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凌翔:首波未入印太經濟架構 台灣半導體鬆口氣

烏凌翔 2022年05月25日 07:00:00
拜登的「印太經濟架構」是為精準挑選合作對象,所以到韓國一下飛機就去參觀當地半導體廠。(美聯社)

拜登的「印太經濟架構」是為精準挑選合作對象,所以到韓國一下飛機就去參觀當地半導體廠。(美聯社)

台灣不必為沒有在第一階段加入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而失望,甚至對於半導體業者與電子產品製造商來說,還可能是好事,因為如果深入了解了拜登政府「印太經濟架構」的動機,就知道早加入很好──有美台關係鞏固的偏政治面意涵。晚加入也無妨──可以爭取更多時間調整產業對策,可能獲得偏經濟面的實質利益。

 

以下說明之。

 

拜登上任前即知疫情造成美國工人不足、貨櫃短缺、乃至塞港、物流停滯等等問題,可算是「運籌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的困擾,但是拜登在2020年的「供應鏈競選政綱」中,把供應鏈分為美國國內與全球兩部份,所以,按其「重組」供應鏈戰略藍圖,有三個大麻煩必需解決:物流+倉儲+製造基地。他怎麼做的呢?

 

去年1月20日上任,拜登「照表操課」,一步一步的執行他供應鏈競選政綱中寫明的步驟,發佈「14017號行政命令」與〈供應鏈百日審查〉,然後就開始針對物流、倉儲問題責承七大部會來一一處理。

 

結果呢?根據拜登政府今年二月發佈的〈美國供應鏈行政命令:行動與進步的一年〉報告-有些炫耀政績的意味,但是譬如美國去年的經濟復甦居G7國家之首,創造了367,000份製造業的工作機會,自稱是「歷史上最快的就業增長」,也都有數字可考,應是事實。

 

這些政績屬於前述「物流+倉儲」、而且是國內範疇,聯邦政府出手,在一年內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可以給予掌聲,但也不必意外。不過,接下來要調整「製造基地」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美國過去30年推動全球化過程中,「自癈製造業武功」,生產基地都移往墨西哥、東亞、與中國啦。

 

換言之,美國要調整供應鏈上的製造基地,有很多是位於別的國家的──包括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阻力當然很大,譬如要台積電到亞利桑那設廠。所以,拜登把對策取名為「重組供應鏈」,比較不會引起盟國與伙伴的反感,尤其戰略目標完全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建立彈性供應鏈、振興製造業、創造就業機會、避免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就美國立場而言,也無可厚非,每個國家都應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盤。

 

拜登重組供應鏈還有一個重點是要排除「紅色供應鏈」,被美國壓制的對手-中國也不是吃素的,也看清楚了。北京大學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今年1月底就發表了〈技術領域的中美科技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報告,指出「未來美國極可能採取『精準脫鈎』和『精準掛鈎』的策略」、「在一些中國急需卻又無法實現自給的核心技術上堅決脫鈎;在兩國水平相當的技術領域放鬆出口管制」,而且坦承美中技術脫鈎「對中國在重點新興科技領域的傷害更大」。

 

北大這份報告中的「技術」就是我們常用的「科技」同義詞;把科技細分為科學+技術是較精準的用法,也有中國學者依此把美國的脫鈎作為分為「科學脫鈎與技術脫鈎」兩個領域,結果都一樣,美國必然挑選他佔有優勢的領域主動跟中國脫鈎,反之,則可能保持掛鈎。

 

好,現在問題來了,美國的〈美國供應鏈行政命令:行動與進步的一年〉報告中強調「美國不能自己製作、開採、或製造所有東西」,那怎麼辦?只好聯手盟友與伙伴啦,這就是IPEF分成幾個領域,並強調「參加國可以只參加部分領域」的原故。

 

換言之,其實是拜登政府會依據美國的需要、以及盟友或伙伴的強項,精準挑選美國要合作的對象與領域,譬如跟台灣肯定不會在鋰礦或稀土方面合作,而是半導體;這也是拜登到韓國一下飛機就去參觀半導體廠的理由,美國看重南韓的合作領域也是半導體。

 

結論是,台灣既然不在第一波IPEF的成員中,正好利用這段時間,思索如何利用自己擁有的「被利用價值」,在未來爭取更多的國家利益。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