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New Deal),三位設計主角都是猶太人,他們因緣際會而受到羅斯福賞識。(美聯社)
美國有句話說:It’s not what you know, it’s who you know that matters.你懂多少不是那麼重要,你認識誰才重要!
你學富五車,長官不重用,還是坐冷板凳。或是當上部長,仍然認為,那個院長在學校也不過爾爾,何德何能?
可能你恃才傲物,沒有團隊精神,長官不敢用你。另外一人,可能才氣不如你,但人緣好,容易配合,用他,政通人和。
1933 年(1929年,世界大蕭條),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New Deal),三位設計主角,都是猶太人,所以被譏為「Jew Deal」,因為,「新政」被批評是為猶太人的福利,量身訂做的。而紐約,也被稱為「Jew York」,因為,都是猶太人的天下。
三人之一的財政部長小莫根索(Morgenthau, Jr./父親也是成就非凡),出身名門,被視為羅斯福新政時期最勤奮的人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與總統是鄰居,因緣獲得被賞識的機會。
不要只會抱怨懷才不遇,要設法抓住機會,甚至,創造機會。人脈愈廣,機會愈高。
既然人脈這麼重要,如何把握?先是「建立關係」,再來「深化關係」,最後「利用關係」。
這三部曲,可以應用在商場、政治、外交、校園及任何職場。
「建立關係」很簡單,機會很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關係,同學、同事、鄰居、共同聚餐或旅遊認識的朋友等等,「建立」關係不難,難在如何「深化」。
其實,「深化關係」也不一定要花錢或花大錢,譬如,我在「一塊錢的情報」一文寫的,與那女西班牙看門人「建立」交情,只不過花我一塊美元(一杯咖啡),而回報價值難估。
所以重中之重在「建立」關係之後,如何花費心思去「深化」。
台灣有位名女人,在某人家中聚會遇見某俊男,後來多角關係搞得轟轟烈烈,滿城風雲。這女人眼光銳利,「江湖撇步」不是蓋的,跟前面提過「七里香」餐廳主人,出身歡場的Susan一樣,閱人無數,判斷精準。她鎖定女主人,投其所好。這女主人交遊廣闊,五湖四海,僅有一個寶貝女兒,自己愛好白木耳。這位名女人就派車每天接送女主人的女兒,女主人出差,入住旅館,就有人送來頂級白木耳。女主人極為欣悅,把所有人脈都引介給她,她用相同手法,短期內,網羅甚多有錢有勢的人物,投資無往不利。
在美國,時常要募款作公益,大多數人以為微言大義,就可以感動他們掏心掏肺,那曉得,沒有募到一毛錢,還被數落一頓,鼻青臉腫。
結論是,「關係」不夠深。
我募款的經驗是,年輕人說,正在念書,怎麼有能力捐錢?青年人說,開始創業,正需要錢,那有餘力捐錢?老年人說,已經退休,沒有收入,用一分少一分,更不可能捐錢。
以這邏輯,沒有任何人有理由捐錢。
有個在哈佛大學念書的女生,當上台灣同學會會長,不過70人參加,年費25美元,不到半數交錢,每每為了張羅開銷而緊張。學校教室不用租金,但是,使用過要付清潔費。連小小清潔費用都要傷腦筋,因為,她自己也是在校學生,沒什麼錢。
在美國的台灣人,當過社團負責人的,沒有人沒有缺錢的困擾。
在美國當大學校長、醫院院長、博物館館長等,或是政治組織,慈善機構主持人等的第一要務,也是募款。關係不夠,募不到款。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那麼多機構主管多是猶太人,因為他們有人脈錢脈,像臉書(現在改名 Meta),谷歌(Google)、甲骨文(Oracle),彭博電視等的老闆都是猶太人,他們可以捐款扣稅。捐給誰?一定是有關係的人。
很多美國朋友抱怨他們的小孩,不但我行我素,你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選擇大學,一定挑離家最遠的,大概要逃避父母親的壓力或陰影吧。介紹異性朋友,鐵定回絕。
我女兒念初中時常常跟我頂嘴:不,那不是我要的!美國出生的小孩,自我意識強烈,只顧自己的的喜好。父母的期待,家裡的經濟狀況等,都不在她的考量之內。
有天我問她,妳喜不喜歡快樂的生活?她說當然。我說,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快樂的生活有四個條件,首先,認清什麼是妳能作的(才能),第二,了解什麼是妳作不到的(侷限),第三,什麼是妳必須(責任)要作的,最後,才是妳喜歡(興趣)作的。
妳喜歡當醫生,看到血就昏厥,怎麼當?妳想作音樂家,我們買不起鋼琴,怎麼作?妳不喜歡吃飯,但是,不吃飯,怎麼活?
妳的條件與喜歡的東西距離太遠,妳硬要追求,終生痛苦。距離愈大,痛苦指數愈高。人生有很多內在與外在的限制,不能為所欲為,不喜歡,有時也必須勉強去作。妳只能在這些制約之下,選擇妳喜歡的。
譬如說,我喜歡工作嗎?當然不,在家涼涼聽聼音樂不是挺好?是挺好,問題是三餐誰來提供?若有妻小,誰去賺錢養家糊口?
不先釐清觀念,調整心態,整天怨天尤人,一輩子自認懷才不遇,書空咄咄。這樣環境會改變嗎 ?
心態決定態度,態度決定高度。
在職怨職,終久無職。在職任職,終久高職。
觀念若會通,賺錢整碗公。觀念若不通,作人就兩光。
作一行,怪一行,換來換去,沒有好結果。作一行,勇於承擔,力求完美,機會一到,終嘗甜果。
個人認為,愛心、用心、耐心是成功的三大要件。找到喜愛的工作,全力投入,用心研究、持之以恆、耐心經營,必有收成的一天,耐心最關鍵。年輕人多喜歡一蹴而成,現實上不是這樣。聽過「戲棚下,站久就贏」?要站得夠久,躦來躦去,機會來了也留不住。西洋諺語:滾動石頭不生苔。聽到耳朵都生繭了,但有體會?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說,聰明的作,不是努力的作!Work smart, not work hard. 我同意,工作是要聰明,但是,全世界只有你最聰明,其他人都是笨蛋?天道酬勤,努力更重要!而且,不是努力二、三天,二、三個月,而是二、三十年,甚至終生努力不懈。
譬如,90歲才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日本人真鍋淑郎,一輩子只研究氣象。80 歲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人下村脩,一輩子只研究水母的綠色瑩光,他們都是「萬日理一機」的成功案例。
不是努力就會成功,不努力,絕對不會成功。盡力而為,再來就是耐心等待。
如果要我給年輕人忠告,只有八個字:「擇定目標,全力以赴!」
經過一番摸索,定錨於最有自信及喜好的領域,不要再三心兩意,那只會浪費你寶貴的青春。很多經常更換跑道的人,一事無成。這些人,多是天縱英才,多才多藝,沒有什麼事難得了他。搞這也行,搞那也成,「一日理萬機」,百密終有一疏,一疏,萬劫不復。再回首,回首已是百年身!機會不再。
這種人自視甚高,看什麼都不順眼,這個應改,哪個該修。說三道四誰不會?最後落得憤世嫉俗的人渣。
有些人資質平庸,安分守己,「萬日理一機」,終成該行頂尖。台灣很多「隱形冠軍」,多是此類。像一些知名小吃店及零件小工廠,他們沒有顯赫家世或學歷,一輩子死守好不容易創立的小店或小公司,終成大業。
這四十多年來,科技進步神速,一日千里,永遠跟不上。軟體如此,硬體建設的改觀,也是數年不見,就有天翻地覆的改變。不要說美國,數十年來幾乎保持原始風貌的台南善化,竟然出現全台灣最大的7/11,店內還有水晶燈。附近透天樓房,二年多漲了三倍,有夠誇張,全拜台積電之賜。
現在,「台積電效應」更外溢到高雄,高雄由高污染工業區轉型為高科技產業龍頭,不但脫胎換骨,市容更美侖美奐。
四十多年的生活體驗,最大的感觸是,處處是機會,但輪動快速得令人眼花撩亂,如果沒有定力,耐力與「江湖撇步」的功力,機會一閃即逝。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一直等待機會的人(自己不敢,不能,卻駡上司有眼無珠或是制度不完備),僅留下滿腹勞騷。
我的員工外出銷售,沒有賣成,回來解釋,因為老闆不在、因為正在點貨、因為色調不合、因為單價太高等等,耐心聽完之後,我冷冷回應,我請你來,是要你去拿訂單的,不是作戶口調查的。我要的是成果,不是理由!
失敗的人只會找理由,成功的人,永遠在找方法。
心態不對,永遠不會有結果。
加拿大以前有家鞋子公司巴達BATA,老闆派人去非洲推銷,不久回來報告,老闆,不要浪費時間了,非洲沒有人穿鞋子。老闆再派另外一個人,很快回來,高興報告,老闆,不得了,那邊沒有人穿鞋子,商機無限啊!
同一產品,同一市場,有人看到商機,有人只看到一片烏雲。
江湖一點「訣」,相同狀況,有人看到絕望,卻有人看到希望。慧眼識英雄,也只有慧眼才能透視機會。「江湖撇步」,英雄與狗雄,一眼之別。
商場如此,政治何嘗不然?那些每天唱衰台灣的人,是眼盲?還是心黑?
以上隨筆,也是實況轉播,也許可以給年輕人一些小小的啟發。果如是,功德無量。
※本文作者在紐約經商超過40年。2016年結合台灣各界旅外人士在華府創辦「Global Taiwan Institute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是美國以台灣為研究核心、規模最大的智庫,尤其効法猶太人捍衛以色列的精神,從而影響美國外交。本系列則是作者首次分享自己紐約經商有成的「江湖撇步」,尤以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經商法則,和個人紐約商戰實務作一對照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