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專欄:台灣面臨三重信心危機

林濁水 2022年10月01日 00:02:00
美國的飛彈驅逐艦通過台海。(美聯社)

美國的飛彈驅逐艦通過台海。(美聯社)

9月6日烏克蘭在哈爾科夫發動閃電反攻,勢如破竹,開戰5天中就收復過去5個月失去的土地。9月13日哲倫斯基宣布烏克蘭軍隊已經奪回約8000平方公里領土。這時台灣民意基金會做了民調發現,台灣民眾認為烏克蘭有勝算的47.4%,雖未過半,但遠遠高於認為會輸的25.1%。但是如果中共攻台,台灣民眾認為台灣會輸的過半,達51.2%,認為台灣會贏的只有29.6%。

 

至於烏克蘭民眾自己的看法,依媒體報導,認為將打敗俄羅斯的,已經持續好幾個月都在90%以上了。

 

同樣面對強敵,台灣民眾和烏克蘭民眾對戰勝的信心差距竟天差地別,令人驚嘆。

     

相信美國會協防台灣的從高而崩跌

 

過去台灣多數民眾長期相信中共交動武統時,美國一定會出手,所以認為台海沒爆發戰爭的危機。例如去年美國阿富汗大撤退後,相信拜登對防衞台灣的保證的高達65%。然而,到了上個月底這個信任也出現危機,信任度只剩下44.1%。

 

假如美國袖手旁,台灣單靠自己面對中國武力,結局自不必多說,51.2%認為會戰敗的民調數據就是這樣來的。

 

然而,美國不出兵協防烏克蘭豈不是眾所週知?那麼台灣民眾為什麼在同樣沒有美國協防的條件下,相信烏克蘭會戰勝而台灣會敗?

        

台、烏兩國禦侮的客觀條件

 

面對侵略,烏克蘭的確有些遠比台灣好的條件,例如被國際社會承認為主權獨立國家就是;又如烏克蘭土地遠比台灣大,人口遠比台灣多。但是除此之外,台灣優於烏克蘭的條件卻多得很:

 

一、軍事力量:在各家的世界各國軍力排名中,俄羅斯排名在中國前面;但是,台灣偏又排名在烏克蘭前。烏克蘭優於台灣的只有陸軍一項,至於空軍、飛彈,台灣遠勝於烏克蘭。例如戰機,烏克蘭求美國援F16而不可得,台灣卻擁有亞太地區最大的F16機隊。台灣海軍不強,但仍然遠勝烏克蘭。2022烏克蘭國防預算118.7億美元,等於3303億元新台幣,但是台灣卻高達8428億新台幣,如果再加上機密預算,將達到1兆元,足足是烏克蘭的3倍!

 

二、軍事地緣戰略位置:美國整個戰略重心早己由歐洲移轉到印太,台灣位居第一島鍊樞紐位置,地位比蔣介石時代所謂不沈航空母艦時代更重要,這樣的地緣戰略位置完全不是烏克蘭所能比擬的。

 

在全球科技産業霸權之戰中,台灣因為晶片製造能力,位居産業鍊上下游間的中間樞紐地位。(美聯社)

 

三、攻守難易:地緣上烏克蘭東部和俄羅斯陸地相連的邊界達1974公里,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2014年遭俄羅斯併吞,北部與俄羅斯盟國白羅斯又接壤1084公里,三面俄羅斯坦克都可以直接長驅直入;但是中-台之間有天險台灣海峽阻絕,渡海登陸不易。

 

四、國際秩序問題:中國入侵台灣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都被認為挑戰了西方世界以幾百年時間累積而來的國際秩序,其中,入侵台灣,把台海內海化更挑戰了領海之外為自由航行的國際秩序,也因此,近年來開出軍艦進入台海、南海自由航行的,以美國為首,而英、德、日、加、澳、甚至荷蘭都不缺席。

 

五、經濟實力:2021年GDP台灣7,800億美元,而烏克蘭只有1,400億美元。2020年人均GDP台灣33,775美元;烏克蘭只有3,557美元。雙方實力懸殊。

 

六、産業鍊戰略地位:在全球科技産業霸權之戰中,台灣因為晶片製造能力,位居産業鍊上下游間的中間樞紐地位;相對的烏克蘭雖然世界糧倉之一,傳統軍事工業基本優方於台灣,但是在全球地位的重要性還是完全不能和台灣比擬。

 

七、國內政治條件:台灣的民主政治雖然距離完善地步仍很有距離,但是在己經屬於各國普遍肯定的國家;相對的烏克蘭卻一直是腐敗貪污的失敗國家,澤倫斯基就任後雖然力圖改造,但是積習不是一日可除。

 

美「不派兵」的「介入」已夠俄羅斯吃盡苦頭

 

八、以烏克蘭為例美國不協防,仍將提供大量援助:事實上,縱使美國不派兵介入,但是烏克蘭挺住了第一擊後,美國的援助力度便不斷升級。3月15日美國會通過2022綜合撥款法,援烏克蘭136億元。8月8日再通過援烏45億社會醫療支出。總計181億,遠高於烏克蘭本身的年度國防預算118.7億美元。美國迄今已經撥款超過150億。

 

另外,歐洲除各國個別提供的援助外,9月15日歐洲議會批准向烏克蘭撥款50億歐元援助計劃。

 

軍、經援助外,雖然沒有出兵,但是英美和北約情報戰電子戰強度介入,致使烏克蘭能以小搏大,令人印象深刻。

 

九、美協防台灣立場遠比援烏明確:美國一開始不斷強調美國不會出兵烏克蘭,甚至一開始就說要協助澤淪斯基撤離基輔,剛開始時,軍援也非常小氣節制,其原因,除了美國戰略重心己經從歐洲轉到印太,也因為鑑於烏克蘭一直是失敗國家,在2014更戰敗得太難看,多援無益。不料突然之間,烏克蘭脫胎換骨,抗敵能力迥異於2014年,於是歐美加碼援助,只是迄未改不出兵立場。

 

相對的,當今新冷戰啟動,中美對峙涵蓋軍事地緣戰略-經濟戰略-價值觀戰略各方面,在雙方這三大戰場中,台灣集第一島鍊和產業鍊兩大樞紐位置於一身,又是自由民主價值聯盟的一員。三價值鍊共構於一身。戰略地位重要遠遠不是烏克蘭所能比擬,一旦台灣有事,全球地緣政治和全球產業全面震撼,美國對台灣提供的支援遠遠超過對烏克蘭必屬必然,因此拜登同樣預期戰爭難以避免時,拜登對台、烏的保證截然相反:不斷保證不會出兵烏克蘭;但是也不斷保證會出兵台海,兩者天差地遠。

 

這樣,台灣多數民眾若還認為烏克蘭會勝,台灣會敗,實在怪到不行。

 

拜登挺台承諾備受國內外建制菁英質疑

 

且再回到阿富汗撤軍的災難時刻起追蹤台灣民意對美國協防的信心趨勢。一開始拜登就強調:

 

「我們對(《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款做出了神聖的承諾,即如果真有人入侵或對我們的北約盟友採取行動,我們會做出回應。日本也是,韓國也是,台灣也是。」

 

話明確,簡潔卻論述完整。完全不像臨時起意更不像口誤;但是事先美國印太協調官坎貝爾在5月聲明,強調明確對台防禦的做法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事後美國官員又針對拜登保證,強調美國政策並沒改變,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更否認美國放棄「戰略模糊」政策,還強調美國「沒有計劃」升級對台灣的支持。居然呈現總統和政府官員迥不同調的現象。至於中國,外交部表示,注意到有媒體將拜登的言論解讀為口誤。

 

於是,老資格的專家葛來儀引用坎貝爾的話強調 「1954 年到 1979 年期間,美國對台灣有過類似第 5 條承諾。但正如坎貝爾 的公開聲明所表達的,拜登政府沒有考慮回歸這一承諾。」

 

剛整建完工的國防部駐美軍事代表團辦公大樓啟用。(駐美代表處提供)

 

於是,國內外有資格的政、學、媒菁英圈中形成拜登失言的強大主流,使得美國遇到普世性的信任危機。

 

台灣疑美傳統的根源:兩蔣

       

普世疑美風中,台灣政學媒建制菁英也被捲進,而且添加了自己獨特的內容。

 

兩蔣兩代依賴美國而保住對台灣的統治權,但既痛恨美國對台灣人權的關切,更痛恨美國幾十年來對台政策都以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為基礎,更不用說,先是試探台獨,後又斷交。於是兩蔣無時無刻都活在對美疑神疑鬼中,害怕隨時會被出賣。兩強人過世後,疑美在兩蔣傳人的深藍政學媒菁英中形成根深蒂固傳統,這傳統甚至一定程度外溢到泛綠菁英陣營。只是深藍民眾畢竟已經是社會少數,因此,去年8月中阿富汗撤軍災難後爆發,儘管國內外國際政治學界 ,甚至一些傾綠學者,鼓其如簧之舌,大勸台灣千萬不要被拜登口誤誤導,但是兩個月後,台灣民眾仍然有65%認為若台海有戰,美國會如拜登承諾而派兵協防,於是乎,台灣出現多數民眾和國內外外交建制菁英主流看法迥然相反的現象。

 

疑美論在台灣有長久的傳統。(美聯社)

 

但是無論如何,美國出兵協防畢竟一直是台灣社會長期關切的議題,一旦被引爆,在政、學、媒激烈辯論後,國內外專家拜登口誤的主流論述,終於和兩蔣疑美遺緒合流,並外加有美國幾位政治學大師全球霸權已在由美國轉移到中國的過程中的理論推波助瀾,在這時,蔡總統出而信心喚話。

            

蔡總統對美國的信心

 

疑美大憂排山倒海,假如美國不可靠,台灣怎麼辦?喀布爾陷落後第3天,總統蔡英文強調,「台灣唯一的選項」,就是讓自己更強大、更團結、更堅定保衛自己,自己不作為,只依賴別人的保護,不是我們的選項。」仰賴中共「一時善意或施捨,更不是我們的選項。」

 

「依賴別人的保護」這句話放在兩岸關係的脈絡中是對統派「兩岸事務是同國內事務,不靠自己人,引外力保護既不可靠也不道德。」論述的回應。

 

然而當今之世,不要說小國遇外敵沒有孤立的條件,甚至大到如俄羅斯攻烏克蘭也必須尋找外力協助,美國發動海灣戰爭前也一樣,先尋求聯合國的支持。既然如此,面對統派「尋求美國保護」的攻擊,總統何不堂堂正正直球對決,反而強調「台灣唯一的選項」靠自己,這樣回應,無疑的強化了民眾心中美國不可靠的印象。總統顯然忘了記取四項公投時民進黨最後以直球對決策略取代曖昧的替代方案而翻盤勝出的經驗。

 

無論如何,建制菁英眾口爍金,一旦烏克蘭戰爭巨烈衝擊來襲,台灣社會對美國信心崩盤,相信美國會協防的民眾從65%腰斬,剩34.5%。

 

抗中保台的社會力分析

 

問題還不只是這樣,總統既強調唯一靠自己了,卻連徵募兵都不肯做決斷,還在處理共軍演習恫赫乃至民用無人機入侵金門時。瞻前顧後,甚至演變到如何決策,都在奇怪放話中成為羅生門,這時民眾信心民調出現如下可憂數據:

 

1、同意國軍對中國軍演回應太軟弱的有43.6%,高於不同意的42.4%。其中同意太軟弱的,在高階白領中有61.8%。自營商(包括在自營商、企業主一項中)55.4%,這些人都是典型的中產階級。

 

2、對民進黨政府保台能力沒有信心的高達51.1%,有信心的只有41.2%,其中高階白領、低階白領和軍公教沒信心的都在60%以上。

 

3、總統兩個月中聲望掉了了9.2%。(戴立安民調則兩個月満意度掉了4.0%)總體民眾對總統滿意度43.8%雖然仍比不滿意的42.9%高,但在中產階級中,已經是負大於正,不滿的高於55%,滿意的只有40%,差距高達15%以上。

 

另一個震傳媒關於台北市長選舉民調,結果很可以參照:年輕人支持度黃珊珊30.2%,蔣萬安27.9%,陳時中19.6。在其中,陳時中居然只在國中小程度的民眾中拔得支持度頭籌,而在專科、大學程度的都是最後一名。

 

辣台妹失蹤疑雲

 

中國軍演後,社會浮現辣台妹不見了的嘆息。其實要當辣台妹,民眾要求不高,不過在於回應習近平一句一國兩制決不接受,再加回應香港反送中一句支持香港民主而已。多數民眾態度堪稱穩健,並沒要求必須公投制憲,一點也談不上冒進。

 

作者認為,高學歷、中產階級疏離於民進黨和總統,是由於民眾認為總統和民進黨不夠抗中保台。(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回顧蔡總統就職6年來,民眾對總統兩岸政策滿意度達到50%以上的,只有2016剛就職的幾個月和2019年12月到2020年間1年,加起來還不到 1 年半的時間。假如辣則民眾滿意,否則不满意的角度看,不辣恐怕才是她的常態,所以並不存在辣台妹不見了的問題。假如一句反對一國兩制加一句支持香港人追求民主,民眾就肯定她辣,豈不是蘊含她往往連説這兩句話都要瞻矚一番的意思?

 

既然這樣,所謂蔡總統只剩抗中保台一招的控訴就完全釐清了。真相是一方面蔡英文雖然低調,不嗆抗中保台,但是在台灣抗中保台已經成為社會主流後,國民黨總因為受制於意識型態而自動站到主流的對立面去碰壁因此受傷,這和蔡總統並無關連。

 

另一方面,民眾要求雖然不高,但中共軍演習和民用無人機擾台期間,她處理方式卻仍然既不被滿意,而決策過程又常出現多方放話卸責,以致決策過程成為羅生門,結果就連中產階級抗中保台意識都強於總統以致於認為政府反應軟弱。所以在短時間內,高學歷、中產階級疏離於民進黨和總統,原因竟不只是受到論文門的衝擊,以致於高舉抗中保台牌都失靈而已,更是由於民眾認為總統和民進黨不夠抗中保台。

           

相反定律

 

阿富汗大撤退後,拜登力挺台灣的陳述,雖然一開始被認定是口誤,但是拜登持續鄭重其事地重複同樣的保證,他的重要官員回答協防台灣的問題時,也很快擺脫舊「脈絡」下的習慣,跟上拜登的調性了。風氣所及,9月21日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與花旗銀行三大金融企業執行長也都在聯邦眾議院聽證會上承諾,如果北京入侵台灣,會遵守美國政府規範,退出中國。

 

這樣台灣民眾終於回神過來,認為美國會協防的從最低點的34.1%上升到上個月的44.1%。拜登如今又做了第4次保證,順著趨勢,台灣民眾對美信心勢將很快步入黃金交叉。

 

那麼一大段時間,國內外政、學、媒主流菁英幾近清一色誤解拜登,以致於蔡總統也受到誤導,關鍵所在台灣泛綠色彩的台灣前外交官劉仕傑說得最傳神:拜登的保證是「口誤」才對,「台美關係必須回到基本面來看,不要去脈絡化。」

 

這很清楚地說明了建制菁英在他們從熟稔的「脈絡」出發,所以掌握不到拜登掙脫舊脈絡的新決策的意義。

 

編織在舊脈絡中的政策,固然是眾人智慧的結晶,時間也已經一再證明他是有效的,而且讓許多舊建制菁英得心應手地成就了功業,但是舊脈絡內生的矛盾一旦滋長,領袖就不得不掙脫舊脈絡提出新戰略,而令舊的菁英集團一時措手不及。

 

這幾年來,主流論述的頂尖人士因為這個緣故,在兩岸議題上集體判斷失準的,奇異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連發生,事情的發展便往往和他們事先建議或警告相反。早在2000年之初,我就注意到這現象,在驚訝而無以名之之餘,便杜撰了一個玩笑性名詞「相反定律」,寫在《歷史劇場》書中。由於世局變化太快,太劇烈,相反定律現象此後居然仍繼續發生,2016帶來大變的川普上台時,我又舉了幾個例子寫在〈相反定律與川蔡電話風暴的意義〉中,現在舉出其中4例:

 

1、2015蔡英文訪美事件:訪美前夕從公職退下來的老資格專家卜睿哲、包道格等,基於舊脈絡中蔡2011訪美曾有很不愉快經驗而紛紛叮嚀她,一旦抵美一定要對九二共識有所交代,否則難以過關。她忐忑不安地一再延宕訪美時程,不料到了美國後,美國官員反而接連說明美國無意為九二共識背書,還給了她台美斷交後美國政府給台灣政界人士的最好的待遇,使她成為台美斷交後第一個同時走進白宮國安會、國務院、國防部三大重鎮的台灣政界領袖。

 

2、2015年馬習會:2015年夏立言和台辦張志軍密會,張提議馬習會,夏回台探詢陸委會同仁和幾位「極權威專家」後,「沒想到沒有碰到任何說可能的人」。等到馬習會定局,專家清一色強調習馬將聯手設定主權框架框限台灣,只有極少數如林中斌和我推測焦點是南海仲裁案。公開會面場合開場時習果然一中、統一、和平協議全隻字未提。事後夏回顧說,沒感受到一中壓力,習最關心的是南海議題。這就是說,馬習會是出於習希望台灣在南海仲裁案上站在北京一邊,是中國聯台抗美有成,和馬習會是針對蔡英文和民進黨而來的兩岸主流論述完全相反。

 

3、蔡總統520演說:蔡英文就職前,北京非常認真傳遞訊息,希望蔡總統就職演說中至少要承認九二年的事實和遵守中華民國憲法。蔡總統果然依傳話做到了,於是美、中、台三方兩岸頂尖專家清一色稱讚蔡已過關;但是聽了演講後我嚇了一跳:高調說和美日是自由民主價值聯盟,而不低調說「價值伙伴」;還主張積極參與「區域集體安全機制」,和中共標榜的不結盟主義相衝,因此回應記者:「北京將非常不習慣」。5小時後,北京表示蔡總統演說是未完成的試卷,從此兩岸陷入冷對抗。

 

4、川蔡通電話:總統在華盛頓定案後遲疑了兩個星期才決定通電話。至於主流論述在川蔡通電話後形同面臨世界末日地高嗆:川普「嚴重挑釁」、「中國不會善罷干休」、中國將「失控大暴走」,不料這些事都沒有發生。

 

新脈絡VS.舊脈絡

 

這些「相反事件」的浮現,說明的不是什麼,就是舊脈絡中矛盾逐漸增長,其力量集結而形成新舊脈絡並存,彼此競爭的情境。情境中有諸多新舊明顯對立的現象,其中特別顯著的之一是,無論是舊冷戰時期或冷戰結束後全球化全盛時期,民族主義都受到高度壓抑,然而冷戰一旦結束,被冷戰壓抑的五花八門民族主義 - 大的、小的、擴張性的、防衞性的、復古的、新興的民族主義全面抬頭,而且從政治民族主義的對抗蔓延到經濟民族主義的對抗,然後又和日益上升的全球化趨勢矛盾抗衡。而各種民族主義又互相抗衡,形構了新冷戰一項核心內容。

 

蔡總統經常瞻前顧後以致中產階級、高教育民眾信任下滑。(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在期間,迄今國際上普遍採取地位未定論立場對待台灣,台灣地位的角力混雜在國際上混亂的各種民族主義 衝突中,使兩岸關係成為台灣無從迴避卻極難穩健處理的課題。蔡總統經常瞻前顧後以致中產階級、高教育民眾信任下滑,其源頭正是在這裏。

 

澤倫斯基與蔡英文

 

烏克蘭民眾高達9成的戰勝信心,不必懷疑,和民眾對澤倫斯基的信心緊密地結構在一起。至於台灣民眾缺乏戰勝信心也和對台灣政府及對美國沒有信心息息相關。現在民眾對美信心預料將獲大幅改善,令眾人鬆了一口氣,只剩深藍孤臣孽子為之徒呼負負。然而這時又出現了民眾對政府、國軍的不信任度居然大幅高於美國的不信任度的詭異現象。這個信任危機,政府必須嚴肅面對,必須檢討,必須先堅定自己的價值信念尋找堅定又穩健的戰略,進而改善掌握時局變化能力,並避免遇事猶豫的習慣,強化決斷能力以力圖脫困。無論如何,在長年累積了那麼多經驗後,這應該是可行的。

 

最後,必須補充的是烏克蘭今天能展現驚人戰力,除了因為有戰勝信心和西方提供了先進武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便是2014克里米亞戰爭大敗受到教訓後,上台的右翼總統波洛申科不顧面對軍中保守力量的困難,毅然決斷在北約協助下厲行軍事政革,而澤倫斯基也繼續推動,使軍隊擁有遠比俄羅斯進步的作戰指揮系統及作戰能力,無論如何,這是台灣的借鏡。

 

※作者為前民進黨立委

 

關鍵字: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