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嘉宏專欄:誰在反對林智堅──那些從沒「全盤規劃」的行政區劃

陳嘉宏 2021年12月29日 07:02:00
行政區劃不是一個與民眾切身的議題,加上影響太多政治人物的現實利益,只要錯過一時熱議,很快地就變成冷議。圖為林智堅。(圖片摘自林智堅臉書)

行政區劃不是一個與民眾切身的議題,加上影響太多政治人物的現實利益,只要錯過一時熱議,很快地就變成冷議。圖為林智堅。(圖片摘自林智堅臉書)

談到台灣的行政區劃,最經典的是2008年馬英九就任總統後的「3都15縣」。這項源自於馬英九第一次總統選舉政見的國土規劃構想,將台灣分成北、中、南三大生活圈,其中,把原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整併為台北都會區,把原台中縣市整併為台中都會區,把原高雄縣市整併為高雄都會區。三大都會區之外,全國劃分成15個縣,這15個縣裡,原來已經分割的新竹縣市、嘉義縣市及台南縣市還要合併。宣稱藉此可以發揮區域「火車頭」作用、提高國際競爭力、緩和南北區域發展失衡問題。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這計畫一開始推動之際,就出現很多問題與反彈。例如:北北基合併後人口近700萬,已近台灣三分之一人口,下轄台灣15%面積,根本比重失衡;台北縣也覺得,自己這麼「大」,為什麼要聽台北市的?而新竹、嘉義及台南要縣市合併成一個縣,地位居然與只有幾千人口的連江縣一模一樣,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更不用說整併之後多少民選鄉鎮市長全改為官派,地方政客沒了人脈金脈,頓失所依,所以用各種明暗方式抵制升格。

 

政治壓力太大,馬政府尋求解套。既然台北縣已經有近400萬人口,那就不用管什麼「區域均衡」問題,把它單獨升格為新北市,至少壓住台北縣的反彈。民進黨說既然大家都升格,那它執政的台南市也要,所以儘管台南人口未達一般認知的200萬基礎門檻,卻用「歷史文化古都」的條件雀屏中選,以換取民進黨不在立法院抗爭。而桃園縣2010年在人口才正式突破200萬,也順勢在2014年底換屆時升格為桃園市,把「五都」變成「六都」,而「六都」當中,卻有「三都」在北部政經中心連在一起。

 

很多人都講台灣要重新「國土規劃」,要拉低城鄉差距,讓資源獲得更好的運用;不過,如果瞭解台灣國土(行政)區劃過去20多年的立法過程,就知道這是一件「既簡單,又困難」的事。簡單是因為「劃大餅」很容易,滿口理想理念非常簡單;困難是因為每次的行政區劃都牽涉到「利益重分配」、「強弱重洗牌」的政治考量:對政客而言,要怎麼重劃都可以,但是不能影響到他個人,如果衝擊到相關利益,他就會用各種漂亮理由讓計畫胎死腹中。這是台灣國土規劃、行政區劃談了二、三十年卻還動彈不得的根本原因。

 

回到這次林智堅拋出的「竹竹合併」議題,這件事一開始最大的問題是有濃烈的因人設事考量,亟於為政績風評不錯的即將卸任市長林智堅找戰場。不過,在林智堅聲明不參選以促成大新竹合併之後,倒是為此事掃除了不少政治陰霾,外界現在或可不帶政治成見地看待大新竹合併:

 

首先,新竹縣市高科技業雲集,半導體又是國家戰略產業,跨縣市共同待辦的工作比任何縣市都多而且迫切;而新竹創稅能力一流,去年上繳1920億元,甚至比六都中的二都還多,但中央政府的統籌分配稅款僅能拿到2%不到,導致城市建設長年延宕。此外,新竹剛好位於台北與台中的中間,就地理位置來講,它其實比當初的台北縣、台南縣市甚至桃園縣,都更有升格的條件。

 

其次,很多人稱為什麼不是竹竹苗併,而是竹竹併?這問題其實很簡單。如果竹竹苗對合併有共識,當然可以併,問題是它們有嗎?大新竹與苗栗的財政狀況相差甚遠,新竹人願意去承擔苗栗的高額赤字嗎?就算新竹人肯,苗栗縣長這幾天說起合併一事其實也相當保留,原因就在於升格將造成大批地方政治人物失業。如果在沒有高度意願的前提下談合併,任何小小齟齬都將成為延宕的理由。

 

第三、很多人說修改《地制法》後會六都變九都,這其實也是誤解。嘉義縣市一旦合併,因為人口數不足,原本的3席立委將只變成2席,加上目前都尋求連任的嘉義縣市長不想互相廝殺,這根本是個假議題。而彰化縣府雖已提出升格要求,但無論就區位(與台中比鄰)、特殊性(無高科技業也非歷史文化古都),除非中央政府以政治考量升格,恐怕也未必能如願。

 

撇開修改《地制法》的人口因素,阻礙大新竹合併升格的關鍵其實就是政治。林智堅宣布不參選合併後的大新竹市長,搬開了擋在路上的第一顆大石頭;剩下的就是幾個在野政黨的政治考量。目前主張國土規劃要「通盤檢討」的國民黨、民眾黨以及時代力量在地公職,幾乎每個人都有意投入未來的新竹市(縣)長選舉,冠冕堂皇的話語背後其實都有個人政治前途的算計。更令人不解的是,藍綠在新竹市的基本盤是六四開,新竹縣更幾乎達七三開,國民黨因為怕輸而對大新竹合併的議題畏首畏尾,顧左右而言他,實在太沒志氣。

 

以過去20多年的立法經驗為鑑,國土規劃(行政區劃)的成敗的關鍵就是政治,那些說要「全盤規劃」的,其實就是「不規劃」;那些宣稱要「從長計議」根本就是「不計議」,加上這不是一個與民眾切身的議題,又影響太多政治人物的現實利益,只要錯過一時「熱議」,很快地就變成「冷議」。

 

所以,政治人物在面對這件事情其實只需要回答一個議題:「新竹縣市到底該不該合併升格」?想用別的理由迴避搪塞很簡單,但錯過這次機會,新竹人要再重新談升格,恐怕是4年、8年甚至10年以後的事了,他們願意等這麼久嗎?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