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蝸藤專欄:俄國還是打出了實力雄厚的軍事優勢

黎蝸藤 2022年07月03日 07:00:00
總的說來,在至今為止的第二階段戰事中,俄國步步為營的戰法,進展雖然慢,但確實取得穩步勝利。(美聯社)

總的說來,在至今為止的第二階段戰事中,俄國步步為營的戰法,進展雖然慢,但確實取得穩步勝利。(美聯社)

俄烏戰爭,俄羅斯第一階段戰事不利。三月底,俄國從基輔附近撤軍,把兵力集中在烏東和烏南地區。4月8日,戰事正式進入了第二階段。俄國的戰略目標,從想一下子吞併烏克蘭或逼烏克蘭簽城下之盟的冒進戰略,轉到步步為營的吞併戰術,希望完全佔領烏東三州和烏南沿海地區,把烏克蘭變成內陸國,更可以連接上在摩爾多瓦的傀儡共和國「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國」。

 

應該說,改變戰略之後的俄國,雖然無法打出「世界二號軍事強國」的雄風,沒有那種輾壓性的優勢,但整體實力雄厚的軍事優勢還是打出來了。相反,烏克蘭雖然得到「歐美亞太抗俄共同體」支持,但戰場上處於不利局面。

 

第二階段戰事有三個重要戰線:東南部的馬立波圍城戰、東部的頓巴斯戰線、南部的赫爾松反攻

 

馬立波圍城戰

 

早在戰爭一開始,俄國已把攻堅重點放在馬立波。馬立波位於頓涅茨克州的最西南方,瀕臨亞速海北岸,是頓尼茨克州第二大城(僅次於頓涅茨克),該州最重要的工業中心,有諸多鋼鐵冶金機械廠,都是從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大型國企,也是烏克蘭亞速海沿岸重要港口。在過去八年的頓巴斯戰爭中,該地是烏克蘭政府軍在頓涅茨克最重要的軍事據點,有大量的彈藥和糧食儲備。

 

被俄國認為是「納粹」的亞速營,其基地就在馬立波。亞速營的前身是烏克蘭的民間志願軍,在2014年5月頓巴瑟戰爭開始不久就自發集結起來對抗分離主義叛軍。在政府軍奪回馬立波之戰中首次參戰,11月被政府軍收編成為「亞速特種作戰獨立支隊」。可想而知,能這麼積極參戰的,大部分都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傾向,在政治光譜上以右翼到極右翼分子居多(有趣的是,其中說俄語的烏克蘭人眾多)。亞速營成立以來不斷被指為「納粹組織」。俄國要在烏克蘭「去納粹化」,首先就要把亞速營除去。

 

由於馬立波臨海及距離頓巴斯叛軍區很近,俄軍和頓巴斯分離主義叛軍在水陸兩線對它重重包圍。如果說在基輔等地,俄軍還顧忌轟炸平民設施的話,那麼在馬立波,俄軍採取「無差別轟炸」的作戰方式,斷水斷電斷網等「超限戰」手段「一個都不能少」。一些中國網民鼓吹的「普京對烏克蘭太心軟」的說辭,在馬立波圍城戰中被徹底打臉。馬立波圍城戰成為戰爭初期最殘酷的戰爭。俄軍空襲婦幼醫院、空襲大批兒童躲藏在內的劇院等人道主義悲劇,都發生在馬立波。俄軍在戰爭初期還迅速佔領了馬立波以北的扎波羅熱州沿岸地區,斷絕了烏克蘭援軍。

 

進入4月份,俄軍和頓巴斯武裝漸次佔領了市中心和港口區,烏軍只能據守在工廠區的幾個鋼鐵廠,那些鋼鐵廠不是普通的工廠,正如蘇聯時代的大國有企業一樣,是一大片生產生活區域,光是最後據點亞速鋼鐵廠(Metallurgical Combine Azovstal)就佔地十幾平方公里,在規劃時就已有戰爭準備,地道密佈。烏軍正是依仗這些設施全力死守。到了四月下旬,所有守軍退到亞速鋼鐵廠,繼續頑強抵抗。鑑於俄軍也傷亡慘重,普京日前命令對鋼鐵廠「圍而不攻」。改為圍困迫降(但據烏克蘭方說,俄軍依然持續轟炸)。儘管烏軍抵抗頑強,但由於無法增援,馬立波完全陷落只是時間問題。接下來兩星期,各方為留在鋼鐵廠的平民開放人道主義通道談判和交換戰俘談判。到了5月21日,馬立波最後一批500多人的守軍投降,城市正式淪陷。

 

馬立波雖然淪陷,但烏克蘭軍隊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抵抗將近三個月,拖住了大批俄國軍隊,減輕了烏克蘭其他戰線的壓力。正如澤倫斯基所言,他們全部都是烏克蘭英雄。俄軍攻佔馬立波之後,完全佔領了亞速海沿岸,把克里米亞和頓巴斯連成一片,形勢大好。

 

馬立波圍城戰傷亡慘重。據烏克蘭頓涅茨克地區軍事當局負責人帕夫洛·基里連科(Pavlo Kirilenko)在4月22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估計馬立波市有2萬至2.2萬人死亡,全市95%的建築被摧毀。儘管烏克蘭方面有誇大的嫌疑,但估計現實情況雖不中也不遠。由於戰事太慘烈,信息極為封閉,引發的人道主義危機恐怕超越大部分人的想像。美國衛星公司(馬薩爾科技)的地圖就顯示,當地或出現了多個「萬人坑」。

 

東部的頓巴斯戰線

 

第一階段,俄軍在東部的主要進攻目標是哈爾科夫。烏軍在哈爾科夫奮力抵抗,擊退俄軍。第二階段,俄軍在東部的主要目標變成以兩個傀儡共和國為基地,先把整個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打下來。從基輔和哈爾科夫撤出的俄軍也大都調動到這裡。4月8日,俄國導彈空襲克拉馬托爾斯克火車站(Kramatorsk railway station),導致59個平民死亡(7個是兒童),100多人受傷。這次對平民的襲擊預示了新一輪頓巴斯戰爭的慘烈程度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4月18日,俄軍對烏東三州發動大規模轟炸,頓巴斯戰線正式打響。在頓巴斯,俄軍有兩個傀儡共和國叛軍相助,兵力比烏克蘭多一倍(到十萬級別),光是四月下旬,俄軍就投入戰場達六萬人之多(76個營級戰鬥單位)。據稱,還有多達1-2萬名來自敘利亞等地的雇傭軍

 

俄軍進攻重點在以北頓涅茨克(Sievierodonetsk,它屬於盧甘斯克而不是頓涅茨克)為中心一帶的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交界地區。自從盧甘斯克州宣布獨立,首府盧甘斯克市被叛軍占據,烏克蘭在盧甘斯克的實際政府就搬到了北頓涅茨克;那也是烏軍防守的重鎮。四月下旬,俄軍開始由北方開始發動進攻。五月以後一直逐步蠶食,先後攻陷了北頓涅茨克以北和以西的幾個城鎮。在5月5-13日進行的「頓涅茨河(Donets River)渡河戰」尤為慘烈。烏軍奮勇抵抗,俄軍花了八天時間才擊退烏軍過河。烏克蘭聲稱擊斃一千多名俄軍,俄方報告的數字中,俄軍陣亡也有五百餘人。俄軍渡河後,繼續向北頓涅茨克挺進。

 

5月20日,俄軍取得突破,陸續攻陷外圍幾個小城鎮,開始在北頓涅茨克市區與烏軍進行激烈的巷戰。俄軍在5月31日攻取市中心,烏軍繼續佔據城市外圍與俄軍對峙。接下來一個月堪稱戰爭爆發以來最慘烈的時刻。俄烏雙方以重型大炮對轟,俄國以10:1甚至40:1 的火力優勢,大佔上風。在五月底,烏軍每天有50-100人戰死;到六月初,每天陣亡人數達200人;到六月中,數字直逼500-1000人。到6月25日,烏軍不敵,剩餘軍人全部撤出。北頓茨涅克淪陷後,俄軍幾乎佔領了整個盧甘斯克。

 

在北頓尼茨克戰役的同時,烏軍在哈爾科夫進行反擊,希望把俄軍徹底逐離哈爾科夫。烏軍取得一定進展,但至今還沒有徹底驅離俄軍。

 

俄軍對烏東三州發動大規模轟炸,頓巴斯戰線正式打響。(美聯社)

 

烏南戰線

 

在開戰之初,俄國就從南線進攻(當時是北線、東線、南線三路包圍)。相比北線的出師不利,俄國在南線的進展算是理想。在南方戰線,俄軍也採取了先東後西的戰略,先奪取東邊的亞速海沿岸地區,再試圖奪取西邊的黑海沿岸。考慮到烏南地帶沒有多少親俄勢力,其進展比東線還要重要。俄軍佔領的第一個大城市就是赫爾松州的首府赫爾松。目前,俄國佔領幾乎整個赫爾松州,以及扎波羅熱州的大部分(兵臨首府扎波羅熱市城下)。俄軍就這樣佔領了烏克蘭東部亞速海的所有沿岸地區(除了關鍵城市馬立波),不但封鎖了烏克蘭在亞速海的出海口,還打通了俄佔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之間的陸路連接。亞述海成為俄國控制的「內湖」。佔領黑海沿岸的赫爾松市還有一個重大意義,因為它是烏克蘭最大河流第聶伯河(也是歐洲按長度算的第三大河)的出海口。控制了該市就等於控制了烏克蘭經由第聶伯河進出口的線路。

 

到了戰爭第二階段,俄軍繼續對烏南沿岸城市進行轟炸,但由於主力都在烏東,烏南進展不大。烏克蘭倒是在烏南發動反攻,希望重新奪取赫爾松市。烏軍奪回了一些土地,但至今尚未進攻到赫爾松。

 

總的說來,在至今為止的第二階段戰事中,俄國步步為營的戰法,進展雖然慢,但確實取得穩步勝利。

 

俄國在第二階段戰事取得優勢的原因有幾個。

 

第一,在東線,烏克蘭的任務從「抵抗俄軍侵略」變成了抵抗侵略和主動進攻「收復失土」相結合,因此前一階段讓俄國吃了大虧的城市戰,也變成了更傳統的陣地戰。一旦進攻被俄國和親俄武裝控制的城市,可能反過來要讓烏克蘭成為城市攻堅的一方。在這種情況下,前一階段大發神威的單兵武器就不太適用了。烏克蘭要求北約提供提供重型武器,包括坦克、自行火炮、戰車乃至飛機等重型「進攻性武器」,正是出於這種考慮。

 

烏克蘭軍人在這次戰爭中展現高素質,這主要得益於過去八年美英對其培訓。然而,當初培訓等項目主要是針對烏軍和親俄武裝在城市戰中的戰術,對大規模的陣地戰並不注重(因為親俄武裝當時也沒有多少陣地戰的武器)。俄國在戰爭第一階段雖然變成「紙老虎」,但很可能是因為俄國不熟悉城市戰。到了俄國熟悉的陣地戰,那種機械化部隊的「鋼鐵洪流」是雄風猶在,而且俄國還有制空權。這就是為何,烏克蘭在赫爾松和哈爾科夫反攻中,雖然都取得進展,但成果都很有限之故。

 

第二,北約雖然經過一番辯論,終於肯提供重型武器,但與輕型武器「傾囊相送」相比,數量有限,性能上小心翼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有三個擔憂。(一)害怕提供較長程的武器,烏克蘭會用這些武器攻擊俄羅斯境內目標。美國得到烏克蘭再三保證,才答應送出射程達80英里的M142 HIMARS輕型火箭系統,此前送出的系統射程只有40英里。(二)害怕高科技武器被俄軍得到,破解和複製西方的技術。所以高新武器還拆除了高科技的部分,造成西方先進武器降級的諷刺現象。(三)害怕送得太多太先進,引起俄國與北約衝突。烏克蘭想要的飛機,北約就始終沒有送,最多只送直升機和無人機。

 

第三,在馬立波和頓巴斯戰線,俄軍一改攻打基輔時,尚較注意避免向平民下手的戰法,回到傳統的「萬炮齊轟」的戰術。這不但大大增加了戰爭的殘酷性,也用盡了俄軍在重型武器上的優勢。

 

第四,西方雖然提供武器,但如何把武器安全地運到前線才是戰場關鍵。俄羅斯不會蠢到等這些武器運到戰場,才在戰場上對付它們。俄羅斯早就宣稱北約給烏克蘭運輸武器是「合法打擊目標」。由於俄國有制空權,又可以發動導彈攻擊。因此,運輸路線充滿風險,儲存地方也可能被俄國導彈「一鍋端」。事實上,俄國多次宣佈攻擊了烏克蘭的軍火庫(可想而知裡面有很多北約提供的武器)。烏克蘭不能攻擊俄國境內目標,等於綁起雙手。於是,俄軍不但武器更多,射程更遠,還可以打擊對方後方卻不擔心自己後方受襲,自然佔盡優勢。

 

第五,在東線的另一個可能的問題是,在烏克蘭進攻親俄地區時,很可能會變成「客場作戰」,反而被俄裔人士視為「侵略者」。而且進攻時必然可能導致包括平民在內的人員傷亡。儘管作為抵抗侵略的一方,烏克蘭先佔據道德高地,但如果烏克蘭進攻導致大量俄裔平民傷亡,烏克蘭在輿論上也會處於不利的狀態。在這點上,烏克蘭除了在戰術上必須注意之外,在宣傳輿論上也要早作準備,特別是幾乎可以肯定,俄國和其同夥的宣傳機器一定會發動輿論戰。當然,由於烏軍反攻進展不大,目前還沒遇到這個問題。

 

期望在西方國家一連串的鼓勵下,烏克蘭能繼續抵抗,直至勝利。(美聯社)

 

西方盟國支持至關重要

 

在第二階段戰事展開之後,烏克蘭戰爭很明顯將長期化,而且目前看來烏克蘭戰場形勢並不理想。這時最令人擔心的有三點。第一,烏克蘭人民對戰爭失去信心,可能導致戰場上的崩盤。第二,西方人民因熱情消耗麻木以及代價逐漸顯現(如通貨膨脹,能源危機等)而降低對烏克蘭的支持度。第三,一些政客產生軟弱動搖的綏靖情緒,比如前美國國務卿季辛格就說烏克蘭應該接受國土喪失的目標,法國總統馬克宏也似乎想勸烏克蘭接受現實。值得指出的是,這三種情緒都被俄國的輿論戰所放大。

 

就在這個徬徨時刻,美國總統拜登6月1日在紐約時報投書《美國在烏克蘭的「為」與「不為」》,保證「任何關於烏克蘭的決定都不能沒有烏克蘭的參與」,自己不會私下或公開向烏克蘭政府施壓,要求其做出任何領土讓步。他還指出「我們明白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所以美國人將與烏克蘭人民一道堅持下去。」

 

拜登的立場推動了法德意等歐洲大國放棄綏靖等念頭。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舒爾茨、意大利總理德拉吉聯袂訪問基輔,宣布對烏克蘭繼續戰鬥的支持,並說「是否放棄領土換取和平只能由烏克蘭自己決定」,「我們的責任就是與價值站在一起,與國際法站在一起,也就是與烏克蘭站在一起」。第二天,英國首相約翰遜第二次訪問基輔,重申對烏克蘭的支持。

 

在大國領袖的推動下, 烏克蘭連連收穫新支持。6月24日,歐盟正式接納烏克蘭成為「歐盟候選國」,烏克蘭入歐再進一大步。這當然也是對烏克蘭人民的巨大鼓勵。6月27日,G7峰會,七國領導宣布「無限期」支持烏克蘭。6月30日,北約峰會各國領袖宣布為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期望在這一連串的鼓勵下,烏克蘭能繼續抵抗,直至勝利。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