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林雅鈴 2022年05月01日 00:00:00
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主要物流運輸樞紐,封城之後對於上海及周邊城市產品運輸造成極大衝擊。(美聯社)

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主要物流運輸樞紐,封城之後對於上海及周邊城市產品運輸造成極大衝擊。(美聯社)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上海市自2022年3月28日開始實施封控管理。在北京「動態清零」指示下,原訂的分區分批封控管理措施不斷升級,至今尚未結束。上海市作為中國及全球重要經濟金融中心,截至2021年底共有827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設在上海,其中有121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上海同時也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2021年貨櫃吞吐量超過4,700萬標準箱,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因此,當上海市政府啟動封城後,不僅中國經濟成長受到影響,全球經濟、生產供應鏈也都遭受衝擊。
 

物流中斷影響進出口


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主要物流運輸樞紐,封城之後對於上海及周邊城市產品運輸造成極大衝擊。由於人員流動受到限制,倉儲、運輸人員大量短缺,嚴格的檢疫與隔離要求也讓周邊省分的卡車司機擔心送貨至上海港後無法返回而拒絕運輸,導致進出口運輸難以進行。根據上海紐約大學Rodrigo Zeidan教授提供的數據顯示(見下圖),與過去相比,今年以來上海港等待裝卸貨物的船隻數量都遠比過去高,截至目前為止,上海港外仍有大量船隻等待裝卸貨物。

 

上海港等待裝卸貨物船隻數量(資料來源:Rodrigo Zeidantwitter,2022年4月19日。)

 

在物流運輸備受影響的情況下,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產品生產、組裝基地,一旦企業無法運輸原物料或產品,世界各地的企業也將因無法取得生產商品必要的原物料,進而引發生產供應鏈斷裂的風險,尤其在全球化後,許多企業的零組件庫存量都只有兩周左右。例如,日本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馬自達(Mazda)、大發(Daihatsu)等企業在日本的部分工廠,都因上海封城無法取得零組件,已於4月初宣布停工;本田汽車(Honda)也已宣布4月將減產30%。
 

汽車產業首當其衝、半導體產業短期影響較小


汽車與半導體產業為上海市重要支柱產業,以汽車產業為例,上海是中國第二大汽車生產基地,2021年共生產汽車283.32萬輛,占全中國汽車產量的10.7%,上海目前也已形成多個完整的汽車生產基地,除了傳統的汽車產業集群外,以特斯拉為首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在上海形成產業聚落。這些生產基地涵蓋上游相關零組件如馬達、晶片、電池、車體材料等製造商,以及中游的整車廠和組裝、維修如車體焊接、塗裝等等配套廠商,包括上汽、博世(Robert Bosch GmbH)、采埃孚(ZF Friedrichshafen AG)、漢威聯合國際(Honeywell International)、特斯拉等企業均在上海設有基地,上海及周邊地區規模較大的零組件企業至少有600家,若再加上小型廠商,家數估計超過兩萬家。


上海封城後,因為人力短缺、原物料供應不暢導致工廠停擺、產線中斷,不僅整車輸出受到影響,加上全球各地組裝的汽車,使用的大多是在中國製造的零組件,只要一個零件無法順利取得,位於地球另一端的工廠亦可能因此停工。整體而言,由於汽車生產需要大量多種零組件,生產供應鏈十分長,而上海作為全球重要的汽車生產與零組件供應地,此次封城使得全球汽車生產與交車量皆被波及,如特斯拉停工三周預估損失近四萬輛產能,約為2021年第四季全球產量的13%。


就半導體產業而言,上海擁有材料、設計、製造、封測的完整產業鏈,包括高通、博通、AMD、ASML、台積電、日月光、中微半導體、上海微電子等企業皆在上海設有分公司或生產基地。2021年上海積體電路產業規模為2,500億元人民幣,94家在A股上市的半導體企業即有27家落戶上海。

 

上海封城後,儘管半導體產業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產業,部分企業如中芯國際、華虹、台積電等被允許封閉式生產,但這些企業同樣面臨物流受阻導致零組件難以獲取、產品難以運輸的困境。此外,對人力需求更大的封測廠受到的衝擊也較晶圓廠來得高。因此,雖然目前看來半導體產業短期內生產不受影響,受此波封城影響的程度沒有汽車產業高。但隨著封城時間延長或人員流動管制未放鬆,廠商終會面臨斷料、斷供的情況,並逐步蔓延至涉及晶片運用相關的行業如手機等消費電子業,加劇對產業供應鏈的衝擊。

 


隨著上海及周邊地區相繼封城,恐將再次引發企業外移或是轉移生產線的風潮。(維基百科)

 

廠商再次醞釀出走


從供給面來看,中國政府為控制疫情而採取封城或封閉式管理措施,都將導致各個行業生產受到影響。由於中國早已成為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故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起,中國政府採取封城舉措時,曾引起製造業產線、物流運輸混亂,甚至擴大至生產供應鏈斷裂,最終引發企業外移。


此次隨著上海及周邊地區相繼封城,企業再次面臨停工、產線停擺的困境,而解封、復工日期的不確定,也加深企業生產接單與出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進而對於企業經營決策造成干擾。於此情況下,恐將再次引發企業外移或是轉移生產線的風潮。根據上海美國商會和中國美國商會近期調查顯示,隨著防疫管制措施的持續,有近20%的企業已經考慮將生產線移出中國,更有近50%的企業將減少在中國的投資。日本駐上海總領事也指出,在疫情封控措施無法確定何時結束的情況下,在上海的日本企業也將考慮把生產線轉移至其他國家或地區。顯見中國嚴格的防疫措施以及政策的不確定性,將再次傷害企業生產獲利與經營信心,進而引起另一波產線轉移。
 

短期內供應鏈難以恢復


雖然上海市政府目前已經公布《上海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預計將逐步推動積體電路、汽車製造、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行業之企業復工復產,但由於中共中央持續堅持「動態清零」,地方政府亦不敢大幅鬆綁防疫政策,致使推動復工復產的條件十分嚴格。而「閉環管理」的生產模式不僅對員工而言壓力極大,廠區內部各種原物料的儲備亦有限,即使部分企業開始復工,短期內也將要面臨停工待料的風險。從上海航運交易所(Shanghai Shipping Exchange)公布的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來看,SCFI連續下跌顯示在上海封城影響下導致運價疲軟,至今仍未有恢復的跡象。

 

再者,中國3月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持續低於50%的臨界點,顯示交貨時間持續放慢,意味著供應鏈正逐步惡化。縱使上海解封,達到生產完全恢復亦尚需要一段時間,故預期相關產品價格將會再上漲,全球供應鏈短期內都難以恢復正常產能。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