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醫學界告別陋習,重新追求卓越調查報告(四之二)──為何台灣無一所大學排名全球百大?

高志文 2022年12月28日 07:00:00
台灣沒有任何大學擠進全球100大。(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台灣沒有任何大學擠進全球100大。(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相較於小小的香港(5所)、新加坡(2所)及瑞士(5所)共12所大學擠進全球前100大,人口約是上述三國總和的台灣,為何連一所大學都擠不進全球100大?問題到底在哪? 筆者認為是台灣近年來論文發表只求數量引起的研究平庸化現象。以THE全球大學排名來說,大學等研究機構發表研究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數占了30%,這表示研究發表品質遠遠較發表數量重要。大學研究聲譽調查佔18% (由全球2萬多­名具代表性學者,勾選各自領域聲譽優良大學,筆者連續數年獲邀參與),合計48%權重與機構於領域頂尖學術期刊發表所影響。反觀,機構每位研究者平均發表數量(收錄在Elsevier’s Scopus database ),僅占6%權重(因按機構規模與學門標準化調整。所以,台灣高教主管抱怨政府投資資源不足並非主因,台灣一些大學規模與所獲資源,並不小於一些全球前百大大學)。

 

筆者自瑞士國際癌症組織工作結束返國後,觀察到台灣生醫界研究論文發表衝量不求質,為發表而發表的不良風氣瀰漫,無視學術論文發表作者(authorship)的智識上顯著貢獻的定義,論文權勢/關係掛名文化盛行,違反論文作者貢獻誠實宣示的規範,論文作者人數濫竽充數,台灣產出的生醫論文多位第一及複數通訊作者人數的情形氾濫,小圈圈藉交換學術論文掛名,衝高每人學術論文發表量。這種華人的士大夫封建遺毒,台灣(與中國)的不良學術發表文化特別盛行,且進行許多對科學、社會及民眾健康無顯著意義的雞肋型研究。特別是生醫界專攻近年來興起的二、三流平庸、營利自費發表期刊蔚為風潮,這使得台灣生醫研究日趨平庸化- 學術發表量不輸許多國家,但每年數以千計生醫論文(近30%)發表兩年後仍無顯著被他人引用數。台灣每篇生醫論文發表被引用數及刊登於優良高影響力期刊比例,皆顯著低於香港、新加坡、瑞士,且每況愈下甚至漸被中國趕上(圖一、二)。這造成台灣發表的生醫論文發表平均被引用數偏低(被二三流期刊論文拉低),拖累國際研究聲譽調查 (合佔THE大學排名48%權重)。

 


圖一、2004-2020台灣、新加坡、香港、瑞士及中國每篇醫學類論文平均被引用數。台灣顯著低於上述國家且逐漸被中國超越 (註:新論文被引用數較少,因此曲線呈下降)。

圖二、2004-2021醫學類論文刊登於領域前10%高影響期刊比例。台灣顯著低於瑞士、新加坡與香港且呈現顯著下降趨勢與中國差距拉近,台灣生醫研究平庸化趨勢顯著。

 

追求學術卓越的正當之道──政府與學界應拒絕平庸充量的學術發表文化

 

近來朝野政治人物紛紛傳出學位論文抄襲學位遭撤銷,不少民眾納悶台灣高等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筆者始終認為,學術倫理失德的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教授。四年多前,《天下雜誌》歷時6個月與德國 Norddeutscher Rundfunk (NDR) 合作,發表了一份堪稱台灣近年來學術失德最重要的一份報告。這份長達 14 頁的天下雜誌調查報告,說明台灣學術機構成為國際學術出版掠食者高級獵物的現狀 。《天下雜誌》報導開宗明義:「很難想像,大學,一般人眼中最高的知識殿堂;如今,卻成為有心人士掠奪、獲利的工具,結果發現 114所大專院校、 15所醫院的台灣學者,踏入愈來愈猖獗的國際學術陷阱中。甚至,台灣學者參與疑似掠奪性會議的比例偏高,以學術規模推估,恐在全球名列前茅。這股歪風是學者求生存的無奈,還是漏洞的管理?又如何影響台灣學術風氣?有辦法管嗎?」該原始報告稱「這個僅有 2,200 萬人口的台灣,甚至與韓國(5147 萬)、中國(13.8 億)、印度(13.4 億)和美國(3.27 億)一起成為參與臭名昭著的掠奪者作品的前十名國家」。

 

不幸的是,《天下雜誌》這份十分重要,卻被台灣政府忽略的國際合作報告出來後幾年,至少在筆者熟習的台灣生醫界情況依舊,只不過更遊走於灰色地帶。首先,為了減少台灣研究者成為掠奪性論文出版商的獵物,台灣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需要找到降低台灣學術與臨床工作者飢不擇食,被迫發表一定論文數量的錯誤動機。例如,對招聘及研究計畫申請可考慮論文數量最大限制,學校當局需避免以論文篇數及國科會研究計畫申請成功件數作為升等條件,如此可降低學者以論文篇數,而非研究品質的重視。畢竟,科學研究的目的不是生產多少篇論文,發表論文是告訴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一些真實、有意義,且對人類社會病兆提出有改善效果的解決之道。

 

台灣生醫界盲目衝論文數量,不求品質,為發表而發表的歪風

 

近年來,中國、印度、非洲及台灣等許多新興國家,大舉擴大高等教育研究經費,許多研究者面臨學術發表壓力(主要動機為升等級職位晉升),學術論文發表需求劇增。所謂Open Access (OA)開放取得,由作者自費出版研究論文的營利性出版社如雨後春筍般暴增。最初OA的出版模式,乃希望科學研究成果可供所有人免費取得。此立意良好的倡議,卻成為掠奪性及遊走灰色地帶的「半掠奪性」商業出版社獲取暴利,戕害學術研究品質的巨大市場。這些商業出版社,透過極快速(馬虎)的同儕審查機制,前幾年先養大期刊影響係數(即Impact Factor, IF為計算學術刊物影響力的指標,計算方式為過去2年某期刊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如IF=4表示該期刊論文平均被引用4次 )。當這些營利期刊獲得一定IF後便開始了業界所謂的「收割期」,出版量可暴增百倍,一篇刊登跟作者索取6萬到20萬台幣不等,獲取可觀暴利。其常用手法如下:

 

一、標榜快速審查: 投稿到通過刊登只需30-60天,(傳統專業學會出版之期刊經常需六個月以上),對只管快速發表,不管品質的平庸學者誘惑極大;

 

二、審查過程要求投稿者引用相同出版社的期刊論文;

 

三、以演算法,挑選綜論與回顧型及熱門學術趨勢關鍵字優先接受發表;

 

四、付費邀請知名學者撰寫領域回顧型文章(review article)增加引用數;

 

五、廣發邀請郵件給渴望增加學術聲望的學者擔任期刊的特刊客座編輯,負責於其學術人際網絡關係中大量蒐集投稿論文,增加自費論文投稿量。

 

透過上述養IF伎倆,這些灰色學術出版業者在收割(宰殺)期,開始出現文章接受量異常放大,從一年出版不到數十篇,短短幾年衝高到一年接受數千篇,甚至上萬篇論文發表,宰殺含台灣在內,全球象牙塔內天真、無邪的學術工作者。特別不少亞洲學術研究者,高額自費出版費用來自政府研究資源,算準了這些期刊的生命週期特性,相當樂於參與這個收割(被收割)過程,在這些平庸期刊出版高峰收割期,不管研究論文品質大量投稿,爭相參與這個論文高接受率的「Party」。這導致這些半掠奪性出版商營收突然增加數十倍,一份僅在網路出版的“學術”刊物,一年收益竟可高達數千萬到上億台幣,不幸的是,在此爆量接受自費論文發表的過程中,研究論文品質卻快速下降。當然其中也有些不知情的象牙塔內學者,花費不少心血做研究,自費在這些網路付費型期刊發表論文,卻面臨期刊因掠奪性被下架的風險。

 

筆者以當年採這種掠奪性出版行為,濫竽充數接受大量低品質論文,賺取龐大出版費的一份國際癌症期刊Oncotarget出版醜聞為例,說明台灣生醫學界當前論文投稿衝量不幸的反智現狀。出刊短短七年,Oncotarget接受發表量從一年90篇,到一年超過8,000多篇,暴增近百倍,IF 從2013 年5.39 一路掉到0,紛遭JCR與MEDLINE 除名下架。其中,生醫研究科學經費占全球不到1%的台灣,竟佔該期刊總發表量的10%(圖三),比日本還高。相對台灣生醫界在全球最頂尖醫學期刊寥寥無幾的發表量,台灣在筆者所熟悉的生醫領域不問品質只求有發表數量,不問學術成果對社會及科學貢獻的失德、反智現象的嚴重可見一斑。一樣全力衝刺全球大學排名的中國,更是近年來這股學術發表歪風的最佳男主角,這份因掠奪性爆量接受論文,慘遭踢出下架的國際學術出版醜聞,中國籍學者從一年貢獻2篇 (1.3%) 到一年超過 5,451篇 ( 57%)。台灣不僅完全跟著一樣的趨勢,以人口數來說,台灣甚至比中國更糟,在出版量暴增近百倍,被判定為掠奪性期刊前,台灣在此期刊發表數量竟高居全球第七,五年共發表804篇研究於此掠奪性期刊。

 

圖三:台灣與中國貢獻在Oncotarget這份遭下架的掠奪性期刊人均貢獻在世界名列前茅。

 

全球癌症研究強國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歐盟與澳洲都未出現這種嚴重偏差情況,台灣及中國生醫學者對生醫二、三流灰色掠奪性期刊趨之若鶩,遊走出版不正常爆量的營利性醫學期刊的不健康現狀可見一斑。

 

這些投機商業學術」期刊,與數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歷史的非營利專業醫學會所經營的學術期刊不同。筆者過去任職於瑞士國際抗癌聯盟UICC,旗下國際癌症研究期刊主編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編輯與審稿人都是生學界頂尖研究者。UICC的美國會員-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旗下出版多份癌症研究期刊,不僅 IF長年保持高檔,投稿都需半年以上嚴謹的同儕高標準審查。反觀,這些標榜投稿到出版時間僅數周,學術同儕審查品質控制機制嚴重受損。台灣生醫界出現這種讓國際商業學術出版社利潤暴增,生醫研究品質卻每況愈下,低品質生醫研究對國家社會與人民不僅沒有任何貢獻,浪費大量國家科研經費,甚至可能造成人民健康上的傷害,過程卻讓這些掠奪性出版社越賺越多的病態現象。

 

台灣沒有全球前100名大學的肇因──平庸研究充斥      

        

不幸的是,Oncotarget 這個國際出版醜聞,其實是台灣生醫研究平庸化的最佳寫照。這些以營利為取向的學術出版商,成為近年來台灣生醫學界投稿大宗。目前台灣生醫界研究論文投稿十大熱門期刊,不少被列為“疑似從事掠奪性出版行為”,其模式都是都在養肥IF到Q1-Q2(領域前25-50%)左右,開始大舉接受學者發表論文。這些 “水刊”大發利市,論文自費發表接受量短短數年飆高數十倍到百倍,(圖四)。國際生醫界頂尖期刊一年實證研究發表數不過數百篇,台灣生醫界熱門投稿期刊出版社,例如MDPI,一間由中國籍人士創辦的營利出版社 (公司登記於瑞士,但兩千多名員工在中國),旗下400多份營利性學術期刊,70多份陸續取得IF。旗下最知名的Nutrients、Cancers、Viruses; Cells 都是台灣生醫界投稿大宗。MDPI慣用伎倆之一,是出版一份跟傳統知名期刊名稱類似的新期刊,不過將刊名加上複數s如Cancers 及Cells。另一間台灣生醫界投稿熱門出版社Frontier旗下數十份二、三流自費出版期刊,一年接受數千,甚至上萬篇自費研究發表,每年透過這些線上期刊創造驚人營收。2014年,MDPI曾被列入科羅拉多大學維護的 Beall 掠奪性出版商名單,雖經上訴後被刪除,但其旗下最知名的期刊如 Nutrients 出版量從2011年 59篇至 2021年 4,563篇,暴增77倍;Cancers 從2012年68篇至2021年6,351,暴增93倍,Viruses從2011年130篇至2021年2,550篇,增19倍,Cells從2017年47篇至2020年3,599篇,暴增76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從2007年97篇至2021年13,665篇,暴增140倍。Frontier旗下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從2011年的88篇至2020年4,040篇,暴增45倍,Frontiers in Immunology從2010年3篇至2020年6,058篇,暴增2,019倍,Frontiers in Medicine從2014年49篇至2021年2,825篇,暴增57倍,Frontiers in Oncology從2011年52篇至2021年5,892篇,暴 增113倍,其他台灣生醫界投稿大宗如   Medicin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全部一致出現短時間出版接受篇數爆量,大賺研究出版費的現象(下圖四)。

 

 

圖四:台灣生醫界熱門自費學術期刊,全部出現短時間論文接受數量暴增現象,典型灰色掠奪性出版行為警訊。

 

不幸的是,上述這些期刊案例,台灣(與中國)都是最大參與者,成為台灣生醫界逐漸平庸化最真實寫照。太多台灣生醫研究者重量不重質。上述現象其實是先進國家多年來反省的高等教育界中的學術自慰現象(intellectual masturbation),盲目從事對社會及民眾健康福祉無顯著貢獻,一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二、三流無影響性研究,並集中發表於自費二三流商業期刊,只為個人升等或滿足他人期待,特別是花公家經費進行對他人與社會用處有限,對科學與社會無實質貢獻的研究上,活在窄小並與所處社會隔離的狹隘白色象牙巨塔中。台灣生醫界這種文化,其實也是學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所謂的「平庸的邪惡」現象(The Banality of Evil)- 平庸且缺乏獨立思考及批判力,自認只是龐大現存體系中的一顆平庸無辜骰子,盲目服從長年約定成俗卻不合理,不具實質意義,毫無自省只為發表而發表的學界潛規陋習。

 

台灣生醫學界對成為國際生醫類掠奪性性期刊宰殺的平庸羔羊不僅毫無自覺,高教主事者對近年來國際學術出版生態發生的巨變更是渾然不知。國際學術界早對這種無良出版商的掠奪性(或看似正當的學術出版商,卻採取掠奪性出版手段,大量接受發表衝高營利)提出嚴厲批評。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Ferid Murad認為這是科學界的災難,因這些掠奪性期刊允許低質量,甚至是做假及不公開數據的論文發表,科學求真的公信度被質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bert Huber則表示,這種學術出版界的營利欺詐行為必須被阻止,另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Stefan Hell也表示,如掠奪性期刊背後有所謂的共犯體系存在,而人們不僅被它欺騙,甚至還去利用它,它們應該要被關閉。(台灣生醫學界告別陋習,重新追求卓越調查系列二完)。

 

註: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調查結果與隸屬機構無任何關係。


※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THE全球大學學術聲望調查受邀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