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不是問題 是個答案

田牧 2022年12月08日 07:00:00
僅僅數年,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主席包瑞翰(左)對台灣和中國的看法就出現了天壤之別。(資料照片/美聯社)

僅僅數年,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主席包瑞翰(左)對台灣和中國的看法就出現了天壤之別。(資料照片/美聯社)

俄烏戰爭以來,國際政治有個最熱門的話題「台灣問題國際化」。12月5、6日,在柏林歐盟之家(EU-Haus Berlin)舉行「動盪的地緣政治下台灣的機會與挑戰」研討會,會議的主辦人是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主席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出席會議者有歐盟議員、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歐洲各國的學者專家、媒體記者等,歐洲之聲應邀出席了這個會議。台灣話題、台灣官員等,直接進入歐盟機構舉辦研討會,這可能是「台灣問題國際化」又超前邁進了一大步。

 

筆者作為中國民運人士、也作為台灣的朋友談談感想。

 

包瑞翰的改變

 

作為會議主持人包瑞翰演講道:動盪的世界,改變了原有的一切,歐盟改變了台灣態度與政策,明確寫明,台灣是歐盟的夥伴,民主台灣,不可以單方面被隨意改變,歐盟與台灣,經貿發展合作的協定付諸實現,供應鏈關係要繼續加強…。

 

我想起了2016年的一段往事,同樣是這位包瑞翰先生,幾乎對台灣是聞之色變。那次廖天琪、羅蘭德.庫訥與我等拜訪布魯塞爾歐盟,應約接待我們的是包瑞翰先生,我們重溫了2007年中國民運曾得到歐盟支持,在這裡舉辦了一次推動中國民主化會議,我們希望再次徵得歐盟的支持舉辦這樣盛會。他詢問了我們有哪些議題,當談及西藏問題、台灣問題等,他斷然否決了我們的想法,他表示與台灣舉辦文化交流一類專案是可以的,接著他細細談了理由,中國是歐盟的主要合作夥伴,經貿佔據的份額等。

 

僅僅六年,在包瑞翰身上發生了天壤之別,我理解每個人對專制政權有個識別與鑒定過程,而對民主台灣同樣有個了解與認識過程。按理說,包瑞翰是代表歐盟負責對中關係,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有這麼兩個答案:一是2021年4月,歐盟因為新疆問題制裁中國官員和實體後,中國對歐洲議會成員祭出反制裁,包瑞翰也為此中招,制裁名單中第一位。二是今年9月30日,包瑞翰應邀參加了我們在柏林舉行的推動中國民主化研討會,他在演講題目就是「重新認識中國,接受挑戰」,他的整篇演講就是完整說明了他思想與認識變遷的過程,他指出:中國自從習近平執政以來,中國在倒退,他直接稱習近平為「皇帝」。我們非常接受與支援他的改變與正直,包瑞翰曾經擔任德國綠黨8年主席,是個非常有實力的政治家。

 

台灣不是問題 是個答案

 

台灣駐德國大使謝志偉是會議的主講人,他說道:1971年台灣被退出聯合國,同時也被世界漠視了半個世紀。在亞洲,在印太區域中,台灣的政治、經濟、外交與地緣政治關係與平衡等,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事實上台灣不可能被忽視,也不容被忽視。

 

謝大使指出:英國衛報刊文表示,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可能會被中國吞下去。中共二十大,習近平在政治報告中威脅與警告台灣,整個世界有目共睹。謝大使指出:一個國家被他國承認與否,這是他人的感覺與認知,不影響這個國家的生存權、發展權,與國家的合法性。國以民為本,這是國家存在與發展的真正基礎。

 

中國對台灣長期的武裝威脅,並在南海島礁發展軍事化,給整個印太地域與國際關係造成嚴重影響,也引起了美歐民主聯盟對中國認識的改變與對華關係的改變,以「中國戰略」替代了「對華政策」,世界各國這樣的改變,恰好印證了一句話:「台灣不是問題,是個答案…」未來的發展,這個答案將越來越清晰、明確。

 

「台灣問題國際化」的推手

 

當今世界,台灣是個熱門話題,各國媒體競相追逐台灣新聞、議題,展開討論與報導,各國政府與中國發展外交關係、商討經濟合作專案等,都必須表達對台灣的態度,奇怪的代表著任何地域區域領域的一些國際組織,都會將台灣作為尺規話題,歐洲聯盟、七國集團、東南亞國家聯盟、南美洲國家聯盟、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等,都會將台灣作為議題,而且是重要議題,世界從未有過離開了「台灣話題」地球「不轉」境地。

 

追究起背後的原因,是中國極權專制的不斷升級,對台灣的不容忍、不合作,及中共統一台灣的決心,按台灣人的說法「吞併台灣」,按民主國家的說法「侵略和佔領台灣」。中共二十大,台灣話題是重頭,寫進了中共黨章,有一種志在必得的蠻橫與霸道,而中國的外交關係,中國的對外經貿發展與合作,都以台灣問題作為座標,或者說是尺規。

 

所以說,今天國際知名度的台灣盛況,是中共一手捧起的,中共才是「台灣問題國際化」的真正推手。

 

台灣回歸國際舞台

 

世界認識與瞭解台灣,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有一個深入瞭解的過程。

 

與會的歐洲安全政策價值中心台灣辦公室主任葉昊勤(Marcin Mateusz Jerzewski)演講中表示,德國與台灣政府的接觸強度驚人。聯邦經濟部國務秘書布蘭特納(Franziska Brantner),作為德國三黨聯合政府的第一位代表,於11月中旬訪問了台灣,作為德國政府11月4日訪問中國的平衡。

 

據「中國觀察家」門戶網站統計,2020 年歐洲政要訪台只有一次,2021年有五次,2022年歐洲政要訪台已有15次。

 

據德國每日鏡報3000多德國公民參與問卷的調查,有54.5%贊成立刻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反對的10%,未決16.3%

 

建議德國的中國戰略

 

「台灣問題國際化」的一項重要指標與基礎,是人,是這個世界的人民。在專制中國,長官意志是一切,習近平就代表著中共意志、中國意志。台灣科學院陳志柔教授表示,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國家意志取決於人們意志與選票。

 

基於中國專制極權體制的本性,美歐國家開啟制定對中的系統性競爭,及以價值觀為導向與基於人權範疇等中國戰略,在外交、地域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規範化、政策化對中政策,即:中國戰略。德國政府也正在制定中國戰略。

 

德國的一些民間社團上書聯邦政府,其中一項就是台灣問題:德國必須在政治和安全政策上升級台灣外交地位。必須允許台灣政府首腦訪問德國,結束事實上被禁止的「七巨頭」(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檢察院長)進入德國訪問。要求聯邦部長必須定期前往台灣,促進德國與台灣自由貿易和投資保護協定。國會台灣友協「Berlin-Taipei」,應更名為「Berlin-Taiwan」。此外,聯邦共和國應資助青年和學生交流大力支持,加強衛生政策合作。

 

世人有目共睹:「台灣問題國際化」,正在催化一個事實,證明一個事實,台灣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是不可或缺的,台灣正在站起來,成為這個世界傑出的代表之一。

 

※作者為上海人,曾任職上海企業工作。九十年代初定居德國,積極參與民運同時。現任職網絡媒體歐洲之聲主編。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