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使用舊電器多繳電費比換節能電器划算 誰要節能?

許力允 2022年06月30日 00:00:00
節能電器推廣一直是我國在能源轉型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成效一直有限。(資料照片/陳品佑攝)

節能電器推廣一直是我國在能源轉型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成效一直有限。(資料照片/陳品佑攝)

電價審議委員會在27日拍板調整電價,從受影響的層面來看,這一次電價調整主要是因應國際燃料成本上漲,為了反應發電成本又要考量民生受影響幅度,才做了這樣的決定。這樣的調漲模式,雖然顧及了用電公平正義的部分,卻也顯示了台灣在電價的考量上,只有從財務的角度出發,並未通盤思考如何透過電價調整的方式,來加速達到國家能源轉型的可能性。

 

首先是住宅用電部分,本次用1,000度作為一個分水嶺來區分豪宅和一般住宅用電,正是一個未善用政策工具的最好示範。由於國內民生電價並非一段式收費,而是區段收費,合理的做法應該是針對不同的區段有不同的調漲幅度,透過更明顯的差異電價,來加速民生節能的成效。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我國民生用電在700度以下的節能效率一直成效不彰,在過去二十年間均呈現年均用電成長的情形,反倒是1,000度以上的用電大戶,在過去二十年間平均年用電減少了約8.7%。考量到經濟以及科技成長,用電成長本就是在可預料中的事,但民生用電大戶的年用電減少,其實反應的是用電大戶更有經濟能力去汰換家中的老舊電器並改用節能電器,才會在數據上呈現出這樣的成果。

 

節能電器推廣一直是我國在能源轉型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近年來無論是祭出什麼樣的補助手段,其成效一直都有限。根據台經院的統計,我國2020年銷售的家用空調、電冰箱約226億,但經濟部在2016-2020年間針對這兩項電器的節能補助,若以最高2,000元計算,居然只有17億元。成效如此差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民眾精算之後發現,使用老舊電器所需要繳交的額外電費,和新購電器扣除補助後攤提的成本還要來的低,試問民眾要如何有動力進行節能行動?

 

而在工業用電部分,本次漲價雖獲多位企業主支持,但調漲的幅度對於台電短期虧損的彌補程度,其實也就只是杯水車薪而已,更有可能因為全面的調漲,進一步帶動國內通膨的成長,更無法真正解決企業對台灣供電的最大擔憂,也就是穩定供電。面對越來越複雜的電力供應問題,台電除了調整電價這一個方法外,更應考慮將台電自產的綠電納為政策工具之一,引入階梯電價及來源電價,除了可以重新檢視供應不同產業能源的適切性外,也能進一步因應出口企業迫切的減碳需求。

 

受限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限制,在我國若想購買綠電,除了自發自用外,就必須要綠電連同再生能源憑證一起購買,日前有多篇報導提到台積電把台灣的綠電都買走了,其實就是指台積電透過和離岸風電業者簽約,將業者發電產出的綠電憑證,通通轉讓給台積電,但台積電實際上還是使用台電電網所供應的電力。

 

而根據能源局統計,2021年在自由市場交易的綠電總量,僅佔不足全台再生能源發電的一成。這意味著有九成以上的再生能源並未進到自由市場交易,而是台電透過自身發電透過躉售的方式併入全國電網供全台使用。這樣的模式並沒有考量到出口產業面對如CBAM等措施的迫切性,而是讓全台所有企業同享一個相同的電力碳排係數。

 

由於部分出口導向的企業面臨價值鏈減碳的壓力,更有意願以較高的金額購入再生能源憑證以達減碳標準,倘若台電能將這超過九成的綠電憑證釋放到自由市場中,勢必可以緩解許多企業減碳的壓力。若擔心中小企業無力與跨國企業競爭綠電憑證,經濟部也可以透過限制產業、限購總量、限價等方式,優先讓有迫切需求的企業購買憑證,而憑證出售的金額,也可以用來緩解台電的發電成本或是進一步投入韌性電網的建構。

 

面對全世界的能源危機以及減碳趨勢,電價調漲僅能作為政府被動因應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如何喚起人民節能的意識,以及讓工業用電的價格更能反應能源實際的碳成本,進而讓企業加速減碳,並趁此機會加速佈建具有韌性的電力系統,唯有多管齊下的方式,才能讓我國2050淨零碳排的路徑有落實的機會,進而使台灣維持自身在國際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

 

※作者為公關從業人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