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數學與柯文哲醫學,在本題的辯論中其實都可以理性攻防,但一演繹到搬學經歷砸人,那就成了意氣之爭。(資料照片/合成照片)
最近台灣政壇瀰漫許多笑點,不但「類火車」、「軟封城」、「微解封」、「新模式」等奇怪名詞紛紛出籠,讓「類、軟、微、新」等冠詞,瞬間變成笑話也是髒話。說德國快篩比台灣便宜,也馬上被旅居德國的台灣人打臉;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的數學,也成了居家解悶和餐桌娛樂的笑話段子。
楊志良說,指揮中心花100億買1億劑快篩,又讓人民花100元去買,等於花了200億,從水果攤老闆到學者專家大概都會笑到沒力。但某位經濟學者提醒,楊前署長的算法在經濟學上是有所本的。他舉了個經濟學界常講的笑話:兩個博士生邊散步邊辯論得面紅耳赤,無心中踢到一坨狗屎。某甲說:「你要把這坨吃下去,我就給你五千萬。」某乙想想,五千萬可是筆大數目啊!而且某甲連支票都開了。於是在比較利益理性選擇下,毫不猶豫的吞了下去。又走了一段路,碰到另一坨狗屎,某乙便朝著某甲嗆聲說:「你把這坨吃下去,我就給你五千萬。」某甲正在心疼剛剛損失的五千萬,於是在成本抵消原則下也毫不猶豫的吞了下去,也開了支票交給某甲。但兩人才又走了沒幾步,便突然醒悟自己啥都沒賺到,卻白白吃了兩坨狗屎,於是哭著去找老師。那位身兼政府經濟計劃高官的教授,聽完故事馬上從椅子上站起來向兩位學生鞠躬:「一億啊!一億,感謝二位,剛剛幫國家創造了一億元GDP!」
所以,楊前署長不是數學不好,而是模型用錯了地方。如果他感謝衛福部轉手之間為國家創造了200億GDP數字,這樣就說得通了。
接下來的吵架過程更好笑。王定宇為了笑楊志良數學不好,PO出楊志良小時候的成績單,這本是不很入流也沒啥邏輯的攻擊法。但楊前署長卻認真了,落入圈套,把自己輝煌的學歷經歷報了一遍,還把自己那本「生物統計學」的著作PO了出來,強調這書已經印了27刷,自己是數學方面的專家。問題是,那又怎麼著?你的學經歷傲人,就表示你講的一切都是對的嗎?這跟那位眼中只有GDP的教授,和那兩個吃了兩坨屎的博士生有什麼差別?人家抨擊你算法邏輯有問題,你辯護說明算法就好啦!講不過去就認錯或閉嘴,笑笑也就過了。搬學經歷嚇人,跟搬學經歷把妹一樣,都是典型「訴諸權威的謬誤」,這在大一邏輯概論裡就學過了,怎麼大家都忘了呢?
犯同樣錯誤的還有柯P。他強調自己當過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抨擊衛福部官員坐在辦公室下公文,三天內將專責病房增量15%根本做不到。純就現實而論,他的確講出了現場問題,一床病人要移出、降載、調整裝備、組織人員,有一大堆工作要做,的確很難在三天內完成,增量15%沒那麼容易。但這事跟柯P是不是當過台大急診或加護病房主管有何關係?一個現在線上的醫院主管,或一個細密查訪過一線作業困難的行政首長,都能把現場問題確實反映。描述只要夠精確,便能得到專業醫護與許多鄉民的共鳴,有必要嗆資歷嗎?反過來說,強調自己以往的經歷,反使發言聽起來是在嗆人而非論述事情,對解決疑難雜症有何助益嗎?
這其實也不光是這兩位的問題,而是許多自詡為社會菁英的藍綠老人們的通病。有時群組裡討論個問題,大家各紓己見,講著講著,便會有個老屁孩跳出來,嗆說自己是XX博士,OO專家,認識那國政要,跟誰誰誰吃過飯,又有某大人的手機可以直通,某某大事就是我搞定或我提議的。意思是「你們都該聽我的,不聽我的要聽誰的?」然後就接連著一串辱罵,「無知」、「亂講」、「不通」、「廢話」如多管火箭般射出。通常結局是群組人員紛紛走避,此題結束。而他自己還會沾沾自喜,以為自己贏得了辯論。
最近俄烏之戰,許多原本預期俄軍快速勝利的人,紛紛被現實打臉,於是節目上、群組裡,又突然冒出一堆這種「學經歷壓人法」。講不過人家,便搬一堆不相干的台詞來以壯聲勢,企圖扳回面子,連海軍少尉醫官都能搬出來講,殊不知醫官可能是全船最不懂軍艦運作的那個人。這種辯論法放到社會上,實是一種跟自殺炸彈客沒啥差別的「神風式權威壓制法」。本來討論事情有對有錯,各方觀點互有優勢與漏洞,討論之間取有餘而補不足,教學相長就好。但這種自殺炸彈客一進來,滿腦子都是情緒勒索,支配討論,除了幾隻狗腿會留下順勢吹捧,正常人都會四散走避,而且理性討論,一瞬間就變成了「誰才是權威?」的面子比拼。旁觀者更會秒殺此人人格品性,就算你真的曾經如何偉大,那又關我屁事?反而讓參與者與旁觀者,從此將此人列為拒絕往來戶。
問題是,台灣的政治社會中,不論公開或私下,都瀰漫著這種「神風式權威壓制法」,好像抱了個學位,當過幾天長官,就啥都該聽你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一種威權遺毒,使用者也不乏黨國餘孽。真正事理通透的權威,寫幾個點,講幾句話,大部份人就聽懂了。至於那些死纏爛打的人,設個事實印證檢查點,賭個雞排,大致上也就擺平了,根本不需與他糾纏。很多時候,政治辯論不是吵給當事人聽的,而是吵給旁觀者看的,沒必要吵到你吃屎我也吃屎,一起去創造國家的名目GDP。
楊志良數學與柯文哲醫學,在本題的辯論中,其實都是可以理性攻防甚或互相取笑的題目。但一演繹到搬學經歷砸人,那就成了意氣之爭,面子之爭,整個樓馬上搭歪了。本來可以真理愈辯愈明,現在卻非得爭個冤家輸贏,為的只是捍衛自己的身份地位,容不得有人瞧不起我,這跟8+9路上瞄一眼就烙人打群架,有什麼差別?請問,這樣會顯得自己比較高貴嗎?
台灣已走入民主社會三十年,但對於權威身份的迷戀,卻仍餘毒未淨,對於邏輯規則也不夠尊重。也許還得再過三十年,我們的政治社會,才會普遍習得共同討論改進的方法論,堅持住事實判斷、價值判斷、與阿Q式爭面子之間的那幾條界線。在此之前,也許我們只能用最快的速度,隨時隨地秒殺這些愛以權威自居壓人的自戀菁英們,不聽不看,不聞不問,讓他們像撞進海裡的神風特攻隊,既傷不了人又自尋毀滅,讓眾人的耳根子每天都能更清靜一點。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