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山」可以學前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2022年02月17日 00:00:00
日前有網紅開露營淨山團前往「霞喀羅國家步道」撿垃圾,卻誤把日治時期的酒瓶文物當成垃圾打包帶走引起爭議。(圖片擷取自Celine and Cynthia –不只是旅行)

日前有網紅開露營淨山團前往「霞喀羅國家步道」撿垃圾,卻誤把日治時期的酒瓶文物當成垃圾打包帶走引起爭議。(圖片擷取自Celine and Cynthia –不只是旅行)

坦白說,那句「已經放回比較隱密的地方」,聽起來相當不妙。

 

臺灣的山林地帶,曾經存在遠比現在繁密的原住民部落,隨後在時代變遷下逐漸消逝。這也就是為什麼山上會有日治警察駐在所的原因:有居民,所以要設立行政機構。所謂的「荒野」,其實是別人曾經生活的家園。而且,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戰鬥,像是布農族的玉穗社,就直到1933年才結束最後的武裝抵抗。

 

這些部落存在的時代,距離當代或許不算遙遠,有些甚至未逾百年,但我們對他們的理解卻相當有限。這些人是如何生活?他們跟外來統治者發生了怎樣的戰鬥?檔案文書只能提供一部份的資訊,還往往是統治者的故事版本。其他的,要靠考古證據來填補。否則,單靠檔案裡的記載,有時連確定部落、古道、跟駐在所的位置都有困難,遑論其他。

 

在這方面,古代人造物的遺留分佈,就是非常重要的考證依據,試以今人對八通關古道馬斯博爾駐在所(布農語:maspor)的研究考證為例:「目前尚未發現有關此駐在所的舊照片,相關文獻記載也極為有限…平台的形狀已經因植物蔓生而難以辨識。當然沒有任何建築物留存,僅有大量的陶瓷破片、酒瓶等,散落在四處。」(《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5,頁142-143)

 

另外,已逝的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還有一個身分是泰雅部落與古道歷史的研究者,就曾經這樣描述人造物對於部落古道定位的重要性:「如果發現一條橫切帶狀的晚生植物,那就機會大增。若補上一兩個酒瓶、破碗和陶甕,那就八九不離十。最確定的證明是電話線的『礙子』,那種纏繞電線的陶瓷小設備。」(《找路》,遠流2010,頁114)

 

這就是後人想要了解歷史實況的方法:靠著一點一滴的線索,力求拼湊出最可能的真實。

 

然後,有人跑到山上,不分青紅皂白,拿走他們看到的人造物,順便上傳網路公告周知。遭受批評之後,再宣稱「已經放回比較隱密的地方」。

 

我無法查證所謂「已經放回比較隱密的地方」是怎樣「隱密」法?但聽起來,回復原狀的可能性,似乎是微乎其微。古代人造物的分佈狀況,可能已經被永遠改變。

 

說起來,這起事件頗能體現許多所謂「進步人士」的行事風格:跑到陌生的地方,以「淨化」的名義動手改變當地本來的狀態,但對在地的背景脈絡或者不理解,或者不在乎。而且,作起事來唯恐天下不知。

 

當然,不是所有上山的人都這樣,以前述的林克孝為例,他不是泰雅人,但卻奉獻了大量的心力,深入宜蘭南澳山區的泰雅部落遺跡,力求考察曾經在這裡的人們如何生活。借用他的說法:「使這些文化的線索永遠留給未來的人類…這個居住在地球最北的南島語系民族,會像太平洋上眾多同語系的同胞一樣,被珍惜,被欣賞,也被尊重。」(《找路》,遠流2010,頁285)

 

不過很可惜,他未能完成這個志業。2011年8月10日,林克孝在宜蘭束穗山區探勘期間不幸墜落斷崖。事發迄今,已逾十年。

 

圖為日治白石警察駐在所遺址,筆者攝於霞喀羅古道。

 

※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標題:「淨化」的名義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