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怡回憶錄:董建華下台之謎(下)

李怡 2022年07月07日 07:00:00
曾任香港特首的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2021年出席中國人大會議,於離場時跌倒。(美聯社)

曾任香港特首的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2021年出席中國人大會議,於離場時跌倒。(美聯社)

我沒有參加2003年五十萬人大遊行。但不久,我就從加拿大回香港長住了。你關切的地方發生火災,隔岸觀火的心情很不好受。

 

親中派曾經低估參與遊行的人數,並認定二十三條會在立法會照樣通過,董建華也不會下台。

 

但毛毛細雨跟傾盆大雨完全是兩回事。五十萬人大遊行產生了實際效果。

 

首先,遊行規模震動了行政會議成員田北俊,他帶領自由黨在立法會轉態投反對票,既扭轉形勢,迫使董建華把法案收回,也向董顯示出一貫支持他的商界態度變了。

 

其二,大遊行的直接效應是三位董建華任命的司局長辭職,包括財政司長梁錦松、保安局長葉劉淑儀、衛生福利局長楊永強。

 

其三,2003年11月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大勝,親中派民建聯慘敗。民主派乘勝提出要求特區政府同意2007年和2008年分別實現特首和立法會雙普選。

 

其四,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董建華時,提到要「團結在一些問題上有不同意見的人士」。於是董就考慮邀請民主派的大律師梁家傑參加行政會議。

 

民意和政治形勢看來向民主派傾斜,這可能是董建華準備在2004年1月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在07、08年作政制檢討的原因。根據民意趨向,倘若在社會作全面諮詢,其結果必然是要求實行「雙普選」。

 

對於一黨專政的中共來說,人民有了選擇執政者的政治權利,即意味著掌極權者失去或至少削減了操控人民的權力。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豈能容許發生?於是,立刻向董建華叫停,阻止他在次年施政報告中大篇幅講政改。並召喚董到北京,傳達中共意圖。

 

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說,他了解「市民對未來政制發展的關注及政制檢討的重要性」,但表示:「我在不久前到北京述職時,胡錦濤主席向我表明了中央政府對香港政治體制發展的高度關注和原則立場。」意思是,他沒有提出大規模諮詢和雙普選,是「中央政府」的意思。把北京私下向他叫停政改的事,予以公開。

 

到了4月15日,董建華公開表示:「我認為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應予修改,使香港的政制得以向前發展。」

 

緊接著4月26日,人大常委作出關於2007年產生香港行政長官和2008年產生立法會議員的「決定」,表明這兩個選舉都「不實行普選」。並表示會對《基本法》附件關於這兩項的產生辦法作適當修改。

 

中共顯然要及時否定董建華使香港政制向前發展的決策。

 

人大常委作出這樣的決定,是赤裸裸侵奪了《基本法》第17條明確規定的香港特區的立法權。根據第17條,人大若認為香港的有關立法不符合屬於中央管理的事務,可以把法案發回,但無權代為立法。人大常委有解釋《基本法》的權力,但也要香港法院向人大提出釋法,才可以解釋。上次釋法雖不是由香港法院提出,但至少是特首提出。而這次董建華沒有向人大提出,人大卻作出決定,明顯是越俎代庖、不顧《基本法》的規定。

 

我相信2003年北京召董建華上京,一定向他表示要在施政報告中否定雙普選,而他顯然沒有做。我也相信北京有可能要求他向人大提請「釋法」,但他也沒有做。直到人大作出「決定」前,董還表示07、08的政制要向前發展。從中共看來,這是陷中央於不義。

 

中共越俎代庖插手香港事務,破壞一國兩制,引致國際輿論包括人權組織和美國國務院人權報告的嚴厲批評。

 

董建華敢於這樣做的原因,很可能是他過於自信自己在中共眼中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既低估了中共對不肯放權的堅持程度,也想挽回自己的低落民望。他在辭職時回答記者說,他「最大的遺憾是未能完成第二個任期」。這說明他是不想辭職的。

 

董建華父親董浩雲是航海業巨擘,擁有超過150艘貨輪。董家與美國關係良好,在韓戰和越戰時,他的船隊幫美軍運送過大量補給物資。董家過去與中華民國關係密切,董浩雲的四女董小平夫婿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彭孟緝之子、中國航運董事長彭蔭剛。

 

隨著中美關係在1971年突破,董浩雲不久就帶著董建華在美國拜會中共駐美代表柴澤民。為早期《七十年代》寫過許多訪問大陸的歌頌文章的趙浩生,與董浩雲稔熟,經香港去大陸時多住在董家別墅香島小築。我也去過那裡。趙浩生跟我說董浩雲很「愛國」,他每次過港,董浩雲都請他講中國大陸的情況。

 

董浩雲去世後,董建華接管家族生意。1985年遭到破產危機,據說他向當時的新華社社長許家屯請求援手時,許大喜過望。即通過霍英東給董家借款渡過難關。

 

為什麼會大喜?《論語》說:「惠則足以使人。」你給人恩惠,就可以支使他。這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共對於向他輸誠的「愛國」人士,向來任意踐踏,但對他曾經施恩德人士,反而信任與重用。而董建華的美國聯繫,固然可以做中國在改革開放中與美國的橋樑;與台灣的關係又有利於對台統戰;在港英時代曾當過行政局議員,也較能獲香港人信心。因此幾乎是不二人選。

 

但香港政制,既觸及中共的權力,也觸及中共權貴在香港的利益。董建華經多次提點,似乎仍冥頑不顧。迫於無奈,中共只好請他下台,讓港英培養、中共不怎麼信任的公務員出身的曾蔭權暫時接任。

 

不過,董建華其後因為同中共高層的關係,仍然對香港的政治發生關鍵影響。(失敗者回憶錄166)

 

※ 作者為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專欄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近年在香港蘋果日報撰寫社論、專欄,時常批評當道,立場反共。李怡近年移居台灣,持續發表他個人的「失敗者回憶錄」系列文章,本報從第91篇開始連載,前90篇則連載於《風傳媒》。

 

關鍵字: 董建華 下台 董浩雲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