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透過軍購項目把台灣帶向源頭打擊的建軍方向

諸葛風雲 2022年06月01日 07:00:00
陸軍將修訂再增購18套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原有的七個火箭砲兵連增加到21個。(取自U.S. Army)

陸軍將修訂再增購18套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原有的七個火箭砲兵連增加到21個。(取自U.S. Army)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報導,俄烏戰爭促使拜登(Joe Biden)政府積極推動台灣購買不對稱作戰武器,影響所及美國國務院否決了M109A6的出售,並大幅提高MH-60R反潛直昇機售價導致台灣國防部只好忍痛放棄購買,有最新報導改增購海瑪斯多管火箭系統,這些轉折引起台灣民眾的議論,甚至藍營媒體人也見縫插針大肆批評美國完全看不起台灣軍事判斷。

 

其實由這些案例不難發現,美軍正透過軍購的手段引導台灣國防體質以及戰術構想進行調整。

 

美國的軍事作戰概念歐亞兩區一直是不同的,以二戰為例:歐戰以艾森豪上將主導的陸戰為主,太平洋戰區以海軍尼米茲上將及陸軍麥克阿瑟上將聯合主導的海戰及跳島戰略為主,所以目前烏俄戰事的歐陸模式並不能完全套用台海的防衛作戰,就以太平洋的地面主力美軍海軍陸戰隊現正在推動的變革為例:除了大幅裁撤主力戰車外,就是將原有的21個野戰砲兵連,精簡到剩五個,但是將原有的七個火箭砲兵連增加到21個,採用的裝備就是「海馬斯」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 , HIMARS),未來這些單位還會配備「海軍陸戰隊遠征船艦阻絕系統」(Navy Marine Expeditionary Ship Interdiction System, NMESIS)具備反艦能力,這說明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砲兵部隊將由射程更遠的多管火箭與飛彈來取代傳統砲兵。

 

若從這觀點就不難理解,在西太平洋以島嶼防衛為主軸的作戰型態下,美軍希望做到隔海打擊及遠距制敵的不對稱作戰,對於敵人進行源頭打擊,在敵人集結地或航行階段就直接殲敵,而不是被動地等敵人的登陸部隊換乘舟波進行登陸以及進行城鎮戰這類的逐次抵抗,加上美軍的海空軍優勢壓制下制敵機先,並將自己的傷亡降至最低。

 

而國軍長期以來一直以制空、制海、反登陸的原則所制定的「固安作戰計畫」作為演習劇本,在這模式下陸軍要在入侵的登陸船團泊地換乘登陸艇或氣墊船階段才開始打擊,打擊距離是設定在30公里左右(地平線)以內所以才會想採購M109自走砲等這類傳統裝備,這樣在設定上就落於被動而且容易進入城鎮作戰階段的消耗戰。

 

台灣軍方自台美斷交後長期缺乏學習國際最新作戰觀念的機會,幸賴世界局勢逆轉,此困境正逐漸改變中,而美國正以各種方式改變台灣現有的防衛劣勢,其中包含「作戰觀念」,相信在未來幾年美國透過軍售試圖引導台灣的國防政策將會更為明顯,國軍應順勢因應進行調整,除採購軍備外更要學習美軍作戰觀念,才能有效提升台灣防衛力量讓對岸不敢蠢動。

 

※作者為企管博士、大學助理教授、軍事部落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