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全世界只剩台灣和中國尚未開放福島食品

廖蔚原 2022年02月10日 00:00:00
當初針對日本特定地區禁止進口的概念即「在不清楚(輻射)影響時,先禁止」。(資料照片/攝影:張文玠)

當初針對日本特定地區禁止進口的概念即「在不清楚(輻射)影響時,先禁止」。(資料照片/攝影:張文玠)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發生地震,除了令台灣人想起九二一大地震的回憶、核四重啟的安全疑慮,日本311地震在食品進口議題上,亦與台灣人有所干係。2018年台灣在「禁止開放日本福島核災農產品及食品進口」公投一案,投出了10大公投案中「同意票數」最高的一案,這個結果引起了日本政府的一波反彈,也充分展現台灣人對食安風險的害怕心情。因為害怕而拒絕,這樣的戲碼也曾經差點在2021年的四大公投再次上演,好在四大公投因為不綁公投而有更多理性討論空間。現在的台灣人能對「美豬進口」理解,應該不至於對「福島五縣食品開放」有過多誤解。

 

行政院宣布將以「三原則」、「三配套」解禁福島五縣食品進口,其中一個配套即是「從『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產品進口』」,之所以當初針對特定地區進口的概念大概像是「在不清楚(輻射)影響時,先禁止」,這讓我們確實免於相關輻射風險,可是我們並不需要一輩子禁止,十年過去了,我們逐漸擺脫311的恐懼與福射汙染的過大想像,開始知道回歸理性,把規定範圍訂定在還有需要擔心、還不太確定安全的項目上,例如「禁止特定產品」、「輻射安全、產地雙證明」,更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檢驗標準比CODEX、 歐盟、美國還要嚴格,這些規範依然是建立在「為食安把關」的原則上,

 

你知道嗎?全世界只剩下台灣與中國尚未開放福島食品,或許維持「禁止特定地區進口」可以滿足台灣人的某種「安全感」,可是這樣的「安全感」終究是感性的,否則我們為何不封鎖所有來自海外的食品?我相信台灣人逐漸在改變,不要說是相信政府,至少是愈來愈願意站在「理性」、「科學」上,去隨著時間調整政策、重新檢視規範是否還合時宜,尤其對於爭取走向國際、加入跨國貿易協定(如:CPTPP)方面,一直是台灣在經貿上努力的重大目標,這倒不是什麼「犧牲食安換利益」的荒唐言,而是台灣人總有想當「最後一個開放」的辛酸淚。

 

日本在食安上的各種證明,從產地、輻射安全等都有確實配合執行,十年下來18萬件日本食品全數合格,長年下來也都沒有其他紕漏,甚至馬前總統在卸任前,亦有開放相關管制措施的主張。國際經貿議題追求相互來往,不合理的禁止是傷害兩國感情,就好像鬧脾氣的小情侶,如果我們即便知道「開放」與「食安」不衝突,卻依然要在理性、科學面前執著感性的「安全感」,久而久之,台灣人與國際交流合作的誠心誠意,終究會走向分手。

 

※作者為東吳大學二年級大學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