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理由:台海無戰事

田牧 2022年10月06日 07:00:00
台海兩岸,搬不掉、遷不走,拖了七十餘年也是拖,還不如繼續等待時機。(美聯社)

台海兩岸,搬不掉、遷不走,拖了七十餘年也是拖,還不如繼續等待時機。(美聯社)

台海將有戰事,紛紛攘攘,已成國際社會熱議。筆者是反戰派,完全不認可這樣的衆說紛壇、人云亦云。這半年來,拜登總統四度表態防衛台灣,言之鑿鑿,反對武力改變台海現狀。新近,王毅外長說:台灣問題的政策,是盡最大努力、以最大誠意爭取和平統一,這一政策保持着連續性和穩定性。中共同樣表達了非「武統」政策。這裡隨手羅列了縱橫交錯的十個原由,制衡與制約着台海戰爭製造者的行動,與讀者分享……

 

一、世界和平是全人類的希望。9月21日是國際和平日,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象徵,2001年9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議。決議希望所有國家、區域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以各種適當方式宣傳和教育,與聯合國合作實現全球停火,這是人類共識,台海沒有理由違迕現代文明共識,挑起戰爭烽火。這是理由之一。

 

二、拜登總統評估美中競爭,是「21世紀民主與專制的較量」。中國經歷了百年的中國民主之路,依然坎坷而維艱,中國民主人士的初心、任務與目標,就是建立中國憲政民主制度。而台灣的民主化之路與經驗,已穩步發展與成熟,憲政法治、政黨競爭、公民社會、多元監督等日益成熟,與現代國際政治接軌,爲中華民族開創了一條新路,爲中國民主運動樹立了榜樣與楷模。整個民主世界不會接受獨裁專制打敗與取代民主。這是理由之二。

 

三、從歷史發展規律來說,中國人熟知一句名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實歐洲歷史也一樣。比如:十六世紀前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還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北方行省,經歷了80餘年的西班牙戰爭,荷蘭獨立了。1830年,比利時爆發獨立運動,從荷蘭治下獨立,並選擇一位德國貴族作爲比利時的第一任國王。見樣學樣,以後盧森堡也脫離了荷蘭獨立。這個過程,有個專有名詞,國家誕生的歷史範疇。即:國家的誕生與發展,有歷史的範疇。換言之,國家的歷史發展演化過程,均帶有歷史的痕跡,或者說烙印,即這是地區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與現象。

 

今天的海峽兩岸,同樣是在經歷「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的尷尬,我們不認爲通過戰爭可以解決歷史的沿革。台灣今天的歷史,是七十年前,國共兩黨造成的世紀對峙,它是1946-1949年國共內戰的産物與結果。1949年以來,台灣在政治、外交、經濟和軍事等方面,一直是獨立自主的政權實體,已存在超過了73年,世人不能隨意漠視與否定這一現實與歷史。這是理由之三。

 

949年以來,台灣在政治、外交、經濟和軍事等方面,一直是獨立自主的政權實體,已存在超過了73年,世人不能隨意漠視與否定這一現實與歷史。(美聯社)

 

四、台灣與世界同在。我們這代大陸人對台灣的記憶,是從一句口號「一定要解放台灣」裡開始的,似乎口號裡的人們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港台人走進大陸投資辦企業,方才意識到,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其實是大陸人自己,是人家來拯救我們了。

 

平心而論,世界對待台灣不公平,台灣至今仍被排斥在國際組織之外,淪爲地球世界的編外村落。台灣擁有兩千三百多萬人口,超過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絶大部分歐盟國家。從世界人口比較來說,台灣排名第57,歐洲的荷蘭第68,比利時第82,盧森堡第164。從2021年的世界GDP來說,台灣排名第24,歐洲的荷蘭第18,比利時第26,盧森堡第74。即便是巴勒斯坦,也成爲了聯合國非會員觀察員國。台灣人憋屈,至今依然無「球籍」。倘若再以軍事武力強加於台灣人民,強行統一,這不公平,也無道理。這是理由之四。

 

五、從大陸民情來說。喊打喊殺的憤青們,儘管在網絡上幾萬、幾十萬,但在十四億的人口中,畢竟只是個零頭。廣大的中國百姓是善良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是幾代人的心願。台灣人民不願意服從專制獨裁政府,完全合情合理。中國海內外的民主人士、民運人士,都不甘於中共獨裁統治,特別是逃亡海外的民運人,絶大部分已入籍他國,嚴格的說都再不是中國人了。我們這批人與台灣人民有多大的區別呢?處在現代文明世界,動輒武力相加,已不被世人接受,中國人確實應該思考一下,武統台灣,無論是向誰開砲開槍,這與鎮壓學生、鎮壓市民有什麽本質的區別呢?這是理由之五。

 

喊打喊殺的憤青們,儘管在網絡上幾萬、幾十萬,但在十四億的人口中,畢竟只是個零頭。(美聯社)

 

六、從中共高層的長期政策來看。毛澤東時代一直有「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說法,七十年來,解放台灣,武統台灣,危機不斷,從未間隙過,七十多年都未變爲現實,這是事實。改革開放年代,港台資本大量湧入大陸,中國經濟騰飛,這其中難道沒有台灣人的合作與奉獻?

 

不過近年來,中共高層也越來越忌諱提及「武統」一詞。有一個事實大家可鑒別。近3年來,中印邊界摩擦不斷,一再碰撞鬥毆,但中共高層並未重蹈毛澤東的套路,中印之間都一再避免開戰,更何況是面對台灣的同宗同族?一旦開戰,生靈塗炭,百姓遭殃,中共無疑會成爲歷史罪人。我祈望,中共永遠不開啟「武統台灣」的千古惡行。這是理由之六。

 

七、台灣事務,整個歐洲從無聲至有聲。2020年9月,德國公佈了「印太行爲準則」,即德國版的「印太戰略」,道理沒錯,從印太的德國、歐洲利益來說,南海也是德國的主要運輸航道,「準則」維護南海、台海這一區域和平穩定,不改變現狀,其中自然有安全與經濟利益。問題是這航道從未異化與改變,為什麼德國與歐洲突然心血來潮,制定「印太準則」?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一是建立和制定「安全與平衡的國際準則」;二是這一區域參與的國際集團與國家越多,越有利於安全、制約與平衡環境的逐漸形成,才會互相制衡,才會得以保障。目的只有一個,國際民主力量不希望強國欺凌弱國,堅決反對改變台海現狀。歐洲的民主力量制衡與反對武力改變現狀。這是理由之七。

 

八、美中有過三個公報,美國從一開始就反對兩岸統一。1979年,中美建交。美國政府同時簽署了《台灣關係法》,文中規定:「與外國、外國政府或是類似實體所進行或實施的各項方案或交往關係,同樣適用於台灣人民。」

 

美國陸軍指揮學院一位著名的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叫巴傑夫,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和平統一」台灣也不行,這不是「一國兩制、三制、四制」的問題,這是中國在打破「第一島鏈」,就是不行。(引述於2017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金一南少將,「必須具備戰略思維的徹底性」一文)。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南希塔克(Nancy B. Tucker),對於台海統一問題也有一段忠告:「一個強大統一的中國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你們永遠不要以爲美國會支持大陸與台灣和平統一。即使中國現在的政治制度與美國一樣,美國也不會那樣做,這是美國的立國原則、基本價值觀念和戰略利益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從美國與中國建交之初起,就沒有準備接受兩岸的統一。這是理由之八。

 

九、從美國的全球戰略(地緣政治戰略)來看。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與川普的「印太戰略」,只是換一種說法,或者說是持續版與昇級版。其戰略目的與目標,無非是圍堵與限制中國。「印太戰略」恰似「地理概念、地緣政治概念,及政策目的與目標」一體化的戰略宣言。倘若丟失台灣,美國的「印太戰略」破局,便意味着丟失亞洲,更意味着退出世界霸主地位。博爾頓說:「對美國來說,中國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一個更關乎(美國)存亡的問題。」設想一下:美國會不會眼睜睜地看着中國「武統」台灣?失去台灣,就是重演大英帝國敗落歷史,就會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

 

中共鼻祖毛澤東說:「敵人是不會自行退出歷史舞台的。」所以,人類歷史發展不會如此平鋪直敘、輕而易舉,從美國的角度來說,反對中國統一,就是維護美國的全球戰略霸主地位。這是理由之九。

 

倘若丟失台灣,美國的「印太戰略」破局,便意味着丟失亞洲,更意味着退出世界霸主地位。(美聯社)

 

十、台灣問題的前景,更是分外妖嬈……

 

1、美歐國家已將台灣問題提到聯合國平台討論,置疑「一中原則」,引起國際社會的討論與評說。

 

2、美國將出台的「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這是2022年美國國會一部審議中的對台法案。美國一馬當先,將承認與尊重台灣的主權地位。法案明確規定,未來五年將提供近65億美元強化台灣防禦,禁止美國政府官員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並建議美國視台灣民選政府爲台灣人民的合法代表,禁止對美國政府與台灣政府的官方互動施加各種限制,爲將來可能的更多安全保障與貿易優惠鋪路。這可能是美國與台灣最全面的一次政策調整。

 

3、鄧小平曾說過:發展才是硬道理。美中的差距的確在縮短中,但差距仍是無庸置疑。曾經的反恐戰爭,使中國得到了近二十年的和平發展環境與時間。「亞太再平衡戰略」與「印太戰略」,是美國近十年以來的戰略佈局,從經濟、外交、軍事、國際陣線等方面進行準備,完全焦距於中國。不料遭遇了時下的持續俄烏戰爭,且依然在不斷升級中,烏克蘭四地區公投入俄,改變地區主權屬性;北溪一號二號被炸,歐洲完全限於能源災難境地,生存與發展都面臨困局。這背後地緣政治的矛盾衝突,無疑再次給了中國新的機會,這場俄烏戰爭,爲中國提供了時間與發展環境。

 

中國政府新近的一些表述,估計是出於現實與客觀出發,發展是硬道理。孫子兵法曰:「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多少人生死和國家存亡的大問題,不能不慎重對待。」再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台海兩岸,搬不掉、遷不走,拖了七十餘年也是拖,還不如繼續等待時機(雙方的認知與共識、經濟的互補與合作、矛盾消化與解決),建立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存、合作共贏的基礎上,讓台灣人民自己作出選擇與決定!筆者相信兩岸和平的前景與希望。這是理由之十。

 

※ 作者為上海人,曾任職上海企業工作。九十年代初定居德國,積極參與民運同時。現任職網絡媒體歐洲之聲主編。

 

關鍵字: 台海戰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