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2022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透露的訊息──美中對抗無法逆轉

紀永添 2022年12月31日 07:00:00
如何回應中國與俄羅斯的挑戰,已經是美國的長期態度,不會隨著選舉改變。(美聯社)

如何回應中國與俄羅斯的挑戰,已經是美國的長期態度,不會隨著選舉改變。(美聯社)

近日美國政府公布了因烏克蘭戰爭而延宕多時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22年的國防戰略報告與中國軍力報告,讓外界能一窺美國接下來的國家戰略與國防發展方向。與2017年川普政府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國防戰略報告相比,拜登政府有持續不變的政策,也有完全不同的地方,非常值得進一步討論。

 

拜登沒有改變大國競爭路線

 

首先是美國將中國與俄羅斯視為戰略對手,重返大國競爭的路線並沒有任何改變。過去川普政府提出這個政策時,曾被質疑是川普這個政治素人的短暫狂想,特別是川普執政後期,對中國的貿易戰與制裁,還被批評只是競選手段。但在拜登擊敗川普以後,新的拜登政府並沒有改變這種大國競爭的路線,甚至還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美國擔心中國隨之蠢動,趁機武力犯台。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所引發的危機,更讓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雪上加霜。

 

此次白宮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五角大廈的國防戰略報告,主要在討論美國應該如何回應中國與俄羅斯的挑戰,說明這已經是美國的長期態度,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政府,都會延續這樣的大方向,差別只在於執行細節的歧異。雖然美國不斷公開表示,這不是新冷戰的開端,但美中關係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幾乎已經是國際上的共識。在這個大架構下,最大的變數是烏克蘭戰爭的爆發。這場戰爭不只震驚了全世界,更令人不可置信的,是俄羅斯竟然遭遇到嚴重挫敗,讓世人見識到俄軍戰力孱弱,俄系武器落伍又不可靠,根本無力發動一場現代化戰爭。雖然這場戰爭仍未結束,戰事陷於膠著之中,俄羅斯也進行局部動員,希望扭轉劣勢。但整體來說,俄羅斯已因魯莽發動戰爭而陷入困境,不只耗盡國力,更受到國際制裁,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元氣。

 

敵方誤判認為美國並沒有決心履行綜合嚇阻的警告與制裁,最後選擇發動侵略戰爭。(美國海軍)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發表國防戰略報告的記者會上,就非常明白的表示,俄羅斯的侵略雖然構成了直接的威脅,但俄羅斯不可能長期系統性地挑戰美國。這點出了兩個關鍵:一是陷入烏克蘭戰爭泥淖的俄羅斯,難以與美國長期競爭,之前認定的兩個戰略對手,已經倒下了一個;二是中國的威脅不只在軍事層面,或單純侷限在台灣問題上,而是包含了經濟、科技、外交、國際秩序等各種層面,是一個系統性的強大威脅。這讓2022年的國防戰略報告中,進一步鎖定中國,國防優先事項的第一點,就開宗明義寫到,美國國防部的任務是保衛國土,因應中國在各個領域不斷增加的威脅。並在第三點中闡明,美國應該要嚇阻侵略,並且隨時做好準備,在必要時於衝突中獲得勝利,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挑戰最為優先,其次才是俄羅斯在歐洲地區的威脅。

 

至於美國應該如何面對中國的挑戰,這份2022年的國防戰略報告,仍然以綜合嚇阻(Integrated Deterrence)為主要手段,除了在軍事上,還強調以經濟、外交與資訊戰等各種手段,來提高敵方發動侵略的成本,逼使其放棄採用武力。不過美國這一套綜合嚇阻戰略,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前,並沒有成功發揮功效。這在拙作「美國的綜合嚇阻戰略為何沒有成功嚇阻俄羅斯?」已有過初步討論。五角大廈也在這一次的國防戰略報告中,對於之前的失敗,提出了解釋,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綜合嚇阻戰略往往受到政府其他部門的干擾與影響,被迫遷就其他單位的優先事項,而影響了綜合嚇阻戰略的成效。由於美國政府沒有辦法展現出一致的明確態度,堅決劃定紅線,結果造成敵方的誤判,認為美國並沒有決心履行綜合嚇阻的警告與制裁,最後選擇發動侵略戰爭。

 

美中對抗裡每個領域都將成為戰場

 

這最好的例子,是美國總統拜登近期多次公開保證,若中國選擇武力犯台,美國一定會軍事介入,派遣部隊協防台灣。但每一次拜登發言後,美國白宮或國務院的官員就會立刻透過管道表明,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未改變,而讓外界認為拜登失言,或美國政府的態度不一。雖然瞭解美國對中政策的人,都明白美國總統承諾協防台灣,與美國繼續維持一個中國政策,兩者之間並不衝突。但對一般民眾的感覺來說,是看到美國的說法反覆,總統的承諾馬上被國務院否定,極不利於美國團結國際社會,聯手嚇阻中國的犯台野心。更讓中國的宣傳媒體有見縫插針的機會,在資訊戰上取得優勢。這一點與烏克蘭戰爭爆發前極為相似,俄羅斯也是利用類似的手段,來分化美國與歐洲國家,並打擊烏克蘭的防衛決心。美國是否能記取教訓,恐怕是綜合嚇阻能否成功的關鍵。

 

美國的綜合嚇阻,其實還暗示了未來美中角力的可能模式。雖然在綜合嚇阻中也強調,要讓敵方瞭解美國的意圖,以管理風險,避免把競爭推向戰爭。但綜合嚇阻的概念是把經濟制裁、出口管制、外交手段與資訊戰都當成工具,就代表雙方的戰場將從傳統的軍事對峙,擴展到各個不同層面。冷戰時,美蘇兩大集團以軍事對峙為戰場,雙方幾乎不相往來,但這場美中對抗將完全不同,每個領域都將成為戰場。在經濟上,雙方的貿易戰從川普執政時期就已開打。在科技上,拜登不只禁止高階晶片出口到中國,甚至阻撓中國採購生產晶片所需的光刻機。在外交上打造美、印、日、澳的同盟,並逐步拉攏北約國家。在資訊戰上,美國國會正計畫禁止抖音,避免中國利用這種影音平台進行宣傳。美國說,美中競爭不是新冷戰是對的,因為這是一場全新形態的國力競賽。

 

積極反制解放軍的灰區作戰活動

 

在這一份國防戰略報告中,揭櫫了許多新的競爭領域,而隨後公開的2022年中國軍力報告,更進一步討論這幾年中國的對外擴張與發展。包括一帶一路、疫苗外交、軍民融合策略、高超音速飛彈、太空科技、反介入戰略等,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灰區作戰、核子武器與資訊戰。首先,這兩份報告中都特別強調要積極反制解放軍的灰區作戰活動,因為這是中國近年來在南海、台灣海峽、東海等海域,擴張勢力的典型戰術。五角大廈特別警告,這種不能算是軍事行動,卻又違反國際規範的策略,會利用新科技,或以全新的方式來使用舊有技術,以取得優勢,如果不加以防範,將會危及美國現在與未來的軍事力量。而要反制這種灰區作戰,軍事手段並不是一個好選擇,美國有必要採取新措施,強化與盟邦分享情報來圍堵,並以外交、司法等非傳統方式來因應。

 

解放軍的「晉級」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已搭載射程更長的「巨浪3型」潛射彈道飛彈。(取自新浪)

 

此外,中國軍力報告還指出,中國一直在積極擴充核子武器的庫存,並研判中國目前擁有400枚核子彈頭,2030年將增加到1000枚,2035年將達到1500枚的規模。由於俄羅斯也不斷揚言,不排除會採用戰術核武,以扭轉在烏克蘭戰場上的劣勢,並阻止北約國家持續軍援烏克蘭,讓核武威脅大增。近期美國罕見地讓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公開現身在地中海的直布羅陀、印度洋上的迪亞哥.加西亞美軍基地,還與英國的先鋒級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Vanguard class)一起在大西洋上進行聯合演訓。說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盟邦,正在全力嚇阻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使用核武。可以想見,隨著美中競爭的白熱化,中國的核武庫存達到一定程度後,中國也會開始利用核武做為籌碼。再加上北韓這一陣子不斷試射各式飛彈,這種核武威脅將會籠罩世界很長一段時間。

 

科技競爭會比軍備競賽更激烈

 

資訊戰則與核武這種戰略性武器完全不同,並不會令人感到特別恐懼,但威力絕不可小覷,而且已在不知不覺進行中。隨著網路的普及,資訊戰的效果不斷在快速增強,此次的中國軍力報告就出現一個特別專題,在討論資訊戰的問題。資訊戰所包含的層面非常廣,包括竊取機密、透過網路對基礎建設進行破壞、控制電磁權、干擾軍民通訊等,都是廣義的資訊戰領域。但目前最令人注意的,是所謂的認知領域作戰(Cognitive Domain Operations , CDO),依照解放軍的定義,認知戰是一種綜合軍事、政治、經濟、輿論、心理等多重領域的手段,來影響目標受眾對於事物的認知判斷,進而取得優勢。中國希望利用這樣的手段,來瓦解對手的抵抗,並阻止外力介入。隨著中國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上的進步,中國操作認知戰的技術已越來越成熟,成為了另一個挑戰。

 

隨著中國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上的進步,中國操作認知戰的技術已越來越成熟,成為了另一個挑戰。(取自Pexels)

 

綜合來看,這兩份報告延續了白宮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主軸,定義了接下來幾年美國的軍事走向,也等於描繪了未來世界的圖像。美中兩國的競爭將會長期化並白熱化,已無法扭轉,美國也無意扭轉。雖然雙方不會立即攤牌,在合乎彼此利益下也會進行合作,讓情勢稍微緩和,不過大趨勢很難有所改變。競爭會無所不在,經濟戰可能會比軍事對峙更持久,科技競爭會比軍備競賽更激烈,網路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而高超音速飛彈、太空武器、第六代戰機的發展,會讓美中兩國不再擁有戰略縱深,雙方的國土全境,都在對方的打擊範圍內,軍事對抗的範圍不再侷限於西太平洋,而會擴展到全球。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小規模衝突,可能會不時發生,從漁業糾紛到邊界爭議,接續出現。美國國防戰略報告裡談到的戰略穩定與衝突控管,將會非常困難,不斷受到挑戰。

 

日本過去與中國關係良好,澳洲更是中國最積極投資移民的國家之一,但目前中日關係陷入低迷,澳洲更常與中國針鋒相對。這原因除了中國的戰狼外交,最重要的關鍵是中國與美國盟邦之間的關係,往往會受到美中關係的影響,跟美國的關係越深,就越難以避免這一點。甚至連遠在歐洲的英國,都宣稱中英之間的黃金年代已經結束,背後原因不問可知。兩岸之間其實更受美中關係的影響,不論台灣願不願意,都難以獨自遠離國際情勢的巨變。日本、澳洲、英國、甚至是整個歐盟,都難以改變這種情勢,更何況是小小的台灣。美中兩強的競爭會持續多長的時間,目前沒有人知道,但上次的冷戰對峙了四十幾年才分出勝負。台灣要有處於漩渦中心的長期準備,建軍備戰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甚至整個社會都要有所體認,畢竟這場龍爭虎鬥才剛剛揭開序幕而已。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