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立陶宛的經濟脅迫與對歐盟的影響

李俊毅 2021年12月16日 07:00:00
立陶宛一度遭中國海關的註冊系統除名,導致其出口船運無法進入中國;此禁令或因歐盟介入而(暫時)取消,但已對該國企業造成壓力。(湯森路透)

立陶宛一度遭中國海關的註冊系統除名,導致其出口船運無法進入中國;此禁令或因歐盟介入而(暫時)取消,但已對該國企業造成壓力。(湯森路透)

2021年12月9日,媒體披露中國警示歐洲的跨國企業,稱其須停止使用立陶宛的零組件或貨品,否則將無法於中國市場販售其商品或取得供給。這是自「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於11月18日正式設立,而中國恫嚇立陶宛「咎由自取,必將自食其果」以來,中國一系列脅迫手段的最新發展。此前,立陶宛一度遭中國海關的註冊系統除名,導致其出口船運無法進入中國;此禁令或因歐盟介入而(暫時)取消,但已對該國企業造成壓力。

 

中國以經濟脅迫報復立陶宛並不令人意外,但透過第三方施壓則相當罕見。本案將牽動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12月8日提出之「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 ACI)的後續立法過程,影響歐盟內部對中國立場的共識。

 

經濟脅迫為中國可得但未必有成效之工具

 

中國「懲罰」立陶宛的工具不多。在外交關係降級與「戰狼外交」的恫嚇均無成果,且似乎難以製造立陶宛內部對立的情況下,經濟脅迫便成為中國少數可得的工具。惟兩國經貿關係不深,2020年對中出口值僅3億歐元,不及其總出口之1%。這使中國難以循過往脅迫挪威、澳洲、與加拿大等國之模式,直接打擊立陶宛特定產業或企業;其對立陶宛脅迫的方式,恐以施壓跨國企業以間接打擊立陶宛為主。舉例來說,2020年立陶宛的紡織、服裝與皮革產業有81%的產品出口至歐盟成員國,而在中國警告跨國企業後,一家法國企業即要求其立陶宛成衣供應商解決問題,否則將另覓廠商。

 

中國經濟脅迫的效果,將取決於三項因素。首先是立陶宛的韌性。該國政府表示不會屈服於中國的壓力,並正研議設立基金以援助受影響的企業。其次是歐盟的反應。由於立陶宛為歐盟成員,中國又威脅歐洲跨國企業,使本案成為歐盟需因應的課題。歐盟個別成員國與政治人物或對立陶宛友台之舉有不同評價,但中國的經濟脅迫有違背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自由貿易原則之虞,可望促成歐盟內部共識的凝聚。最後則是中國自身的評估。設若中國認為此舉成效不彰、面對歐盟的反彈,或顧慮此舉不利其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則可能中止脅迫作為。由於中國的經濟脅迫偏好非正式的途徑,未形諸正式的法律或政策,使之有較大的轉圜空間。前述立陶宛遭中國海關的系統除名一事,中國即於4天後悄悄回復。

 

中國的經濟脅迫成為歐盟「反脅迫工具」的焦點

 

本案亦將影響歐盟各界對「反脅迫工具」(ACI)的立場。ACI的構想於2021年2月提出,其後歷經與利害關係人的諮商,草案方由歐盟執委會公布,後續則須經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與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討論與議決。概略來說,ACI旨在使歐盟能更有效因應第三方國家對其成員國的經濟脅迫。當前關於經濟脅迫的爭議往往需訴諸WTO的機制,但此一途徑曠日費時,難有成效。ACI因此旨在提出一個法律架構,使歐盟在處理經濟脅迫的個案且協商無果後,擁有結構化、一致、可預期與透明的反制措施,以快速且有效回應。這些措施包含課徵關稅、停止科學合作,以及限制對銀行、保險、資本市場與金融服務活動的准入等。歐盟將ACI定位為嚇阻的工具,迫使發起脅迫的國家降低或放棄將貿易作為武器的作為。

 

當前各國對ACI的反應不一。日本、愛沙尼亞、瑞典與捷克等紛紛表達疑慮,其中最主要的關切,是ACI是否和WTO的原則相悖,從而有違歐盟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之信守。若中國持續甚至加大對立陶宛的經濟脅迫,勢將證成ACI的必要性。

 

台灣宜加速推動和立陶宛的經貿合作

 

台灣和立陶宛提升關係迄今,雙邊關係已升高至象徵層次,彼此皆有務必成功的壓力。立陶宛的執政聯盟需證明增進與台灣的關係不僅是基於民主與人權的共享價值,也對該國的經貿發展有益,方能有效回應該國內、外的質疑聲音。台灣執政黨則需要立陶宛持續的支持,證明其外交政策的方針,並進一步吸引其他國家與台灣的合作。台、立雙方更需向各界展示,不屈從於中國的脅迫,就利益與理念而言皆是可行與正確的。爰此,台灣宜在程序規範內,儘速促成雙邊貿易的進展,使立國企業有取得台灣此一替代市場,或經台灣進軍印太地區的實益與前景,從而強化立陶宛抵禦中國經濟脅迫的韌性。台灣近期和中東歐國家如捷克與斯洛伐克的關係大有進展,斯洛伐克訪問團亦於12月訪台期間簽訂九項備忘錄,亦使之面臨中國的壓力。台、立關係如有實質進展,可望產生示範效應,鞏固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所副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