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台灣選舉向國際發出的訊息──民主永續

李濠仲 2022年11月26日 21:34:00
就「接受對手勝選合法性」一環,各縣市候選人和選民仍表現出了基本的民主素養,在當前民主危機警報四起之下,應屬難能可貴。(攝影:張哲偉)

就「接受對手勝選合法性」一環,各縣市候選人和選民仍表現出了基本的民主素養,在當前民主危機警報四起之下,應屬難能可貴。(攝影:張哲偉)

近年民主國家政治特色之一,就是國家黨派意見日益紛歧,共識部分大幅減弱,對立部分急遽上揚,甚至連同一黨派內部也能出現分裂,姑且不論和極權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民主內戰就已讓人焦頭爛額,當「烏煙瘴氣」到一定程度,便將直接削弱許多人對民主的信心和興趣,若選舉過程候選人的行為、言論再又直接玷汙民主,社會對投票的危險冷漠感(尤其年輕人)即於焉而生。如此一來,當然等於變相鼓勵極權政府,這也是為什麼自由之家屢屢警示:陷入困境的民主國家,無疑助長了這個世界的獨裁。

 

所以,民主國家的每一次選舉,不只關乎國內政治,它也會被放諸國際討論,但傳遞的訊息除了結果,更重要的還在過程。「過程」的指標作用,在國際宣傳上其實未必亞於「結果」帶來的權力消長。例如2020美國總統大選之所以至今餘波盪漾,美式民主威信的元氣到現在都還未完全恢復,原因除了拜登如何上台(投票有無問題),關鍵還在川普如何面對失敗。

 

過去無論美國選舉如何激烈,傳統上一旦計票結束並確認選舉結果,選戰激情過後,這個國家就會恢復正常,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選舉結束,也意味著終於可以不再受電視、網路、媒體的政黨廣告疲勞轟炸。從二戰到冷戰,民主自由之所以被認為已然戰勝極權獨裁,無非民主最顯著的特色,就在失敗的一方願意接受失敗,並且承認對手主導政府(無論中央還是地方)的制度合法性。

 

但這在民主國家內部愈加兩極分化下,「承認自己失敗」和「承認對手執政合法性」,就愈有難度。當兩方政黨幾乎呈現部落式交戰,尤其直接將彼此視為對自己生存的威脅,政黨競爭惡化加劇,往往到頭來就不只是政黨本身的問題,其中的恐懼、憎惡甚而會滲入到家庭和你我周遭。在美國,親戚朋友或家人之間(包括父母和子女)僅因為投票給不同候選人,就斷絕關係(來往),已非讓人不可思議的事。

 

政黨間的高度度對立,導致民間社會跟著堅壁清野,因為政治而結束友誼、家庭關係,看似是個人行為,但如果普遍存在這種現象,當然會對民主帶來危機,也就是這恐怕會促成選民到頭來只選擇接受勝利,再也不願意接受擊敗他們一方的政權合法性,那麼,「民主的作用」自然會蕩然無存。

 

回頭看美國2020大選之所以重創美國民主,不就在於川普本人以及其支持者將選舉結果直接導向了「民主黨偷了選舉」,不光是不接受敗選,還間接導致了「1月6日國會暴動」(川普支持者衝入美國國會),這一幕當然有推翻選舉結果的味道,所以不僅震撼對手,也震撼了共和黨自己內部,許多共和黨人是直到國會暴動發生,眼見川普卻未對這樣的行為做出譴責,才決意和川普分道揚鑣,又或至少漸行漸遠。因為假若以民主為信仰,不會不擔憂「否定選舉」此例一開,恐怕不只衝擊了國會,還將直接衝擊美國憲法、選舉制度和整個國家的民主進程。

 

回到台灣這次地方首長選舉,選前多有評析,認為選舉結果等同向國際社會傳達台灣「對中」立場。此一論點在當前台海情勢下,不能說沒有道理,但無論如何,這終究只能作為一種短效評估,一來是地方選舉和國家走向的「代表性」容有落差,二來,台灣地方選舉內在的黨派因素,也會稀釋掉「對中立場」風向,就這點來說,我們其實無須低估西方民主國家政界和媒體的判斷。

 

因此,假若台灣這次地方首長選舉對國際社會有任何宣示作用,終究仍在我們對「民主永續」有多堅持,台灣特殊的國際地位,加上全球罕見的「中國因素」(唯獨台灣受到中共不放棄武力統一威脅),儘管選後有了新的藍綠版圖態勢,但就「接受對手勝選合法性」一環,各縣市候選人和選民仍表現出了基本的民主素養,而這一「基本民主素養」在當前民主危機警報四起之下,應屬難能可貴,同時也將確保台灣「繼續有選舉」,只要「繼續有選舉」,就是對中國因素的另一形式有效抵禦。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