲與班用機槍增加後備部隊火力。長久來爹爹不疼老姥不愛的後備部隊的訓練及戰力就受人質疑,現在國防部居然要為增加戰力而増設「全民防衛動員署」編列與相關預算及新裝備,不啻為目前國軍戰力如虎添翼。

 

個人喜的是一直沒有獲得足夠關注的後備戰力終於能得到關愛眼神,甚至還編列了預算購買新槍新砲!憂的是近來看到有關強化戰力的訊息似乎與現今的新裝備購置有本末倒置之嫌,個人關注的還是目前的計畫推行在整體台澎金馬防衛作戰體系中,後備戰力要扮演何種角色?希望不是因為第三國要求台灣必須加強保衛己身的決心而病急亂投醫在增加預算金額與徒然編列不合理項目以凸顯我們的決心,畢竟後備戰力不是透過更換後備指揮部招牌為「防衛後備動員署」或增加教召天數就能夠達成後備戰力芬蘭化的目標,相信國防部之後會有更多配招措施陸續出臺,不使增加整體防衛能力成為口號!個人謹就合理性和邏輯性分享淺見。

 

合理性

 

購買新裝備對於提升戰力固然重要但卻有其輕重緩急的分別,以現有國軍現役使用之T74排用機槍MinimiI班用機槍而言多已是使用近30年的裝備,筆者服役時就曾經參與換裝這些當年所謂的新兵器。如果要配發新裝備,當然應以第一線的常備兵力為優先。這不是忽視後備戰力而是他們都曾是現役軍人,熟悉的也是當時服役中使用過的武器,如果配屬最新裝備反而增加短時間內熟悉不同武器的學習曲線,非常不利於臨時性編成兵源的時效緊急性。一旦卒然發生台海戰事,臨時出現「將兵不相習」的狀況必然嚴重。

 

為了不會又增加「兵不識其械」的窘況,個人建議應將現役軍械撥補給後備戰力,而非用有限資源為後備兵力購置新裝備。經濟學開宗明義就是慾望無窮而資源有限,同樣的道理在軍事投資也是如此。國防花費乃是為了國家安全而必需花費的淨支出,帳面上不會有任何收益,如果預算同時能滿足現役部隊和後備兵力的換裝需求當然是美事一樁,如果不能魚與熊掌兼得,應該優先考量現役部隊,畢竟他們是首當其衝面對第一擊的國軍,否則會發生二線兵力反較一線部隊新穎的不合理性!

 

第一次大戰後的凡爾賽合約只讓德國保留十萬國防軍的員額,他們也非常善用這有限的數量,因為德意志軍官團留下來的良好傳統幫助的德國人將這僅有的軍隊人數都成為部隊骨幹的軍士官,所以後來希特勒才能在短時間內將軍隊數量擴增至歐陸第一。我們都希望寓兵於民,透過有效率的後備制度以節省有限國防預算,並且不會影響民間生產與就業。因此後備單位不會是滿編,所以更要在目前募兵制下培養出優秀的軍士官,以便戰時他們能夠直接成為後備單位的骨幹。

 

邏輯性

 

後備兵力本為現有兵力之補助角色,所以對於其任務屬性不該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抵禦第一擊的戰力來源必須是現有的第一線部隊而非後備戰力,國防部對於如果戰事驟起,後備軍人能在短時間內就能形成有效戰力的構想不可謂不可行,但理想很完美現實卻很骨感,實際狀況是當今兵役制度能否配合?抑或在突發狀況下,增加兵力的計畫只是理想?據稱新年度起要增加後備軍人打靶的實彈數量的執行有其雄心壯志,但是用相同的預算加強現有服役士官兵的戰力應該更實際。直接增加役男在役期中實彈射擊,甚至實彈範圍增加到手榴彈與槍榴彈,遠較增加後備軍人打靶的實彈發數更實際,因為他們就是現役人員。

 

四個月的役期遠比教召兩週的時間為長,訓練科目上也較為容易實施。以現今將要撥補戰甲車給後備單位的做法並不實際,因為裝甲單位屬於技術兵種, 如果沒有足夠的訓練與實作時間,只是單純增加後備部隊如CM11戰車、M113甲車這些裝備有「不教而戰致為虐」的嫌疑!就後勤與裝備妥善率的角度思考,一般來說二線單位的官遠多於兵,平時這些戰甲車由何單位維護?高裝檢的績效歸誰負責?勿造成空將裝備移交給後備部隊,卻乏人維持妥善率的假象,以致於帳面上空有這些裝備,但等到有緊急需用時卻是堆低妥善率的破銅爛鐵,最可怕的是連自己人也被數字蒙蔽而不知真相!。

 

類似維持高妥善率的狀況在現役單位都未必能得到完全解決,更何況處於後勤系統末端的後備單位?個人傾向將技術含金量高的兵種仍然將裝備留在現役部隊,而非劃交給平時不會滿編的後備單位,戰時將火力支援的任務交由常備兵力執行,後備兵員單純做好他們在教召訓練中能熟練與掌握的步槍兵任務,野心不用放太大,能夠切實達成才是重點,否則樣樣通樣樣鬆,他們來自退役國軍,使用裝備也應以昔日服役期間熟悉之裝備為主,所以使用第一線兵力使用過而轉移的裝備有其必要。

 

新的未必最適合,操作新裝備並非後備戰力的任務特性,如何使退伍人員能夠熟悉服役期間曾操作過的單兵武器是「防衛後備動員署」未來的重責大任。有限的教召時間是珍貴資源而勿虛擲,如何能將教召時間有效率的應用有待新成立的「防衛後備動員署」證明給國人看,絕對不能再發生以往點召人員看錄影帶打發時間的浪費!國防部成立此單位並非換個名稱的舊瓶裝新酒,而是真正能增加台灣防禦能力的實際作為。

 

※作者為關注近代史與戰史和時事的工程人,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學士及紐約佩斯大學MBA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