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一位2018首投族對「公投綁大選」的反省

潘祖芸 2021年12月14日 00:00:00
作者質疑,一個讓公民後悔的未來,與選務的行政成本之間,能夠放在天平的兩端做比較嗎?(湯森路透)

作者質疑,一個讓公民後悔的未來,與選務的行政成本之間,能夠放在天平的兩端做比較嗎?(湯森路透)

最近這些日子裡,我一直思考著,公民投票的意義是什麼?

 

上一次的公投,我18歲,是我人生第一次行使我的公民權利。初次投票讓人有種長大的感覺,原來自己也到了能夠為台灣的未來做出決定的年紀。當時的公投多達十案,其實我只在意與性別相關的五個公投案,對於其他五案是帶著一知半解的想法,了解最初步的資訊就蓋下選票。

 

蓋下選票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卻會對台灣的未來走向造成極大影響。

 

2018年18歲的我,還不能體會一個未經縝密思慮的決定,會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影響。三年後的現在,在公投再度來臨之際,我體會到了。

 

2018年所謂「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後,提案人黃士修和他的信徒們,並沒有對綠能的倡議或推動投入過任何心力。如今同一批人提出的重啟核四公投,也只是企圖讓台灣離2025非核家園的安全能源環境越來越遠罷了。我不禁思考著,為什麼核電這種攸關人民生命安全的議題,在當年的討論熱度如此低落?為什麼罔顧能源安全的主張,可以這樣被包裝在十個案子當中胡亂通過?為什麼決定國家未來的政策會在毫無討論的情況下被選擇?

 

2018年,公投與大選一起舉行,當時選戰打得火熱,「韓流」席捲全國。事實再明顯不過了:「不是民眾不願意了解公投,而是沒機會、沒辦法了解公投。」當媒體聚焦於大選新聞,密切報導候選人的一言一行,公投議題的討論空間相對被壓縮,對於閱聽者而言,自然難以了解公投案真實的內涵。公投案在選票上只是一個短短的問題,背後卻可能影響台灣未來的能源安全、國際經貿、民主制度──如此複雜的理念,要怎麼能在每次選舉時用三言兩語,口號式的糊弄過去呢?

 

有鑑於2018年慘痛的教訓,今年公投,我和來自全國各大學的夥伴們,一起參與了數場街頭宣講。為了能夠站在講台上流暢地說明每個公投案的脈絡,事前需要閱讀大量報導、查證專家說法,爬梳過後才能釐清提案背後所蘊含的意義。我們也發現,總是會有民眾──不論是年輕人還是大哥大姊們,跑來詢問公投到底在投什麼,投了之後會有什麼影響?一遍遍解答疑問後,我們清楚知道,在台灣,公投真的不適合和大選一起舉行,複雜的議題脈絡是必須獨立出來一一深入對話的。唯有讓社會大眾對公投議題有所認識,我們才能夠理性地為集體的未來作出判斷。

 

有人說公投綁大選能夠省下行政成本,我想問的是:一個讓公民後悔的未來,與選務的行政成本之間,能夠放在天平的兩端做比較嗎?公民投票,是直接民主的體現,是公民對於政策價值、政策方案的選擇,更是由我們台灣人民共同決定未來的神聖時刻,每一項公投案都值得被關注、被理解。民主社會尊重每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同樣的,我們也需要尊重所有公投案的理性辯論。

 

我想,公民投票的意義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對於未來有平等的參與機會。」我們有權利了解議題後再做選擇,有權利不讓公投的討論受到大選的影響。我們更有義務為我們蓋下的決定負起責任。因此,公投綁大選一案,我主張不同意。你呢?

 

※作者為台灣大學學生、「國務青」公投街講成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