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人站出來挺台灣―從德國一場研討會說起

廖天琪(田牧) 2022年10月17日 07:00:00
歐洲之聲理事羅蘭德·庫納說:我們與台灣站在一起,共同維護普世價值!(圖片取自歐洲之聲)

歐洲之聲理事羅蘭德·庫納說:我們與台灣站在一起,共同維護普世價值!(圖片取自歐洲之聲)

2022年9月29日-10月1日,在德國柏林庫達姆101酒店,由我們「歐洲之聲」(Sino Euro Voices e.V.)理事會主辦的「自由民主人權的保衛戰——2022年中國民主化國際媒體研討會」,邀請了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台灣、荷蘭、印度、日本、澳大利亞、香港、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六十餘名政治家、學者、人權專家與民運人士等,採用傳統會議與網絡視頻會議相結合,使現場直觀活躍氛圍與跨越疆域的雲視頻互動,並通過YouTube實況傳播,讓捍衛自由民主人權的聲音傳遍萬水千山。

 

會議還討論與通過了《柏林會議共識》(Berlin Conference Consensus 2022),其中提到: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各民族要維護和捍衛自身利益,必須聯合起來共同與專制獨裁野蠻鬥爭,就像我們與香港人站在一起,與維吾爾人站在一起,與西藏人和南蒙古人站在一起一樣,今天我們必須與台灣人民站在一起,保衛與捍衛台灣!民主台灣有事,就是整個民主世界有事!

 

我們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歐洲人是怎麽談論與評說台灣的…

 

台灣成為全球媒體的熱點

 

時下的台灣,被熱潮湧動的國際媒體捧上了關注熱點,究其原因無非是:

 

一、海峽兩岸長期被陷於主權歸屬的紛爭中,中共政府將「一中原則」與「一國兩制」的緊箍咒,強加於民主台灣。七十年前,毛澤東的「一定要解放台灣」,以武力解決台灣的戰略思考,鞭策中共幾代統治者,近十年來中共顯然加快了統一步驟,軍機軍艦頻繁繞島巡遊,凸顯了威脅恐嚇之勢。新近中共台辦發表了《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俗語道:聽話聽聲,鑼鼓聽音,中共統一號角已經吹響,而台灣人民始終籠罩在這樣硝煙與陰霾中。今非昔比,中共的一言一行,都會引起美歐民主聯盟的關注與重視,台灣不再是被世界遺忘的角落,相反,會不時掀起大風大浪。

 

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俄烏戰爭持續了半年之久,歐洲陷入了叢林時代的悲慘世界。素有「歐洲糧倉」之譽的烏克蘭沃土,淪為一片焦土,父母埋葬兒子,妻子埋葬丈夫的悲涼和淒慘,籠罩著今日的烏克蘭。正如漢末陳琳詩云:「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年輕男子不是守在戰場,便是戰死於疆場,留下的妻子們不是寡婦,也是形同守活寡。現代文明民主世界決不會接受這樣慘絕人寰的現況,國際社會想到了同樣處在中共專制鐵蹄下的台灣。

 

三、裴洛西議長訪台,按照紐約時報說法,是踩了中共的「政治雷區」。議長一離開台灣,飛赴韓國繼續她的訪問行程,中共軍隊即刻展開環繞台灣的軍事演訓,導彈飛越台灣上空,軍艦軍機突破海峽中線,甚至直接闖入12海里的領海基線。雷根號航母戰鬥群遠離台海南海水域,讓台灣政府、蔡英文總統自己去單獨面對兇險的危機,引發了全球媒體的熱切關注與聲援吶喊。

 

台灣不再孤獨,台灣不容欺辱,美歐民主國家世界的輿論,猶如「忽然一陣春風來,落葉飄零鋪滿街」,譴責與批評中共的強悍與霸道。

 

舉目中國,不見台灣!

 

古有「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意即擡頭看見太陽,卻看不見長安。半個世紀以來,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台灣幾乎悄無聲息,豈不是成了被遺忘的地球邊緣村落?

 

與會嘉賓有德國自民黨(FDP)國會議員、德台協會(Deutsch-Taiwanische Gesellschaft e.V.)主席馬庫斯·法貝爾博士(Dr. Marcus Faber)在會上致詞說道:德國人沒有忘卻台灣,德台協會有漫長的歷史,它成立於1957 年,擁有的500多名會員,皆來自德國社會和各個黨派,我自己是屬於自由民主黨的。該協會提倡維護、照顧和加強德國與中華民國(台灣)之間的各種關係:它努力促進和加強傳播文化,並促進台灣與德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它支持鞏固和擴大兩國之間的政治、外交和經濟關係;它還促進兩國之間的體育關係和旅遊。

 

馬庫斯主席提出一個概念:「說中國的民主之路走不通,其實不然,有台灣模式可以效仿。」他指出:中國是個獨裁國家,共產黨日日威逼台灣。中國民主化是一個重要的過程與目的,而台灣有漫長的民主傳統,它可以作為中國效仿的典範,因此被中國視為一種威脅。近二十年來,中國在全世界都喪失了信用,以前人們對中國還抱有『希望』。由於中國近年來的地域性的軍事行動和全球的經濟活動,讓人們對它感到『恐懼』,民主國家想要與它脫鉤。德國的民主社會是支持中國的少數族裔及台灣的。

 

他表示:在德國聯合政府的協議中,台灣議題首次被納入,台灣的和平發展、台海的安定是德國聯合政府的共識,德國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包括世界衛生組織。

 

當下的俄烏戰爭,不應該延伸到東南亞。我們聯想到中國可能會效仿俄國的做法,發動對台灣的軍事攻擊。所以民主國家支持烏克蘭是重要舉措,我們作出了世界性的範式,不讓這種事情發生在世界其它地區,不允許中國攻擊台灣。歐洲應當作好我們份內的事。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麽呢?我希望這個會議成功,能建立一個聯系網,如同德台協會一樣,能共同保護台灣,加強世界的民主力量,讓台灣回到它應該得到的國際政治舞台上來。

 

研討會來賓,左起:馬庫斯·法貝爾(Marcus Faber)、貝迪克特·羅傑斯(Benedict Rogers)、康友耿(Jürgen Kahl)、克利斯朵夫·穆勒-霍夫斯特德(Christoph Müller-Hofstede)、萊因哈德·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羅蘭德·庫納(Roland Kühne)、狄雨菲(Didi Kirsten Tatlow)。(圖-歐洲之聲提供)

 

台灣必须走出香港陷阱

 

有人說,「一國兩制」是一個陷阱,香港已經沈淪了,台灣不可重蹈覆轍。

 

提出這一看法者,是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副主席貝迪克特·羅傑斯(Benedict Rogers),他還是議會中國聯盟(IPAC)咨詢小組成員。2017年10月11日,羅傑斯被禁止進入香港。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要求香港當局和中國政府作出解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稱,「此舉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此人此行是否涉及干預香港內政和司法獨立的意圖——他自己清楚。」兩個月之後,他於2017年12月11日在倫敦創辦了「香港觀察」(Hong Kong Watch)這個非營利人權組織。2022年3月,香港警方指控羅傑斯「危害中國國家安全」,並告知他:如果他返回香港,將面臨「與外國勢力勾結」的指控,可判處三年監禁。

 

羅傑斯說:我愛中國,我愛香港,我愛台灣,我愛自由。香港回歸後的頭五年1997-2002年,我居住香港,大學畢業後我在那裡開展記者和人權工作。我曾經相信「一國兩制」的運作,香港的自由和自治得到了保障。萬萬沒想到二十年後,我必須成立「香港觀察」組織,為香港的人權呼籲,也更沒想到,我的這麽多香港朋友,要麽坐牢,要麽流亡。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共違背了諾言,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摧毀了「一國兩制」。

 

羅傑斯也曾數次赴台灣參加活動,他表示:台灣同樣是一個中文文化的氛圍,我沒有遭遇逮捕、監禁或驅逐出境的風險,而是受到歡迎,這凸顯了台灣制度的優越。他說,有人指出,民主和人權是「西方」價值觀,中國人或亞洲人在文化上還不夠成熟,難以接受自由,這完全是一個謊言。誰製造了這樣的神話?倘若不信,可來台灣切身去感受與體驗台灣的文化與自由。

 

羅傑斯表示,有一點他可以作證,「一國兩制」已死於香港,徹底死了,絕不適用於台灣。

 

可恨的是,港警的手還伸到倫敦。他陳述了下面的一段經歷:今年三月的一天,香港警務處與香港國安局給我來函,指責我的活動和「香港觀察」的工作,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違反了香港的國家安全法,在收到信函後 72 小時內,我們必須停止活動,並關閉我們的網站,否則我本人可能面臨罰款港幣100,000元及監禁一年至三年或無期徒刑。我倫敦的家中收到了許多匿名的威脅信,連我住在離倫敦很遠地方的母親,也收到了這樣的信,要求她叫我停止工作。中國駐倫敦大使館一直在遊說國會議員,要求他們讓我閉嘴。

 

羅傑斯指出:習近平和中共政權,是一個謊言集團,失信於民,是一種破碎和失敗的模式,不僅是香港人、維吾爾族人、中國人等,都應該站出來積極面對中國的人權危機,並加大力度支持台灣。

 

羅傑斯表示,有一點他可以作證,「一國兩制」已死於香港,徹底死了,絕不適用於台灣。(圖片取自羅傑斯Twitter)

 

歐洲人在台灣問題上的覺醒

 

我們的一位《新蘇黎世報》記者,不僅熟悉中國,也熟悉台灣,他還有個中文名叫康友耿,本名是Jürgen Kahl,他批評德國與歐洲國家在「一個中國政策」的問題上過於做作,甚至是自我設限。

 

康友耿說了一段中德之間的歷史:1972年10月,西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協議中沒有提到「一個中國政策」,因為中國當時還沒有準備好接受德國相應的(兩德)統一的要求。直到 2007 年,北京強烈抗議梅克爾總理與達賴喇嘛在柏林會晤之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為安撫北京,時任外長施泰因邁爾同年11月致函中國外長楊潔篪,稱德國政府將始終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康友耿批評德國政府的親中表現,他舉例道:今年夏天,台灣立法院長游錫堃訪問了幾個歐盟國家,其中包括法國,但沒有訪問德國。在其他主要的西歐國家,官方接觸的禁令延伸到台灣的五名政要(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而德國卻是七名,包括立法院長和檢察長。去年秋天,台灣外長吳釗燮以私人身分訪問布魯塞爾與歐洲議會議員會談。目前,在德國即使有學術機構邀請以前是學者的吳釗燮過來訪問,他都不能進入德國。

 

康友耿表示:台灣對歐洲很重要,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價值觀而言,它是亞洲最具活力和最穩定的民主國家之一,而且並不為人所知的一個事實是,它擁有非常生動和活躍的公民社會。在商業上,台灣是歐盟重要的經濟夥伴之一,台灣不僅是世界級的芯片供應商,而且其頂尖的公司台積電(TSMC)是與歐盟聯合研發的熱門合作夥伴,這一切都證明台灣是歐盟的重要經濟夥伴。

 

康友耿說:比較一下中國與台灣,日益自信與膨脹的中國,正在積極爭取該地區的主導地位,包括控制重要的海上航道,歐洲人覺醒得有點晚了,但也已經意識到台灣是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中的中流砥柱主權國家,正在為印太地區的安全發揮關鍵的作用。

 

這樣的覺醒,是因為中國對主權獨立台灣島的威脅不斷升級,使得歐洲逐漸形成區域性和全球範圍內對台灣的重新認識,將這一新思維與觀念轉化為對台政策的重視與提升,其實有兩個主要驅動力。其一,從雙邊層面來看,歐盟里中歐成員國捷克和斯洛伐克以及北面的立陶宛是領跑者。其二,從多邊層面來看,動力來自歐洲議會。就在新近,歐洲議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關於台灣的第 6 或第 7 項決議。除了強烈譴責解放軍繼續對台島咄咄逼人的武力威脅外,近年來通過並針對歐盟委員會和 27 個成員國的所有決議,都提出並重覆了同樣的要求:與台灣進行政治對話,以及開展經濟和技術合作,支持該國加入世界衛生大會等國際組織,並與台灣談判雙邊投資協議(BIA)。這個想法其實已經在 2015 年推出,但到目前為止尚未進一步認真跟進與擴展。也就是說,歐洲重新認識台灣,政治上的支持卻是碎片化的,隱隱顯露著膽怯與自律,似乎受制於一雙魔眼監視,或者說是一雙無形的魔爪阻攔。

 

康友耿警示:俄國入侵烏克蘭,為歐洲人敲響了警鐘。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中吸取的教訓是:應該通過及時和強有力的預防性威懾,阻止普京入侵鄰國,若是這樣做,本可以避免戰爭。針對佩洛西訪問台北後,中國加強對台武力威懾,德國外長安娜萊娜·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於8月間警告北京,她說:「我們不接受強國大國侵略鄰近小國弱國,這是違反國際法的做法,這也適用於中國。」這是一個非常嚴厲的警告。但警告只有與「大棒」結合,才會令人信服。為此,歐盟和美國必須緊密聯系,可以在七國集團(7G)的框架內,向北京傳遞明確無誤的信息,中國將為任何入侵台灣的企圖付出多麽高昂的代價。要實行這種聯合行動,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堅持便是成功的基礎。

 

康友耿表示:台灣對歐洲很重要,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圖片取自歐洲之聲

 

「以貿易促進改變」的中國政策失敗

 

德國漢學、政治學者克利斯朵夫·穆勒-霍夫斯特德(Christoph Müller-Hofstede),從教育與學術界領域提出,如何正確面對中國與台灣問題。

 

霍夫斯特德欣慰道:中國已淪為習近平的一言堂,所以聆聽中國流亡人士的批評聲音是極為重要的。柏林已成為中國和許多國家的持不同政見者聚集並組織抗議活動的城市,參加這個會議非常重要,讓我們共同面對一個新的時代開始。

 

2 月 24 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德國的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說:我們在另一個世界中醒來,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在這個時代里,我們曾希望俄羅斯和中國能逐漸、並且不可逆轉地步向民主和自由主義。然而事與願違,中國和俄羅斯都已成為對內壓制異議,並大力擴張民族主義的修正主義大國。

 

霍夫斯特德指出:許多德國政界人士現在已經意識到原來那種樂觀的希望原則——也就是所謂的「以貿易促進改變」(Wandel durch Handel)作為指導原則,已經被顛覆了。其源頭可追溯到美總統尼克松 1967 年關於中國融入外交事務的著名文章。眼下,世人對中國內政外交的政策與行為,越來越不信任,批評也越來越多。這包括對新疆的鎮壓措施、對香港和中國本土反對派的打壓,以及對台灣的威脅態勢。是俄羅斯的侵略戰爭,大大加速了這種社會意識的轉變,顯而易見,中國盡管在戰術上與普京保持距離,卻依然跟俄羅斯結成反對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的統一戰線。

 

這一轉變已進入實質政策制定。正像貝爾伯克外長最近在紐約所說的那樣,德國正在制定一項新的中國戰略,並將於明年公佈。她還表示,中國戰略將「非常符合美國的戰略思維!」我們的外交部應當組織一場討論會,來探討關於德國在這場中國和台灣對立的新型、具挑戰性的局面中,所應當扮演的角色。一種新的中國戰略可以比以往更清楚地呈現,德國在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中是能獲利的。畢竟,在首次發布的《印太指南》最新進展的報告中,台灣——或者更準確地說台灣海峽,明確地被命名為「衝突區」。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德國的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說:我們在另一個世界中醒來。(美聯社)

 

霍夫斯特德提出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1、擴大並提升與台灣的政經、文化關系。他認為,只要低於外交承認的水平,是可以進一步擴大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擴大並提升與台灣公民社會的聯系,可參照現有的德國法國、德國波蘭青年辦事處,也建立起德國台灣青年辦公室這樣的設施。總而言之,一項新的、明智的中國政策應該比以往更加堅定地支撐台灣。台灣是中國文化領域中一個活躍的民主例證,在許多意義上屬於「我們這邊」。

 

2、德國教育應將台灣和中國並列,德國教育界必須化解台灣「盲點」。基本想法是:在德國學校和教育機構中,但凡關於「中國能力」的重要課題,都應系統地包括台灣,把台灣當作富有生機的民主制度的例證。從目前來說,台灣仍然是德國教育領域的「盲點」,尤其是在公民或政治教育領域。我們需要戰略性地看待知識問題,在思想和敘事方面也應如此。以烏克蘭為例,由於缺乏對烏克蘭歷史的了解,導致公眾和政治上的誤解和誤判。對於台灣和中國,顯然也是如此。在學校、教科書和課外教育方面,我們都需要迫切趕上。台灣多年來,無論是在經濟、技術或文化層面,還是在與少數族裔打交道方面,「軟實力」成長很快速,它可以在這裡發揮重要作用。

 

3、德國大學中的「台灣先鋒」項目(Taiwan as a Pioneer)。學術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教育和研究部資助的三所德國大學的「台灣先鋒」項目,將重點放在台灣未來幾年將扮演政治和社會領域先鋒性的角色。該項目旨在深入研究與探討,台灣如何作為歷史、社會、政治和文化諸多方面的開拓者。研究重點在於台灣在全球大趨勢的動態中所扮演的改革創新者角色。

 

這個項目目前由特里爾大學、杜賓根大學以及波鴻魯爾大學組成,跨院校網絡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資助,應在接下來的四年(2022年2月–2026年1月)建立起學科內與跨學科的架構,並藉此長期鞏固台灣研究在德國學術界的地位。

 

這個高度創新和跨學科的項目應該被視為一個切入點,讓公眾廣泛了解台灣在21世紀對世界的貢獻。當然也不能變成「零和遊戲」,更不是棄中優台。

 

4、公民與政治教育,我們社會面對新的地緣政治威脅和侵略時,具備怎樣的抵抗實力與潛質。我們需要新的、長遠而深刻的教育政策,比以前更細緻地審視我們社會的優勢和脆弱性。

 

台灣和烏克蘭儘管彼此存在很多差異,卻為此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數,這是涉及造成大規模傷亡的政策、有關政治生活的意義,以及關於民主未來的諸多可能性。要在智識和政治層面上實現這一轉變,需要讓社會所有部門和次級系統參與進來。這將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而且基本上是幾代人的任務,我們總算能看到一些積極的跡象。

 

歐洲將重新認識中國接受挑戰

 

歐洲議會議員、並負責對華政策委員會、德國綠黨政治家、前綠黨共同主席萊因哈德·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他的中文名是包瑞翰,自2009年以來,比蒂科夫一直是歐洲議會議員。

 

比蒂科夫指出: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我認為這將會有三個結果:一是習「皇帝」將抓住絕對權力;二是中共將一如既往地控制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學術,甚至跨入私人的生活;三是習近平上位近十年了,中國的外交更具侵略性,這表現在南海的軍事擴張、中印邊境地衝突、與日本在釣魚島的爭端、特別是對台灣持續武力侵略的威脅。又及,與澳大利亞、立陶宛、瑞典的不睦都將持續。

 

比蒂科夫表示:對歐洲的公眾界來說,習近平任職十年,使人們對中國印象甚是改觀。以前我們對中國有好感,看法與評價是肯定的。日前,PEW研究機構(位於美國的非營利機構,對世界重大議題進行調查分析和統計,並公諸於世)所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除了匈牙利,歐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人,對中國都不再信任了,他們認為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很危險,對世界是個威脅。不久前,北約在馬德里舉行峰會,會後的聲明也表達了對香港的變化、新疆的狀況和台海危機這些方面的憂慮。

 

針對中國的批評,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異口同聲意見一致,像企業界的大佬們依然忽略人權、忽略政治考量,因為生意還是要做的。不過即便如此,商界也有很多人提出應當設立一道商業倫理的「紅線」,德國工業聯合會(BDI)的主席就說過,投資者不可跨越這道底線。

 

我很讚同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巴切萊特夫人(Michelle Bachelet)卸任前提出的人權報告,她抵制了巨大的壓力,敢於公佈中國政府在新疆所犯下的「反人類罪」。國際社會應當把這個議題提到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來討論,中方始終想遏制這種公開的國際討論,但是不會成功的。我們有責任讓北京明白,我們會提出新的制裁方案,來反對它對國內異議的壓制,對國外的侵略性,包括對台灣的威脅,這都是我們不能容忍的。倘若他們這麼做,將付出極高的代價。

 

雙方有機會進行「對話」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缺乏誠意,就沒有意義了。習近平跟普丁有很好的友誼,宣稱合作「上不封頂」,我們對於帶有侵略性和冒險性的行為要拿出對策來。中共的宣傳工作很成功,它聲稱歐洲只有一個選項(即與中國合作,不能對抗),中國要成為世界中心。但我不這麽認為,我不信這種宣傳。習、普就如專制獨裁的「連體嬰兒」,我們必須減少對中國在經濟、科技上的依賴,供應鏈需要重新引導。要知道普世的價值觀是我們利益的一部份,人權、國際安全屬於經濟應當考慮的因素。我們以前的一些政治家忽略了這一點,走得太遠,現在要重新調整修正,我們的外長已經提出了這一點,企業界應該直面中國對民主自由的挑戰。

 

對歐洲的公眾界來說,習近平任職十年,使人們對中國印象甚是改觀。(美聯社)

 

我們與台灣站在一起

 

歐洲之聲理事、牧師與教師羅蘭德·庫納(Roland Kühne)發言:我們與台灣站在一起,共同維護普世價值!

 

庫訥牧師表示:什麽是普世價值?那就是「人權宣言」,就如宗教的宗旨,是「十誡」或「山上寶訓」那樣。關注「年輕人」,我相信這不僅對台灣來說是當急之務,對香港來說,也同樣至關重要。我想在這里探討一下年輕人所體現的德行和擁有的「財富」。年輕一代對我們年長者意味著「財富」,我們有責任,要致力於支持年輕的一代。

 

1989年4月17日,3000名學生開始在天安門廣場宣讀一份要求自由、民主、言論自由和人權的聲明。隨著這些年輕學生,北京那場令人動容的正義暴動拉開了序幕。1989年4月27日,10萬名來自不同大學和中學的學生來到天安門廣場。當天晚上劉曉波從美國回到北京,他花了好幾天才抵達廣場, 他要支持和指導這場學生運動。

 

三十年後的2019年8月,香港學生再次發起了一場有一百多萬人參加的示威抗議,同樣是為了爭取民主和人權。有四名香港的年輕人被捕:羅冠聰、黃之鋒、林朗彥和周庭。

 

數以千計的香港學生移居倫敦(包括鄭文傑)或台灣,繼續支持香港的民主運動。年輕人追求一個自由正義的世界,以發揮正常的創造力。因此,我很高興明天我們舉辦的中國大使館前的示威活動中,也有「台灣青年協會」的朋友參加。

 

年輕人在年長者的指引下,設計自己的未來,描繪出他們對個人生活的看法和希望。通過會議,我們必須與青年學生保持聯繫,去追求和平、自由和民主。

 

盡管我們採取各種行動,但必須記住不要忽略年輕人和聆聽他們對未來香港和台灣的看法。未來不僅是我們的未來,它更屬於世界各地所有的年輕人。讓我們站在他們一邊,支持他們!

 

就如劉曉波所說的那樣:「我寧願將自己置於更大的危險之中,也不願成為一個生活在謊言中、並否認自己良心的人。」所以,我們必須與台灣青年和世界青年站在一起,捍衛普世價值!

 

新聞周刊(Newsweek)記者狄雨菲(Didi Kirsten Tatlow)表示:我們都感覺到了,台灣其實已經一步一步地往國際方向前行了,各國政治家、國會議員都要赴台灣訪問,這看來似乎只是一小步,但是每一小步組合起來,就為世界與台灣建立起一條漫長的通道。不過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繼續花很大的功夫,只要堅持與努力,就能達到這個目標。

 

狄雨菲說:這一方式,可圈可點,讓世人看得到,感悟得到,又具體又醒目,目的很直接,世界與台灣站在一起,這是保護台灣的具體而實際的行動。

 

結語

 

記述了這些,我們借此向讀者說明幾句,算是結束語。

 

綜上所述的建言中,讀者是否有所感觸?德國人不渲染,沒有標題性語言,更沒有豪言壯語,比如說:「臺灣人有事,就是德國人有事」,這樣的語言,聞之,亢奮與欣然,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世人都知曉,德國人認真踏實、嚴謹小心、正經規矩,從不敷衍了事,具體的來說吧:

 

從制度規矩來說,德國人堅持秩序與原則。從上面的論述中,讀者可以體會到,一方面,德國朋友「批評德國與歐洲國家在『一個中國政策』的問題上過於做作,甚至是自我設限。」而另一方面,德國朋友建言:「只要『低於外交承認的水平』,是可以進一步擴大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的。」還有,指出為臺灣學子設立項目,「也不能變成『零和遊戲』,更不是棄中優臺。」聞之,是不是中規中矩?

 

從內容上來感覺,這些朋友的言談中體現了職業「行話」,都是以自己從事的工作領域,來表達對臺灣的支持。政治家們是從製度與政策方面建言;高中教師從學生教育方面來展開普及與講好臺灣故事,給學生補上認識與了解臺灣這一課;大學教授從建立德臺研究項目上出謀劃策。聽之,是否言之有物?還是能夠感悟與體會到的。

 

從感情上來說,同情與愛護弱者,中西方是相通的。孟子雲:「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同情弱者,幫助弱者,便是人生至高的學問,沒有之一。」歐洲千百年宗教文化的傳承,也反映了德國人的樸實與愛心,上述針對臺灣的建言與敘述,以最平實、樸素的語言直抒心扉,他們是這麽說了,相信這些不僅僅停留在文字上,而真的會變成一個個項目,並能夠推行與落實。

 

※作者生於南京長於臺灣,居德五十載。曾任教波鴻魯爾大學,從事翻譯編輯寫作。國際筆會和平委員會副主席、前獨立中文筆會會長、歐洲之聲社長。現居科隆。

關鍵字: 歐洲 德國 台灣 一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