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定位國軍 將陸戰兵力分成三級

吳崑玉 2022年09月20日 07:00:00
在延長後備役期定案之前,先重新定位國軍各種部隊的任務特性,並將民間力量納入,才能收擴大國防能量之效。(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在延長後備役期定案之前,先重新定位國軍各種部隊的任務特性,並將民間力量納入,才能收擴大國防能量之效。(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國軍幾乎確定將要延長義務役期至一年,加上美國「台灣政策法」的初審通過,前總長李喜明新書發表,力推其任內的「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ODC)」,各方又對國防問題興起一波爭論。

 

關鍵是這個兵當得有沒有意義?

 

實際上,各種爭論自有其一套邏輯,卻也存在著許多盲點與內在矛盾,這是全世界戰略研究的常態,而其定論只能依賴實戰的驗證。舉例來說,ODC的主要概念就是「不對稱作戰」與「刺蝟戰略」,強調近身攻防。「源頭打擊」派則嗤之以鼻,認為如此將縮短台灣防衛縱深,使得反應時間更短。問題是,在台灣「不開第一槍」的政略指導下,我軍只能承受第一波打擊後,再展開第二擊,「源頭打擊」來得及嗎?況且,共軍很有可能不宣而戰,以演習之名轉向軍事攻擊,真正壓縮反應時間與戰略縱深的,是依據政略而制定的「接戰準則」(Rule Of Engagement, ROE)。敵軍的第一槍,可能是全面的飛彈襲擊,登陸艦隊以軍演之名已經全在海上。「不開第一槍」與「源頭打擊」,現實上是存在著內在矛盾的,要玩「源頭打擊」,便需有「先制打擊」的戰略主動權,修訂ROE,否則還是得先頂住近身攻擊,保存足夠戰力,才有能力進行報復性攻擊。這些問題至今仍無一套說得通的邏輯系統,於是爭論不休。

 

義務役爭論亦出於此,真正問題不是年輕人願不願意保家衛國,而是這個兵當得有沒有意義?如果成天只是搞頭皮與草皮,只是對著空氣練刺槍術,一百多人花三天裝沙包構工,美軍與民間用一台小山貓和水利工程用的「沙腸」,一個下午就完成同樣工作量,請問這個兵當得再長,又有何意義?要練刺槍術不是不行,起碼像英軍一樣,對著維尼熊之類的實物刺,還有點實戰意義與娛樂效果。最嚴重的問題是,延長義務役所創造出來的後備兵力,僅是次級弱化的正規軍,沒有戰車重砲的常備軍,教召還是在玩行軍和野營,戰時形同砲灰。年輕人在此既學不到新技術,也練不出好槍法,為什麼要多花時間浪費生命?

 

真正問題不是年輕人願不願意保家衛國,而是這個兵當得有沒有意義?(攝影:張哲偉)

 

況且,依照《論殺戮》及武裝部隊心理學所述,二戰中約有85%的士兵,並不是真的瞄準敵人開槍,而只會朝大概的方向開槍。俄烏戰爭中,志願民兵戰力常超過義務役士兵,即肇因於此。前者是志願來殺敵的,後者則是被法令與軍令逼上梁山的,意願不同,使得前者能夠承受較高強度訓練與戰況,而後者常逃兵或避戰,反成軍中管教難題。

 

所以,誠心建議國軍,在延長後備役期定案之前,先重新定位國軍各種部隊的任務特性,並將民間力量納入,才能收擴大國防能量之效。原因是台灣社會在知識水平、技術含量上,早已超過國軍甚多。國軍,尤其是陸軍,不應再以傳統老舊,足以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觀念,強壓主導義務役與後備兵力的訓練與應用,而應廣泛結合民間力量,擴大國防戰力的基礎。

 

將陸戰兵力分成三級

 

這就涉及了整個陸軍系統的重新定位與任務分派,從打、裝、編、訓一路推下來,達成訓用合一,讓所有人知道自己在戰場上的角色與定位,從而發揮每個士兵的主動性,而不是坐等上級命令。不論是灘岸守備,反空降、反突襲,我們需要的是這種由下而上的小部隊主動性,而不是17世紀那種等待命令、列隊射擊的線性戰術死鐵紀律。

 

竊以為,國軍的陸戰兵力應可分為三級:

 

一、常備部隊:重裝、重砲、飛彈、大火力,用於會戰地區主戰場,定位為逆襲主力與野戰主力。在防衛作戰中,常備兵力是守備骨幹與預備隊。配備的是那些昂貴的大傢伙,像M1A2戰車之類的。其裝備維修與後勤皆需由專業後勤單位處理,民間很難涉入。

 

二、後備部隊:定位為要塞與灘岸守備主力,雖然較常備部隊輕裝,但其機動力與火力不見得較弱,只是以其他工具替補。例如:沒有120迫砲以上重砲,但可配備航程10~40公里的遊蕩彈藥(自殺無人機),裝上機槍、機砲、火箭彈的低階察打一體無人機或UGV(無人地面戰具)。與民間工程營造單位合作的工兵,用民車載運的補給、運輸單位,或改裝民車機動的機砲以協助防空…。後備部隊應該只是另一種編裝方式的部隊,而非缺乏戰力與功能的砲灰部隊。

 

後備部隊應該只是另一種編裝方式的部隊,而非缺乏戰力與功能的砲灰部隊。(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三、國土防衛部隊(TDF):全由志願性民兵組成,由特戰退役或現役人員領導,擔任城鎮、交通要點、關鍵基礎設施、戰術要點等地的警備、巡邏、檢查哨等工作,補齊民防法中各類「特種防衛團」的任務編成,守護後方,以使正規軍與後備軍能夠節約戰力,用於重點攻防。

 

聽美軍意見不是干擾國軍自主建軍

 

換言之,正規軍的定位是會戰主力,後備軍的定位是專業的要塞守衛部隊,TDF則是專業化的城鎮戰主力。這些任務分派並不只是要打一場消耗戰或持久戰,看官們不妨翻開谷哥地圖仔細瞧一下,八里港、台中港、高雄港這些港區後方不到一公里,就是民居與城鎮,防衛這些港口與機場,根本逃不過城鎮戰。而且對於國軍最大威脅,不只是共軍的海空攻擊,而是其岸對岸垂直突擊,用直升機載運特戰部隊穿插國軍防線後方,截斷補給與火砲陣地,已是其近年發展的標準戰術,國軍除了增加防衛兵力密度與戰力,別無他法因應。

 

也就是說,國軍需要像寫劇本一樣,將各種部隊的戰場主配角明確定義,才能收分進合擊之效,而不是教所有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用幾百顆頭去撞同一面水泥牆。同時,在儘量不動國軍常備兵力編裝組訓的前提下,開放後備部隊與TDF,廣泛結合民間的技術與資源,打造一整套符合現代戰場需要,共軍既摸不清楚也搞不懂的戰術戰法。同時讓來自民間的宅男草莓兵,降低參與戰鬥的門檻,用不同的工具,一樣能夠發揮戰力。在重建後備戰力的同時,軍方應清楚認知,在許多部份,現代科技早已使社會生活技術遠超軍事技術,調整戰鬥條件,使其適應並應用生活條件所提供的資源,才是合於現實的辦法。

 

最嚴重的問題是,台灣已經70年沒有戰事,軍中缺乏足夠具有實戰經驗的將校,而世上唯一具有足夠實戰經驗的部隊只有美軍。所以,多聽美軍意見,不應被視為干擾國軍自主建軍,這種民族主義式的義和團或滿清八旗兵意識,非但無益,尚且有害。戰爭是很現實的生死搏鬥,隨時參照最新最有用的戰法戰術,才是務本務實之道。我們不是要給國軍找麻煩,而是台灣民間有很多技術與服務能量,希望能給國軍幫上忙,尚盼軍方高層打開心胸,廣納意見與資源,才是真正的「全民國防」之道。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