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院士指出,美、中、台三方GDP比重從87%、10%、3%變成50%、48%和不到2%,所謂的「權力三角形」之說到去年台灣已慢慢變成「一根針」。(取自軍聞社Twitter)
最近一期《天下雜誌》,刊登中研院朱敬一院士在龍應台基金會思沙龍的演講重點摘錄。院士的講題是「美國『走錯』了哪一步?二十年來世界經貿環境的改變」,雜誌另以「美中台權力三角形 台灣影響力只剩針尖」為標體,強調台灣的力量變小;這顛覆當前許多人的認知。
朱院士博覽群籍,他的《牧羊人讀書筆記》個人相當推崇,曾以此書贈友,於是瀏覽完目錄,迫不及待一探究竟。
所謂「美國『走錯』了哪一步?」,是指二十年前,美國(其實也包含西方國家、甚至台灣)認為中國經濟富起來,政治民主化就會隨之到來;在這樂觀思維下,美國允許當時羽翼未豐的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這一步是對或錯,朱院士給了答案。
講題的下半部「二十年來世界經貿環境的改變」,是指WTO制定規則後,有三大面向是當初始料未及的:網路革命、報酬遞增,以及隱形的國營事業,導致中美貿易衝突在WTO無解;WTO的共識決機制,管不了(中國)「補貼」漏洞(院士舉2013年美國政府補貼莫德納研發mRNA技術和中國補貼華為在本質上的差異);讓中國「有形之手」(政府) 姿意操控市場。
院士觀察到,美國和其他國家衝突的歷史中曾出現三道牆:NATO(北大西洋公約)、歐巴馬推動的TPP(目前成形的CPTPP)、川普的「貿易戰」,分別是軍事和經濟的牆、貿易的牆、科技的牆。過去歷史上的衝突一定跟地緣有關,現在的美中衝突包括了關稅、中國製造2025、5G/6G、量子運算、人工智慧,都跟地緣政治關係不大。
以上論述,個人均表認同,但後面有關台灣的角色定位與力量變小,看法不盡相同。
院士指出,「與二十年前相比,台灣的力量的確變小了」,其依據是,2000年時,美、中、台三方GDP比重分別為87%、10%、3%(加總是100%),當時台灣經濟將近是中國的三分之一,有所謂的「三角形」之說。到去年,變成50%、48%和不到2%,這個三角形慢慢地變成了「一根針」。在三角形的時代,台灣還可以槓桿、挪移、閃躲,但變成一根針之後就困難了。我們的戰略需要改變,要成為「樞紐」角色,不能只被動等待機會,而是要預判局勢、提前做些努力。
只從GDP比重的增減來論定台灣的影響力或力量(經貿實力、國際地位)消長,有可能過於簡化。和二十年前來比,大多數國家在外交上仍不承認台灣(中華民國),但近年來台灣已建立經濟強國和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形象;民主夥伴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疫苗的援贈、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等,都是二十年前無法想像的。而川普對中國立起的科技牆,台灣更是關鍵角色,影響力何來變弱、變小?
院士定調美中之間,不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問題,而是體制的衝突。個人深表認同,據此,個人認為台灣不可能再槓桿、挪移、閃躲(概括來說就是「模糊」)的理由,正是在體制的衝突下,台灣自然就自動融入,而不是在無法兩邊討好下的選邊站,更不是因為GDP變成一根針(相對中國而變小)的緣故。
樞紐的意思是指「主門戶開合之樞與提系器物之紐」,是事物的關鍵部位或事物之間聯系的中心環節。台灣能否成為樞紐,除了地緣關係的優勢外,自己要有實力、可被信賴(可以想像沒有台積電會不會大打折扣;可以想像台灣民主變成民粹之後,會不會被質疑?反萊豬公投就有這種味道)。當然,有了這些條件與優勢後,院士談到的「找到體制衝突的切入點」,也是不可缺。
樂見院士的「希望三、五年後局勢發展可以對自己(台灣)更有利」提早到來!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