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蝸藤專欄:烏克蘭戰爭危機的兩個關鍵矛盾

黎蝸藤 2022年01月31日 07:00:00
俄羅斯最大可能是不會全面開戰,只會繼續用支持「俄奸」叛亂和派出小規模的「志願軍」等方式在烏東開始新一輪搶佔實地。(取自俄羅斯國防部臉書)

俄羅斯最大可能是不會全面開戰,只會繼續用支持「俄奸」叛亂和派出小規模的「志願軍」等方式在烏東開始新一輪搶佔實地。(取自俄羅斯國防部臉書)

持續一個多月的烏克蘭危機暫時得到緩解。上週三(1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北約秘書長托爾滕貝格宣布已向俄羅斯發出正式的不公開的書面回應。同一天,蘇烏法德四方在巴黎宣布繼續執行2015《明斯克協議》(是2014年《明斯克協議》的後繼)「無條件維持停火」的協議。然而烏克蘭的局勢依然持續。

 

這次危機得以緩解,有兩個關鍵因素。

 

第一,冬奧運。在一個星期之後,冬奧運將在北京展開。奧運會傳統上象徵和平的。古希臘時代的奧運會,戰爭都會停下來為奧運會讓路。現代奧運會也一再強調「團結」和「和平」的象徵意義。俄羅斯如果在奧運會期間發動攻擊,會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尤其這次冬奧運在中國舉行。中國主席習近平更不喜歡看到普京在奧運期間動武。

 

據說,正是他向普京提出這個要求。而普京自己也準備出席冬奧運開幕式,也不能掃中國的興。俄羅斯有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入侵格魯吉亞的前科,當時令中國非常不高興。但當時中國實力還不濟,俄羅斯則因油價紅利而國力強大。但俄羅斯現在外強中乾,非常依賴中國的支持。普京不敢無視習近平的要求。

 

其實基於這種理由,筆者此前也研判在奧運之前不會入侵。因為烏克蘭不是格魯吉亞那樣的小國,俄羅斯絕對不會一進攻就能達成戰果全身而退。於是怎麼也要等奧運之後。

 

據說,中國主席習近平不喜歡看到普京在奧運期間動武,而普京自己也準備出席冬奧運開幕式,當然不能掃中國的興。(湯森路透)

 

第二,美國和北約給了俄羅斯書面回覆。書面回覆為什麼重要,是因為俄羅斯以前經常指控美國和北約「口頭承諾不算數」(這個以下再分析)。這次有了書面回覆,在一些問題上就可以白紙黑字了。這當然不是有效的協議文件,但至少可以有一些字面依據。而且,前一段時間,美國堅持公開外交,讓俄羅斯不能通過秘密外交的方式佔上風。但美國這次以秘密外交的方式提交回覆,是作出了讓步。俄羅斯也需要時間研究書面回覆。所以也正好在奧運期間降溫。

 

然而,在奧運之後情況會如何?這是最令人關心的。這必須分析俄羅斯在挑起這一輪威脅事件上的目的。

 

第一,固化俄羅斯在烏克蘭的侵略。

 

筆者分析過,俄羅斯是全世界土地慾望最強烈的國家。但不止於此,它還以努力控制周邊國家而出名。在蘇聯時代,它在東歐建立一大堆衛星國。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前蘇聯國家的國家的控制則是培植「國中之國」。現在大部分未被世界普遍承認的「次國家」,都是俄羅斯在鄰國培植出來的傀儡國。這包括「阿布哈茲」(格魯吉亞境內)、「南奧塞蒂共和國」(格魯吉亞境內)、「聶斯特河沿岸共和國」(摩爾多瓦境內)、「阿爾察赫共和國」(又稱「納卡共和國」,阿塞拜疆境內的亞美尼亞人聚居區域)。這些「次國家」都是各自本國少數民族或者是鄰國民族的聚居地區,它們互相「抱團取暖」,但其「獨立」都是靠俄羅斯背後支持。

 

在烏克蘭,由於俄羅斯裔很多,而且聚居分佈,在烏克蘭東部三州比例很高,所以俄羅斯建立傀儡國家就更容易。像克里米亞地區這樣比例更高的地區,也因為地理位置更重要,俄羅斯就乾脆吞併了之。

 

在地理上說明一下,烏克蘭東部一般指第聶伯河以東。「烏東三州」指烏克蘭東部最東面接壤俄羅斯的頓內次克、盧干斯克和卡爾可夫三個州。其中,前兩者的親俄力量更大。尤其是橫跨頓內次克中部北部和盧干斯克南部的「頓巴斯」地區(有一個頓巴斯煤礦),是烏東三州中俄羅斯人最多的地區。在烏東內戰開始後,頓巴斯在該兩州的分離主義勢力,分別建立了「頓內次克共和國」和「盧干斯克共和國」。因此,烏東內戰也叫做頓巴斯戰爭。「頓內次克共和國」和「盧干斯克共和國」和已非法加入俄羅斯聯邦的「克里米亞共和國」,都被烏克蘭視為俄羅斯軍事佔領地三個領土。

 

很顯然,俄羅斯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重複自己在「四個次國家」以及克里米亞的經驗,最好就是把那兩個「共和國」都(非法)加入俄羅斯,最差的就是讓那兩個「共和國」變成「四個次國家」那樣長久的實際獨立地位。

 

在「四個次國家」所在的三個國家中,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國力弱小,顯然不是俄羅斯的對手,對那三個半獨立地區無可奈何。

 

阿塞拜疆也國力不濟,但是自從土耳其最近幾年「重返中東」以來,對「突厥國家」的支持力度大增。在2020年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的衝突中,土耳其替阿塞拜疆撐腰,把俄羅斯撐腰的亞美尼亞和「納卡共和國」打得慘敗,「納卡共和國」的三分之二土地被阿塞拜疆「光復」,全靠俄羅斯出手才維持北部一小塊。以後會不會被完全「光復」很難說。

 

烏克蘭不是一個小國,它雖然窮,2014年時軍備弛廢,但它畢竟人口眾多,面積是歐洲第二,在2014年之後痛定思痛,克里米亞被奪之恨,更令烏克蘭人反俄「不需要動員」,烏克蘭此後一直加強軍備,接受英美訓練。於是在頓巴斯戰爭中,原先的連(俄羅斯支持的)地方武裝都打不過,現在已非昔日吳下阿蒙。當然烏克蘭現在的實力還不能抵擋俄羅斯,但長此以往,「頓內次克共和國」和「盧干斯克共和國」這兩個傀儡國家,很難像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那三個變成長期實際獨立的實體。這就是俄羅斯為什麼急於「固化」現狀甚至正式兼併它們的最重要原因。

 

但北約對此不可能再退讓。因為在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吞併的時候,美國英國這兩個當年在布達佩斯備忘錄中的簽約國家,就在道德上虧欠了烏克蘭,沒能阻止俄羅斯惡劣的毀約侵略行徑。這次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承諾烏克蘭再次被蠶食。況且俄羅斯的本性是得寸進尺,為胃口沒有盡頭。烏克蘭如果再次被「拋棄」,那麼就是第二個「蘇台德協定」。

 

烏克蘭除了一直加強軍備,同時也接受英美訓練。(湯森路透)

 

第二,要白紙黑字寫明,北約不能接受烏克蘭和其他國家的加入。

 

這裡又要回溯一段故事。在中文媒體中,一直說「西方國家欺騙了俄羅斯」,原先答應北約不東擴,結果轉個頭又東擴云云。意思無非兩個,一個是西方國家「不守承諾」,一個是西方國家沒有顧及俄羅斯的利益。

 

現在基本清楚,所謂西方國家「不守承諾」「欺騙俄羅斯」的話,完全是中文媒體和應俄羅斯的宣傳。由於這個謊言流傳甚廣,這裡有必要再次澄清。

 

事實上,當年1990年,美國西德和蘇聯東德進行德國統一談判時的口頭承諾,是「北約軍隊不會部署在東德」(至今,東德土地上尚未北約軍隊部署)。時任蘇聯總統當事人戈爾巴喬夫承認,當時根本沒有談到「北約東擴」的問題。時任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的回憶也指出,在當時蘇聯核心圈子内從沒有討論過北約東擴的問題。其實,想想當年的情況就知道了,華沙條約尚未解散,蘇聯也還存在,北約東擴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談到的。

 

俄國也說蘇聯解體後,美國總統克林頓曾承諾不東擴。然而,事實為,克林頓對葉利欽的承諾並非「北約不東擴」,而是北約東擴會把俄羅斯也「擴進去」。從1993年開始,北約就討論推行「和平夥伴關係計劃」(Partnership for Peace),這項計劃本就是北約東擴的步驟。就連俄羅斯自己也在1993年尋求加入北約。

 

正如1993年9月的一份國務院材料,美國的考慮是通過這項計劃,先把東歐、波羅的海國家納入北約之後,最終在2005年前把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都納入北約。1994年1月,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正式成立。克林頓在1月的布拉格演講中,提出北約東擴「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not whether but when)」。俄羅斯對此心知肚明,但仍然與東歐與蘇聯原加盟共和國等一道,紛紛在1994-95年簽字加入這個旨在擴大北約的計畫。

 

當時談判時,俄羅斯真正反對的是北約東擴「過快」(rapid expansion)。但美國沒有做出什麽紙面的承諾,最接近的一次是在1994年9月27日的會議中,克林頓對葉利欽強調北約的東擴一不針對俄羅斯,二沒有排除俄羅斯的意圖,三沒有很快的時間表(no imminent timetable)。北約快速東擴是由歐洲盟國在11月開始積極推動的,俄羅斯向美國提出抗議,在簽字加入後又否決加入。美國急忙救火,派出副總統戈爾到俄羅斯,最後達成協議,1995年將不會有國家加入北約。1995年5月,克林頓訪問俄羅斯,再次承諾在1996年俄羅斯總統選舉前,不會有國家加入北約(以免影響葉利欽的連任)。俄羅斯於是最終才通過加入和平夥伴關係計劃。

 

正是在這系列談判中,俄羅斯把1990年的事拿出來,作為「美國承諾不東擴」的「證據」。但美國總統克林頓已經三番四次否認曾作出任何北約不東擴的承諾。從國際法而言,蘇聯解體之後,蘇聯時期的一份「口頭承諾」還有意義嗎?更何況,北約接收其他國家,嚴格意義上也不違反「不部署在東德」的口頭承諾。

 

俄羅斯與北約真正交惡是1998年科索沃戰爭爆發之後的事。這顯然已經超出了「北約東擴」的範疇。北約的第一次東擴,捷克、匈牙利、波蘭加入北約,已是1999年的事了。可以說,美國反而是努力阻止了北約的「快速」東擴的國家,並沒有不守承諾。

 

俄羅斯極力反對北約東擴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正如北約和美國指出,從1949年建立開始,北約章程就規定「開門政策」,即「北約公開接收合資格的成員」,它絕不可能白紙黑字地承諾「永遠不接收」某個國家的申請。

 

因此,北約既從未作出「不東擴」的承諾,這「開門政策」也是北約不可放棄的底線,俄羅斯要北約作出白紙黑字承諾是不可能的。當然不排除,通過口頭方式,在一段時間內,承諾不快速東擴。

 

俄羅斯與北約真正交惡是1998年科索沃戰爭爆發之後的事。(湯森路透)

 

因此,問題歸結到,俄羅斯有多大決心實施其侵略計劃和捍衛所謂「安全利益」,北約又有多大決心維護烏克蘭和堅持北約的原則。

 

雙方都為此討價還價。

 

對俄羅斯而言,俄羅斯武力雖然強大,但侵略者在道義上就先處於下風,,而且烏克蘭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大的民族主義情緒,這麼緊鄰歐洲,不可能讓俄羅斯輕易得手。到時俄羅斯就會陷入一場長期的烏克蘭戰爭。俄羅斯經濟不景,也無法支持長期戰爭。

 

對北約而言,它們目前戰爭準備不足,而且美國國內暫時還有厭戰情緒,於是美國先明言不會派兵參戰。但可以想像,一旦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一定會導致自己和美英等國對關係「歸零」,美英對俄羅斯會用盡直接派軍隊參戰之外對一切手段。俄國也很難再像以前那樣拉攏北約中歐洲隊「內奸」。而且當戰事展開後,民情可能有變。在二戰中就是這樣的軌跡。在歐洲,戰爭更會動員其人民的反抗情緒。歐洲不但會成為烏克蘭的支援基地,也可能因此重新武裝。

 

因此,俄羅斯雖然恐嚇聲勢浩大,但最大的可能還是不會全面開戰,只會繼續用支持「俄奸」叛亂和派出小規模的「志願軍」等方式在烏東開始新一輪的搶佔實地。這正是拜登總統所言「小規模入侵」。北約如何應對值得關注。但可以肯定,只要俄羅斯入侵,必然會導致可恥的失敗。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