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Codex已成大國間的利益工具

粘芷瑄 2022年02月13日 00:00:00
在國際權力結構下,參與Codex標準制定的一直是工業大國或者是利益攸關者。(圖片取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在國際權力結構下,參與Codex標準制定的一直是工業大國或者是利益攸關者。(圖片取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從去年底(2021)含萊劑豬隻進口到現今政院拍板定案解禁日本福島五縣食品,都圍繞在「國際標準」與「食品安全」的爭議之上,惟Codex作為一個在國際食品貿易中舉足輕重的組織,其標準卻受會員國左右,在全球化及自由貿易高度發展情況下,Codex恐離食品安全治理愈來愈遙遠,而成為一個食品貿易發展組織。而台灣作為一個高度仰賴國際貿易的國家,貨品進出口是經濟的命脈,在貿易與外交上強調互惠(reciprocity),台灣不幸地勢必得遵守Codex之「國際標準」,雖對台灣貿易無害,甚至是有利其加入如CPTPP等多邊國際組織,但台灣能否在不違反SPS協定下,保障國人之健康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回歸「科學檢驗」,走向世界「貿易」

 

食藥署七日晚間公布「109年度輸入食品風險分析」,報告建議我國管制措施應該從目前的「地區管制」方式轉變為針對品項進行「高風險管制」。2011年3月,日本東北大地震造成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世界各國即對涉及核災的五縣市採農產品進口管制,舉稻米為例,當時有十五個國家全面禁止進口,二十三個國家要求輻射檢查或產地證明,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具代表性的國際期刊與日本官方的檢驗報告,都表示福島及周圍地區之食品輻射污染值已大幅下降。十年過後,只剩台灣與中國維持全面禁止進口,此種針對地區的不合理歧視,終於停止了。

 

貿易VS.食安

 

國家間的食品貿易又和食品安全存在著某層面上的矛盾與衝突。回顧好些年前的毒澱粉、黑心油、塑化劑等事件,國人對食品安全的敏感度愈發提升。出口國首要在意貿易利益、進口國在意外交與食品安全,兩者水火不容。而關於食品貿易就不得不提到Codex,全名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食品貿易組織。而Codex早在WTO成立前就已存在,其原先目標為保護消費者食用健康安全及相關標準制定等。

 

然而,自SPS協定存在後,Codex的角色已轉變。而SPS協定又是什麼呢?在貿易自由流通後,為了避免進口國受貨品疫病蟲害而影響本國之動植物、環境及人民健康,國家可採取限制性措施限制外國產品進口,以保護本國人民及自然環境。但前提是必須考量該產品是否有「國際標準」或是提出相關科學證據,WTO也鼓勵會員依據「國際標準」制定其國內標準。而在1995年WTO成立後,Codex更成為爭端解決援引之重要國際制度。各國也發現Codex的標準左右了自身的貿易利潤,這也是悲劇的開始。

 

食安的保護,須從改革開始

 

食品安全儼然在國際貿易上成為口號。Codex遲早必須改革,維護人類食用安全才是其成立之初衷。從組織內部觀之,Codex成立跟食品貿易脫離不了關係;從組織外部觀之,在國際權力結構(power structure)下,參與Codex標準制定的一直是工業大國或者是利益攸關者(stakeholders),雖不能斷言Codex已全然淪為大國的工具與高度政治性組織,不過其科學中立性卻也時常遭到質疑。回歸食品科學專業性,不受大國及利益團體左右,才能守護人類的食用安全。

 

「國際標準」必定得遵守?

 

Codex這樣不一定科學中立的「國際標準」卻是台灣一定要遵守的。作為一個權力(power)不足與高度仰賴國際貿易的國家,必然要走進國際社會、跟上國際腳步、捍衛國際標準。作者並未唱衰先前的美豬進口與現今的解禁福島五縣食品,相反地,在地緣政治、美中對抗主導下,台灣在亞太地區具有其獨特性,或許對於美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夥伴,故鞏固親美盟邦建立且維持「合作」是台灣現階段增加利益且生存之道。日本作為一個長久以來與台友好之朋友,又為親美盟邦,何不「核」作,落實台灣國際義務,遵守國際標準呢?

 

※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生

關鍵字: Codex 福島食品 食安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